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史评 廿二史札記   》 捲三十三 明史      張翼 Zhang Yi

  明初吏治
  明史魏觀等傳贊雲:太祖起閭右,稔墨吏為民害,嘗以極刑處之。然每旌舉賢良以示勸,不專任法也。嘗遣行人賫敕賜平陽令張礎、建陽令郭伯泰,旌其治行。又或因士民之請留良吏,輒進秩留任。並有坐事被逮,部民列善狀上聞,亦復其官,且轉加超擢者。既擢矣,而其人改節易操,則又重法繩之。所以激勸者甚至。故一時吏治多可紀。今循吏傳可考也。
  天下府州縣官來朝,帝諭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睏,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在安養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爾等當深念之。」又嘗諭戶部「國傢賦稅已定,撙節用度,自有餘饒,使民得盡力農桑,自然傢給人足,何事聚斂也。」沿及成祖、仁、宣、英、景、憲、孝諸帝,亦皆加意吏治,其有政績卓著,往往特敕奬之。如成祖之於史誠祖,仁宗之於劉綱是也。
  諸良吏秩滿當遷,或罣誤罷黜,亦多因部民之請,俾進秩視事,往往至二、三十年不易。
  其有因而作姦者,如永寧稅課使劉迪結耆老請留漢中,同知王聚求屬吏保奏,則又斥譴隨之。(皆宣宗時事)
  閱數年,輒遣大臣分往各直省考察官吏,嚴其黜陟。而緊望之地則特詔大臣各舉所知以為守令。
  如宣德中,先擇京官九人為郡守,繼擇二十五人為郡守。
  正統中,擇京官十一人為郡守,後多為良吏,為名臣。
  蓋朝廷既以吏治為重,中外大臣亦無不留意人才。
  仁宗詔各舉所知,郎中況鍾以張宗璉薦,帝問楊士奇,士奇曰「宗璉實賢,臣與王直將舉之,不意為鍾所先耳。」
  其後況鍾之出守,則蹇義、鬍瀠所薦也。
  翟溥則魏源所薦也。
  李湘則鬍瀠所薦也。
  李信圭之知靳州,則張敞所薦,後守處州,則金濂所薦也。
  吉水令錢一本罷官,郡人鬍廣在朝,力保之,遂復職。
  楊榮當國時,其傢人犯法,邑令魯穆嚴懲之,榮反以為賢而薦於朝。
  其時朝臣之汲引如此。在外大吏亦多持心公正。
  如葉宗人為錢塘令,人呼為一葉清,其死也,按察使周新哭之。
  田鐸知蓬州,巡按御史過其境,無一訟者,知其下無冤民,遂薦之,擢廣東儉事。
  此又外省舉劾之大概也。
  且是時吏部考察之權最重,蹇義、王直、馬文升先後長部事,尤以奬廉黜貪為要,
  史稱蹇義慎擇守令,考察明恕。
  而王直察舉天下廉吏,以範衷為第一。
  翟溥秩滿到部,以年老乞休。侍郎趙新,舊嘗為其上司曰「此江西第一賢守也。」遂不聽其去。
  句容令徐九思為巡撫所劾,吏部尚書熊浹知其賢,特留之。
  此又吏部之能擇人而任也。(以上俱見各本傳)
  一時風氣如此,故為守令者,無不潔己愛民,恥幹清議。循吏傳序雲:洪武以來,吏治澄清者百餘年,當英宗、武宗之際,內外多故,而民心無土崩之虞,由吏鮮貪殘故也。嘉隆以後,吏部考察之法徒為具文,而人皆不自顧惜,撫按之權太重,舉劾惟賄是視,而人皆貪墨以奉上司,於是吏治日偷,民生日蹙,而國亦遂以亡矣。
  後人徒見中葉以來,官方隳裂,吏治窳敝,動謂衰朝秕政,而豈知其先崇尚循良,小廉大法,幾有兩漢之遺風,且駕唐、宋而上哉!
