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白蛇傳》:魅惑與彷徨(3)
王溢嘉 Wang Yijia
諸般情節,都在證明許仙身為一名男子,他的社會性人格是多麽的不成熟。這個無能而柔弱的“假面”正需要堅強的“內我”來給予補償。
白素貞——“內我”的三個面貌
白素貞是修煉一千八百餘年的母蛇精,她從陰暗的清風洞深處穿越時空,來到亮麗的人間天堂蘇杭一帶,就如同心靈深處的潛意識內涵浮升到意識層面,在穿越心理警察的“檢查關卡”時,她的變形與魔法有着如夢般的性質,將白素貞視為是來自潛意識的一個象徵人物,應該是合理的。
一個男人潛意識中的異性形象——“內我”,還可以再細分為“原型性的”(archetypal),“生物性的”(biological)與“社會性的”(sociological)三部分。白素貞作為許仙的“內我”,也同時具有這三方面的角色功能,茲分述如下:
先談“生物性內我”。許仙在西湖畔一見白素貞的美豔姿容,不覺“魂魄飛蕩”,“似嚮火獅子一般,軟作一團”,後來雖三番兩次因白氏而受苦受難,最後總是難捨對白氏的迷戀而愈加恩愛。男人潛意識中的“生物性內我”是一個能勾起他最深邃的情欲本能,身不由己地想要與之結合的女性形象。白素貞之於許仙,就是這樣的一個女性。
在此一情欲的誘引下,許仙先後脫離了他的保護者,與白素貞過獨立自主的生活,雖然最後都又被拆散,但在這些斷斷續續的共同生活中,白素貞一直成功地扮演了許仙“社會性內我”的角色,對他柔弱的社會“假面”提供了相當的補償作用。相對於許仙的懦弱無能、依賴猶豫與消極畏事,白素貞是個法力高強、慎謀能斷、積極進取、不嚮命運低頭的女強人。她主動嚮許仙求婚配,並代為提供婚禮之資(盜白錢塘庫銀);費盡心思開拓“保安堂”藥鋪的生意;結交權貴,安排丈夫替知府夫人治病,培養名聲;在茅山道士提供給許仙的靈符失驗後,她帶着丈夫去討回銀兩,壞他道場;即使後來法海出面,她明知螳臂擋車,仍不嚮命運低頭,水淹金山寺,意欲輓回丈夫。
從傳統的觀點來看,白素貞的行徑是相當男性化的,許仙的表現反而是女性化的;一個柔弱的男人,他潛意識裏的“社會性內我”往往就是一個能夠保護他的堅強女性。
至於白素貞所代表的“原型性內我”,也就是她最原始而深邃的面貌,在“端午醉酒”一節裏有極生動的描述:白素貞不忍拂拒丈夫好意,飲了雄黃酒後,倒在床上,現出原形;許仙觀看竜舟回來,“掀開羅帳,不看白氏猶可,看時衹見床上一條巨蟒,頭如鬥,眼如鈴,口張血盆,舌吐腥氣,驚得神魂飄蕩,大叫一聲,跌倒在地上”。這一幕可以說是許仙與其“原型性內我”的乍然相逢,用腦神經學家麥剋林(P.D.Maclean)的話來說,好像一個人的“哺乳類腦”(mammalian brain)突然被掀起,而露出裏層“爬蟲類腦”(reptilian brain)中的猙獰內涵(註:麥剋林認為腦的進化是一層層覆蓋上去的,最裏層是“爬蟲類腦”,然後是“古哺乳類腦”及“新哺乳類腦”)。
榮格認為,男人的“原型性內我”乃是來自種族記憶,她是大地之母、無極老母、殘酷女神、復仇女神等原始女性意象的綜合體,她掌握生命的奧秘,擁有詭異的魔力與陰森的本質,溫柔而殘酷,可愛而恐怖,既是男人獲得撫慰的慈母與愛妻,同時亦是讓他受折磨的奪命魔女。
許仙毫無睏難地接納了她的“生物性內我”與“社會性內我”,但對此一“原型性內我”卻一直懷着深深的懼怖。她以蛇的形態出現,那腥膻的氣息與纏繞的窒息感,很生動地勾繪了一個男人被其“原型性內我”完全操控時的負面情緒。
法海——無情的道德假面
如果許仙代表的是男性世俗的、柔弱的“假面”,那麽法海則代表了男性超凡的、堅強的“假面”。法海雖寄居紅塵,但知曉過去未來,法力無邊,是神界在人間執行律法的差使。法海是“正”,白素貞是“邪”;法海是“佛”,白素貞是“妖”;法海是“陽”,白素貞是“陰”;除了這三種對比外,我們似乎還可以加上來自分析心理學的另一個對比:法海是道德的“假面”,而白素貞則是邪惡的“暗影”(shadow)。以下局限在道德“假面”與邪惡“暗影”的討論:
依法海道德“假面”的標準來檢驗“暗影”白素貞的行徑,則她不僅是“孽畜”般的蛇妖,而且還是一個騙、偷、詐、賴無所不做的惡人。白素貞騙許仙說“先父白英,官拜總製;先母王氏,誥命夫人”;偷錢塘府的庫銀、盜梁王府的古玩珍寶;在端午現出原形後,以白綾變蛇斬成數段的詐術,讓許仙回心轉意;每次事發官兵來緝捕,她就耍賴逃走;更可議的是為了“保安堂”的生意,而在河井中布毒;為了討回丈夫,而水淹金山寺,殘害無數生靈。雖然這一切都是出於對許仙的情愛,但仍是非法的、邪惡的。
所謂“暗影”指的是一個人潛意識裏的陰暗面,不被社會所容許的嚮往。榮格說:“暗影乃是人類仍拖在後面的那個無形的爬蟲尾巴。”這個“爬蟲尾巴”透過母蛇精白素貞(也包括小蛇精小青)而具象化了,編故事的人既然創造了這樣一個“妖怪”,就把心中的一些嚮往外射到她身上,而看書的讀者或看戲的觀衆再加以涵攝,以獲得替代性的滿足,原也無可厚非。在接近尾聲時,再安排法海這個道德“假面”出來收拾殘局,亦屬理所當然。但法海這個“假面”本身卻充滿了道德上的疑點,我們從下面兩事即可見其端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