群星荟萃 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   》 第34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32)      Tom Santopietro

  史翠珊的这张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格莱美奖提名并达到白金唱片的销量),人们对她接下来的唱片抱有更大的希望。但是史翠珊似乎并不满足于只推出一张唱片,而是一下子推出了一套双唱片专辑《芭芭拉·史翠珊精粹》。这两张唱片被公认为是她最伟大的精选专辑之一。《芭芭拉·史翠珊精粹》按照时间序汇总了史翠珊40年歌唱生涯中的成功之作,从"一只睡觉的蜜蜂"直到《我们这样的爱情》中的"我梦见了你"。不过这张专辑又收录了"人们"和"往日情怀"这两首歌,即使史翠珊最忠诚的歌迷也禁不住要怨声载道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吸引歌迷购买这张唱片,史翠珊在里面增加了两首微不足道的新歌。但是对于铁杆儿歌迷来说,问题在于他们认为这两首新歌和史翠珊以往的所有成功之作一样精彩。第一首歌是《白雪公主》中的经典歌曲"某一天我的王子会出现"。这首歌的第一个版本录制于1993年除夕,威廉·罗斯精美的配乐将当时已经五十一岁的史翠珊的音色衬托得异常清澈;在第二个版本中,为史翠珊担任伴奏的交响乐团气势磅礴,仿佛是由一百件乐器组成的。与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史翠珊重新演绎这首歌曲是有重要意义的。她在1993年的演唱时满怀渴望,表达了这位相貌奇特的女主角仍在苦苦寻觅她的白马王子,而到了2002年,其意义就不同了。史翠珊找到了她的王子--詹姆斯·布罗林,如果她的演唱有时听起来仍像一个等待白马王子出现的白雪公主的话,那么现在,这位最后的、伟大的正统抒情歌手是把她所有的激情都倾注到这首歌中。最终,歌曲中的"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式的结尾在现实中实现了,这一结尾不仅是她本人日思夜盼的,同时也为她的歌迷带来了美梦成真的希望。
  第二首新歌是另一首经典歌曲:罗杰斯和汉默斯坦的"你永远不会一个人走"。这首歌第一次出现在《更高境界》中,史翠珊的演唱婉转忧伤、含蓄内敛。她第二次演唱是在"9·11事件"后不久的艾美奖颁奖晚会上,由威廉·罗斯重新编曲,史翠珊的演唱与恐怖袭击后整个国家迫切需要忠诚与信心的气氛十分吻合。人们以前认为这首歌只适合在初中生聚会上播放,因此对它不屑一顾,而史翠珊将钢铁般的意志倾注到歌曲中,把它变成了一首关于爱和团结的激动人心的誓言--对一个根基受到震撼的国家的誓言。史翠珊激情四射,她的演唱成为她整个艺术生涯中最激动人心的演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史翠珊2002年推出的《对唱》是另一张歌曲合辑,这张唱片中的歌曲都是二重唱。这张唱片和《芭芭拉·史翠珊精粹》一样,靠两首无足轻重的新歌来吸引购买者,但是她与巴里·曼尼洛和乔什·格罗班合唱的这两首新歌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专辑中的其他歌曲有的庄严(与朱迪·加兰合唱的"快乐起来"和"幸福的日子又来了"),有的荒诞(与金·卡恩丝合唱的"别弄错了,他是我的")。这张专辑还收录了《爱的原罪》中与巴里·吉布的两首合唱,另外一首出色的歌曲是史翠珊与她自己对唱的"少接一个电话/房子不是家"。在演唱伯特·巴卡拉克和黑尔·大卫创作的这首交响乐般的流行歌曲时,史翠珊找到了唯一能与她搭档,在失恋这一主题上表达出迫切和鲁莽情绪的人,那就是她自己。"所以,亲爱的,请你发发善心,不要让一个错误把我们分开。" 听众能够分辨出史翠珊对音调变化的细微把握,而如果你听不出来,那就怨你自己了。这个女人从她的灵魂深处唱出她的忧伤和对爱情的渴求。我想要。我需要。确实如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第4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2)
第5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3)第6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4)
第7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5)第8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6)
第9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7)第10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8)
第11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9)第12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0)
第13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1)第14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2)
第15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3)第16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4)
第17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5)第18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6)
第19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7)第20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8)
第21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19)第22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20)
第23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21)第24节:生命如此特别:芭芭拉·史翠珊(2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