  今就明史各列傳及循良傳關於勸懲者,條摘於左:
  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加擢者
  漢書循吏傳贊:宣帝以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輒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或爵關內侯,公卿缺則選用之。故漢世良吏於斯為盛。是古來重吏治者,多以久任為效。
  明太祖亦嘗仿之,
  興化丞周舟已擢吏部主事,民乞留,乃遣還。
  丹徒令鬍夢、通丞郭伯高、金壇丞李思進、歸安丞高彬、曹縣簿劉鬱、衡山簿紀惟正皆坐事當逮,民詣闕言多善政,帝並復其官,惟正並擢參議。
  永州守餘彥誠、齊東令鄭敏等十人坐事下獄,耆民列政績以聞,皆復官,並賜耆民道裏費。縣令瀋昌、周榮等四人並擢郡守。
  此太祖時事也。
  洪宣、正統間,秩滿奏留者,又有邵陽令孫浩、長清令薛慎、吳僑令吳原、博野令陳哲、泰安令暢宣、碭山令劉伯吉、會寧令郭完、貴溪令徐士宗、常熟令郭南、平山令張璟、城令徐榮、安福令何澄、桐鄉令田玉。(以上皆循吏傳)
  況鍾守蘇州,丁母憂,郡民詣闕乞留,詔起復,秩滿當遷,部民二萬餘人乞留,巡按奏聞,詔進三品,仍視府事。
  陳本深守吉安,滿秩當遷,亦因部民請,進三品秩視事。後聞衙前民傢嫁女鼓樂聲,笑曰「此我來時乳下兒也,今且嫁,我尚留此乎?」乃請老去,凡在吉安十六年。
  羅以禮守西安,丁憂去,代者不稱職,部民追思,乞於朝,詔起復視事,歲滿亦進秩留任。
  莫愚守常州,秩滿亦進秩留任。
  陳敏知茂州,纍加秩至右參政,仍視州事,在州二十餘年,秩既高,諸監司郡守反在其下。
  項忠為陝西按察使,九載滿,當入都,軍民乞留,詔還任。
  張瑄為廣東左布政使,考滿,軍民乞留,巡撫陳濂奏聞,乃仍故任。
  於謙撫河南、山西,左遷大理寺少卿,兩省吏民千餘人乞留,英宗命仍撫兩省。(以上見各本傳)
  陳復知杭州,遭喪,部民乞留,詔起復。(見耿九疇傳)
  其後有乞留不允者,郭璡為吏部尚書,慮其中有妄者,請覆實,從之,自是遂為例。(璡傳)
  郭登守衢州,坐纍徵,耆老數百人伏闕乞留,不聽。
  吳訥巡按貴州,將代還,部民詣闕乞留,詔不許。(亦見各本傳)
  宣宗因劉迪、王聚之邀吏民保留,自後部民乞留者,率下所司核實。蓋久則弊生,不得不隨時變法也。
  特簡廷臣出守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帝自選諸司長官有聲望者十一人為刺史,命宰相、諸王餞之,御書十韻詩以賜,此特簡廷臣出守故事也。
  明宣德五年五月,擇廷臣九人為知府,趙豫鬆江、況鍾蘇州、羅以禮西安、莫愚常州、邵旻武昌、馬儀杭州、陳本深吉安、陳鼎建昌、何文淵溫州,皆賜敕乘傳行。(皆見循吏傳及本傳)是年十一月,又擇廷臣二十五人為知府,李驥河南、王瑩肇慶、徐鑒瓊州、許敬軒汀州、鄭洛寧波、王升撫州。
  英宗正統元年,亦擇廷臣十一人為知府,王源潮州、李湘懷慶、翟溥南康。(皆見循吏傳,餘無考)
  遣大臣考察官吏
  明初,以十五布政使分治天下。
  永樂初,遣給事中御史分行天下,有司姦貪者逮治。其後又遣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按撫軍民,還朝不為例。(熊概傳贊)尋又遣郭敦以禮部侍郎皆給事中陶衎,巡撫順天。(時未有巡撫官,此係特敕考察官吏)吾紳以刑部侍郎奉敕考察兩廣、福建方面官,有故人官參政者黜之。(吾紳傳)
  正統初,又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劉辰往四川、雲貴,悉奏罷其不職者。(劉辰傳)徐琦奉命與工部侍郎鄭辰考察南畿官吏,黜不法者三十人。(徐琦傳)段民為左參政,奉命與巡按考州縣吏,廉墨以聞。(段民傳)
  景泰中,亦遣大臣行天下,黜陟有司,禮部侍郎鄒幹至山西,黜布政使以下五十餘人,巡撫朱鑒請召幹還,幹並劾鑒。(朱鑒傳)時已設巡撫,又遣大臣考察,重吏治也。
  案遣大臣考察官吏,本漢、唐故事。
  後漢書周舉傳:時以吏治多弊,詔遣八使巡行風俗,選素有威名者:周舉、杜喬、周栩、馮羨、欒巴、張綱、郭遵、劉班並守光祿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贓罪者,驛馬上之,墨綬以下便即收,舉清忠宜表異者以狀上。於是劾奏貪猾,表薦公清,天下號為八俊。
  唐太宗亦遣大理孫伏伽等二十二人巡察四方,黜陟官吏,帝自臨决牧守,以賢能進擢者二十人,死罪七人,流以下及黜免者數百人,已又頻遣使考察。
  玄宗亦命尚書席豫等分道黜陟。
  金源亦有此製。
  熙宗時遣使廉問吏治得失。(宗雄傳)
  世宗即位,凡數歲一遣使。故大定之間,吏皆奉法,百姓滋殖,號為小康。(已見金史條內,大定中亂民獨多)劉球所謂考察久不舉行,故吏多貪虐,民不聊生。蓋承平日久,吏治玩弛,遣大臣嚴考核以黜陟之,固亦整飭吏治之一法也。
  然亦視乎所遣之人何如,
  如元順帝時,亦嘗遣使巡行,官吏有罪者,四品以下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處决。民間一切利害,聽舉行。如成導奉使山東、淮北,擢廉吏九人,黜貪懦者二十一人。蘇天爵奉使京畿,糾劾者九百四十餘人,當時有包、韓之譽。(見元史各本傳)固亦皆能奏劾。然據陶宗儀輟耕錄:當時奉使者多挾勢取賄,民間謠曰「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
  又永樂中,鄒緝上言「貪官污吏遍布內外,朝廷每遣一人,即是其人養活之計。有司承奉,惟恐不及。是以使者所至,有司公行賄賂。」其後梁廷棟亦言「巡按、御史之弊,盤查訪緝,饋遺謝薦,有司所出,多者二、三萬金。國傢多一巡方,天下加派百萬。」是則察弊適以滋弊,又在乎簡用之得人矣。
  重懲貪吏
  洪武十八年,詔「盡逮天下官吏之為民害者,赴京師築城。」(孝義傳、朱煦傳內)帝初即位,懲元政弛縱,用法太嚴,奉行者重足而立。(周禎傳)官吏有罪笞以上,悉謫鳳陽屯田,至萬餘人。(韓宜可傳)
  又案草木子,記明祖嚴於吏治,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衆,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警心。(後海瑞疏亦舉太祖剝皮囊及洪武中所定枉法贓八十貫論絞之律,以規切時政。見瑞傳)
  法令森嚴,百職釐舉,祖訓所謂革前元姑息之政,治舊俗污染之徒也。
  案元世祖籍阿合馬傢有人皮一張,符後誅阿合馬之子阿散,亦剝其皮。是元代已有此非法之刑。
  明大臣久任者
  永樂以後,數十年中,大臣多有久於其位者。
  楊士奇在內閣四十三年,雖其始不過為學士,然已預機務,後加至公孤,始終在樞地,不出內閣一步。古來所未有也。
  同時直內閣者,金幼孜三十年,楊榮三十七年,楊溥二十二年。
  六卿中蹇義為吏部尚書三十四年,夏原吉為戶部尚書二十九年,鬍瀠為禮部尚書三十二年。
  耆艾滿朝,老成接跡,蓋劫運之後,必有一番太和元氣周浹宇宙,諸臣適當其隆,故福履康強,身名俱泰。當時朝廷之上,優老養賢,固可想見。而諸臣龐眉白首,輝映朝列,中外翕然,稱名臣無異詞,其必有以孚衆望者矣。若專寵利而竊威權,如萬安為相十九年,劉吉為相十八年,已叢物議,至嚴嵩為相二十一年,遂入姦臣傳,為千載唾駡,則三楊蹇夏諸人,宿德重望,始終無玷,固不可及也。
  案三楊同時在內閣者,又有黃淮、鬍廣,皆十六年。其後李東陽十八年,徐階十七年。而蹇夏後,又有呂震為禮部尚書十九年,馬文升歷各部尚書二十二年,王直、王翺為吏部尚書各十五年,亦皆久於其位,名實相稱。
  至明之末造,揆席如傳捨,臺省如踐更,崇禎帝十七年中,易相五十餘人,刑部尚書十七人。(喬允升傳)兵部尚書十四人。(張鳳翼傳),總督被誅者七人。(鄭崇儉傳)蓋國運將傾,時事孔棘,人材薄劣,動輒罹殃,固亦時勢之無可如何者矣。
  大臣薦舉
  吏治條內所載,況、鍾、翟、溥等出守,皆由大臣薦。然洪、宣、正統間大臣所薦,不特外吏也。
  如顧佐以楊士奇、楊榮薦,由通政司擢都御史。
  陳勉以士奇薦,由副使擢副都御史。
  高𠔌以士奇薦,由侍講進工部侍郎,入內閣。
  曹鼐亦以楊榮、楊士奇薦,由侍講入內閣。
  王來以士奇薦,由巡按擢左參政。
  彭勖以士奇薦,由教職擢御史,督學南畿。
  孫鼎以楊溥薦,亦由教職擢御史,督學南畿。
  金純以蹇義薦,由庶僚擢刑部侍郎。
  陳壽以夏原吉薦,由參政擢工部侍郎。
  郭敦以鬍瀠薦,由副使擢禮部侍郎。
  劉球以鬍瀠薦,由主事改翰林侍講。
  周瑄以王直薦,由郎中擢刑部侍郎。
  楊信民以王直薦,由刑科擢左參議,後又以於謙薦,巡撫廣東。
  羅綺以於謙、金濂薦,由謫戍復大理右寺丞。
  羅通以於謙、陳循薦,由河泊所官擢兵部員外郎。
  李賢謫官參政,以王翺奏賢可大用,遂留為吏部侍郎,復尚書,入內閣如故。
  崔恭以李賢、王翺薦,由巡撫進吏部侍郎。
  李紹亦以賢、翺薦,由學士擢禮部侍郎。
  王越以李賢薦,由按察使擢巡撫大同。
  羅璟方謫官,以王恕薦,擢福建提學。
  秦紘以王恕薦,由布政使擢副都御史,總督漕運。
  餘子俊以林聰薦,由知府擢陝西參政。
  韓雍被劾,方待吏議,會廣西猺肆亂,王竑曰「雍才氣無雙,平賊非蕹不可。」乃擢都御史,督兵兩廣。(以上見各本傳)
  史又稱李賢為相,所薦引年富、軒輗、耿九疇、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紹等,皆為名臣。蓋洪、宣以來,大臣薦士之風如此。其時薦賢者,皆采人望核纔品而後上。
  聞蘇州一郡逋糧八百萬石,孝宗思得才力重臣往釐之,楊榮薦周忱,遂以工部侍郎巡撫江南,果興利除弊,為名臣。
  楊士奇初不識陳繼,夏原吉治水蘇、鬆,得其文,歸示士奇,士奇才之,即薦為博士,改翰林。
  而於謙之為河南、山西巡撫也,三楊在政府,皆重謙,所奏請無不允。謙每議事至京,空橐以入,諸權貴不能無望。及三楊卒,謙遂左遷大理少卿,可見三楊等之薦人皆出於至公,非如後世市恩植黨之為也。
  其時人主亦傾心信用。
  如永樂中,擇耆儒侍皇太孫,楊士奇、蹇義薦儀智,太子嫌其老,士奇謂智明理守正,帝聞即用之。虞謙降謫,楊士奇力白其誣,言謙歷事三朝,得大臣體,宣宗即令復職。
  宣宗嘗論朝士貪縱,士奇曰「無逾劉觀。」帝問「誰可代者?」士奇以顧佐對,即以為左都御史。
  年富為人所中傷,英宗知其先由楊溥薦,遂不聽。
  君臣之相信如此,宜乎正人端士布列中外,成當日大法小廉之治也。
  蓋一人之耳目有限,若慮大臣薦引,易開黨援門戶之漸,而必以己所識拔者用之,恐十不得一、二,但能擇老成耆碩十數人,置之丞弼之任,使各舉所知,則合衆賢之耳目,為一人之耳目,自可各當其用,所謂明目達聰也。
  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
  明祖革丞相官,以翰林春坊詳看諸司章奏,兼司平駁。雖設有殿閣大學士,官僅五品,特以備顧問而已,於政事無與也。永樂中始命解縉、鬍廣等入文淵閣,預機務,然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製諸司。終永樂之世,未嘗改秩。
  迨洪、宣間,三楊在內閣久,所兼官屢加至師傅,於是官階益尊,雖無相之名,而已有鈞衡之重。
  然同在內閣中,亦有差等,大事皆首輔主持,次揆以下不敢與較。
  宣德、正統間,天下建言、章奏皆三楊主之,及陳循、曹鼐等入閣,士奇、榮相繼歿,禮部援故事請旨,帝以楊溥老,始命循等預議。(循傳)可見尋常入閣者不得輒與裁决也。
  嗣後首輔之與次輔雖同在禁地,而權勢迥然不侔。
  夏言為首揆,嚴嵩至不敢與分席,欲置酒邀歡,多不許,既許,至前一日又辭,則所徵紅羊、棧鹿之類已付之烏有。一日,許赴其宴,薄暮始至,三勺一湯,賓主不交一言而去。(明.焦竑玉堂叢語)故嵩銜之次骨。
  及嵩為首揆,徐階所以事之者,亦如嵩之事言。因吳中有倭寇,即佯為避倭之計,買宅豫章,與嵩子世蕃結姻,並與江右士大夫講鄉麯之誼。凡可以結歡求免者,無不為也。(筆麈)其後亦傾嵩而代之。
  至張居正當國,次輔呂調陽恂恂(緊張恐懼)如屬吏,居正以母喪,三日不出閣,吏封章奏就第票擬,調陽坐閣,候票至乃出。(筆麈)及居正歸葬,大事必馳驛江陵聽處分。(明史本傳)此更禮絶班行,幾與賈似道休沐葛嶺,吏抱文書就第呈署無異矣!
  韓爌為首輔,魏廣微入閣,欲分其權,而故事:閣中秉筆惟首輔一人,廣微乃囑魏忠賢傳旨諭爌同寅協恭,而責廣微毋伴食。(舊唐書盧懷慎傳: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由是廣微分票擬之權。
  此可見明代首輔、次輔之別也。
  案明代首輔權雖重,而司禮監之權又在首輔上。
  王振竊柄時,票擬尚在內閣。然塗棐疏言「英宗時批答,多參以中官,內閣或不與。」則已有不盡出內閣者。
  至劉瑾則專攬益甚。劉健疏雲「近者旨從中下,略不與聞,有所擬議,竟從改易。」是正德初已有此弊。其後凡有章奏,瑾皆持歸私第,與妹婿孫聰、華亭大猾張文冕相參决,詞率鄙冗,焦芳為潤色之,李東陽俯首而已。(瑾傳)瑾敗後,東陽疏言「內閣與瑾,職掌相關,凡調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徑自竄改,或持歸私室,假手他人。臣雖委麯匡持,而因循隱忍,所損已多。」(東陽傳)此固東陽自為掩飾之詞。然劉茞疏亦云「近日批答章奏,閣臣不得與聞。」可見當時實事也。
  自瑾以後,司禮監遂專掌機密,凡進禦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
  神宗不豫,召閣臣瀋一貫入諭「礦稅事可與江南織造、江西窯器並停,其內監皆撤回,建言諸臣係獄者皆復官。」一貫出,中使捧諭至,一如帝言。明日帝瘳,悔之,中使二十輩至閣,取前諭,仍繳進。(一貫傳)可見帝降旨,即有司禮監在旁寫出事目,然後付閣臣繕擬,故其地尤為要近。
  至魏忠賢時,王體幹為司禮,避忠賢,退處其下,凡章奏入,體幹與秉筆李永貞先摘要,以白忠賢議行。(宦官傳)許譽卿劾忠賢疏,謂「內閣政本重地,而票擬大權拱手授之內廷。」其後楊漣劾忠賢,忠賢矯旨敘己功百餘言,大學士葉嚮高駭曰「此非奄人所能,必有代草者。」探之,則徐大化也。(嚮高傳)可見是時詔敕悉出司禮,並不藉內閣潤色矣!
  文震孟傳:大臣入閣,例當投刺司禮,大奄兼緻儀狀。是司禮之尊,久已習為故事,雖首輔亦仰其鼻息也。究而論之,總由於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長君在禦,尚以票擬歸內閣,至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
  明翰林中書捨人不由吏部
  明大學士本無屬員,楊士奇等加官既尊,始設中書捨人,取能書者為之,不由吏部銓選。霍韜疏謂「自三楊等植黨專權,籠翰林為屬官,中書為門吏,故翰林遷擢,不由吏部,而中書內直既久,有進秩至尚書者。」(潘辰等或加太常卿,或加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
  案明史選舉志:中書捨人原有兩途,由進士選者,得遷科道部曹;其兩殿兩房捨人,則不必由部選,自甲科監生及儒士布衣能書者,皆得為之。
  如呂原子以蔭補國子生選為中書捨人。趙榮亦以能書由布衣授中書捨人,後遷太常卿,仍供事內閣。葉嚮高為首輔,用已革監生汪文言為中書捨人。此則大學士自行選用之成例也。
  又我朝順治十一年,大學士範文程請以詹事翰林等官升補俱歸吏部,又可見明製翰詹等官升降,亦由內閣。
  明吏部權重
  明初六部,屬中書省權輕,多仰丞相意旨。洪武十三年,中書省革,部權乃專,而銓部尤要。其後制度屢創:令入覲官各舉所知,自浮山李信始。朝覲官各造事跡、圖畫、土地、民人,自昆山餘熂始。仿唐六典,自王府以下諸司各編集所職為書,曰「諸司職掌」。定吏役考滿給由為首領官,選監生為州縣官,兼除教職,自泰興翟善始。三年一入朝,考核等第,自沂水杜澤始。此洪武中銓政大略也。(明史陳修傳)
  然雖有此等規製,而量能授職,核功過以定黜陟,則惟吏部主之。永樂中,郭璡為吏部尚書,請自布政使至知府,聽京官三品以上薦舉,既又請御史、知縣皆聽京官五品以上薦舉。論者謂其畏怯不敢任事,轉啓夤緣之漸。(璡傳)是璡以前布政等官,皆吏部選用也。
  宣德中,兩京六部官缺,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內任者。鄭辰以蹇義薦,得南京工部尚書。(辰傳)是未有此旨以前,六部堂官亦吏部推用也。
  天順中,罷廷臣薦舉,方面大吏專屬吏部。(李賢傳: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舉,賢患其營競,請令吏部每缺舉二人,請帝簡用,並推之例始此。)
  時王直為尚書,委任郎曹抑奔競,凡巡方御史歸,即令具所屬賢否以備選。(直傳)
  崔恭為吏部侍郎,置勸懲簿,有所聞皆識之,尚書王翺甚倚之。(恭傳)
  成化中,選郎黃孔昭留心延訪人材,以册書之,除官以才高下,配地繁簡,由是銓敘平允。
  尚書尹旻欲推其鄉人為巡撫,孔昭不可,其人暮夜來屈膝,孔昭益鄙之,旻謂其人曰「黃君不離銓選,汝不能得也。」(孔昭傳)
  可見巡撫等官皆吏部所用,公正則選用得人,否則可以高下在心,予奪任意。
  故嚴嵩當國,吏、兵二部選郎各持簿任嵩填發,時稱文選郎萬采為文管傢,武選職方郎方祥為武管傢。(於慎行筆麈)
  至萬歷中,孫丕揚長吏部,不得已用掣簽法,以謝諸賄囑者,一時稱為至公。(丕揚傳)亦以吏部註授官職可以上下其手,故設此法以防弊也。
  趙南星長吏部,搜舉遺佚,布列庶位,高攀竜等皆其所推用。山西巡撫缺人,郭尚文求之,南星薄其人,獨推謝應祥。可見其時雖有會推之例,然亦皆吏部主之。
  周延儒謂會推名雖公,主持者止一、二人,餘皆不敢言。(溫體仁傳)
  熊開元疏亦云:督撫官缺,明日廷推,今日傳單,其人姓名不列,至期,吏部出諸袖中,諸臣唯唯而已。(開元傳)
  合而觀之,可見有明一代用人之權悉由吏部,吏部得人,則所用皆正人,如王恕為吏部尚書,所引薦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維、李敏、張悅、倪嶽、劉大夏、戴珊、章懋等,皆一時耆碩。弘治二十年,衆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
  其後天啓初年,周嘉謨、張問達、趙南星先後掌吏部,起廢籍諸正人,用高攀竜、楊漣、左光鬥秉憲,李騰芳、陳於廷佐銓,魏大中、袁化中長科道,鄭三俊、李邦華、孫居相、饒伸、王之采等悉置卿貳,萬歷廢弛之後,賴此數年,稍支傾頽。未幾,易以閹黨,而官方不可問矣!
  此有明一代吏部之大概也。
  案王恕不能用正人,亦由司禮監懷恩以恕忠義,勸孝宗用之,故得行其志。天啓初,起用鄒元標、王德完諸賢,亦由司禮王安聽汪文言之言,是以博採人望,布列庶位,是吏部亦恃宦官之力,其權在吏部上,更可知矣!
  揚州同時四知府
  靖難師至揚州,江都令張本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唐成率先歸附,命與本並為揚州知府,與現任知府譚友德同莅府事,揚州一時遂有四知府。
  永樂中海外諸番來朝
  明史外國傳:永樂三年,浡呢國王麻那惹那率其妃及弟、妹、子女泛海來朝,王卒於會同館,葬之安德門外。六年,馮嘉施蘭國酋玳瑁、裏欲二人俱來朝。九年,滿剌加國王拜裏迷蘇喇率妻子、陪臣五百餘人來朝。十年,浡呢王子遐旺又偕其母來朝。十五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八哈喇、西王麻哈喇叱葛喇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喇卜俱率其傢屬、頭目三百四十餘人泛海來朝,東王回至德州卒。是年又有古麻喇朗國王斡喇義亦奔,率其妻子陪臣來朝,還至福建卒。十七年,滿剌加王母斡撒於的兒沙來朝。二十二年,滿剌加王西裏麻哈喇率妻子來朝。宣德六年,又來朝。
  蓋皆海外小國貪利而來,是時內監鄭和奉命出海,訪建文蹤跡,以重利誘諸番,故相率而來。宣德以後,遂無復至者。當時稱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永樂朝盛事雲。(舊唐書順宗紀:日本國王並妻還番。可見海外番王入朝,與妻偕行,是其故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廿二史札記捲一 史記 漢書捲二 史記 漢書捲三 史記 漢書
捲四 後漢書捲五 後漢書捲六 三國志捲七 三國志 晉書
捲八 晉書捲九 宋齊梁陳書捲十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捲十一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
捲十二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捲十三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捲十四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捲十五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
捲十六 新舊唐書捲十七 新舊唐書捲十八 新舊唐書捲十九 新舊唐書
捲二十 新舊唐書捲二十一 五代史捲二十二 五代史捲二十三 宋遼金史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