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国风情 》 用心去遊 》
第34節:法國(18)
劉心武 Liu Xinwu
那天我是乘地鐵去的。從地鐵出口一登至地面,便已置身在巴黎聖母院正面的廣場上。啊,那天呈現在我眼中的景象,和前面所說的那晚竟全然不同。
明亮的天光,把巴黎聖母院映照得巍峨壯麗;廣場上人來人往,大都是外國來的遊客——手裏捏着巴黎遊覽指南,脖子上挂着照相機……其中似乎又以日本人居多;鴿群在灰藍的晴空中飛翔,賣鮮花的老婦人推着花車在兜攬生意……
我站在巴黎聖母院正面,不由得倒退幾步、再倒退幾步,最後,我眼中所見的景象,便與我從雨果《巴黎聖母院》一書插圖中所獲得的印象,取得了完全一致。
1982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印製的陳敬容所譯的《巴黎聖母院》,不僅譯筆傳神,所附法國銅版畫插圖也很精美。雨果在該書中特闢了第三捲,專門描述了聖母院和巴黎風光。在該捲之首,便有一幅“1842年的巴黎聖母院”的銅版畫,我可以嚮尚未去過巴黎的同胞們保證:今日的巴黎聖母院正面景觀,與該圖所示幾無差別,你仔細觀賞這幅插圖,便等於置身於今日巴黎聖母院面前了。由此可見,一百多年來,法國人民對自己民族的古跡保護得很好,不但巴黎聖母院本身無甚毀損,就是周圍的環境,也未加以改觀——附帶說一句,巴黎市政府為保持巴黎從路易十五以來所形成的城市面貌,嚴格控製市內的房屋拆建,不許隨意拆改那以後的房屋,亦不許在市內隨意建造所謂現代化的高層建築——試想,倘若我們站在巴黎聖母院面前,突然發現它的側面高聳着鏡面鑲嵌式的火柴盒形“摩天樓”,或從它的背後,顯現出圓柱體的現代派豪華旅館輪廓,那該有多麽掃興!
一般的西洋建築史,都把巴黎聖母院當做“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儘管雨果對此還有異議。在封建社會裏,宗教建築自然最能體現出一個又一個時期文化的特徵。在9 世紀到12 世紀,西歐的宗教建築以所謂“羅馬風格建築”為主,特點是厚實的磚墻、半圓形的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代表性建築如意大利的比薩教堂、法國普瓦蒂埃聖母
教堂;到了12 世紀以後,則“哥特式建築”大盛,直到15 世紀以後,纔又被“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剋建築”、“洛可可建築”等新的建築風格所代替。“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以墩柱、薄圍護墻、尖形肋骨交叉拱頂、飛扶壁、花窗欞、彩色鑲嵌玻璃、高聳的尖塔取勝,簡言之,就是以挺拔高聳顯示上帝和皇權的威嚴,以震懾信徒和“子民”。這種建築風格,自然是與封建社會爛熟期的政治經濟狀況相適應的。所以也有人把這種建築風格譯為“高直建築”。除巴黎聖母院外,西德科隆大教堂也是這類建築的典範。
從正面望去,巴黎聖母院威嚴雄偉。整個建築可分五個層次。據雨果說,巴黎聖母院原有將它從地基升高的十一級階梯,但到他寫《巴黎聖母院》一書時已不復存在,原因自然是巴黎街面的不斷升高。現在望去,最下面一層由四個結實的墩柱切割成三個部分,每部分中都是一個圓尖拱型的門洞,門洞由一層層往裏面退縮的復雜浮雕構成,門洞中裝嵌着對開的木門,門縫處另有雕像遮掩,因雕像之不同,三門各有稱呼,左邊叫聖母門,右邊叫聖安娜門( 聖安娜是聖母的母親),中間叫最後審判門,中柱上雕着《舊約》中所述的天主於“世界末日”審判世人的景象:一邊是得到超度的靈魂升入天堂,一邊是被判有罪的罪人被推入地獄。在這第一層之上,是一排雕有二十八位穿着綉花長袍的君王像的神龕。再往上,則亦由四個墩柱分割成三部分,左右都雕有對稱的圓尖拱型圖案,圓尖拱下再各包含着一對圓尖拱窗和一個圓形小玫瑰窗,而正當中,則是一個巨大的玫瑰形圓窗,窗前有三個長着肉翅的天使塑像。第四層,突然一變下層的飽滿堅牢感,而呈鏤空柵欄狀,特別是中間凹下去的那部分,使你從相對來說相當纖細秀美的三葉形支柱中,可以望見聖母院後部高聳人云的尖塔,頓生一種縹緲、神秘之感。第五層,則是左右對峙的大鐘樓,距地面已有六十九米,南鐘樓的巨鐘重達十三噸,北鐘樓設有一個由三百八十七級臺階的旋轉樓梯,可供遊客登臨,以鳥瞰巴黎市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澳大利亞(1) | 第2節:澳大利亞(2) | 第3節:澳大利亞(3) | 第4節:澳大利亞(4) | 第5節:澳大利亞(5) | 第6節:澳大利亞(6) | 第7節:澳大利亞(7) | 第8節:奧地利(1) | 第9節:奧地利(2) | 第10節:德國(1) | 第11節:德國(2) | 第12節:德國(3) | 第13節:德國(4) | 第14節:丹麥(1) | 第15節:丹麥(2) | 第16節:丹麥(3) | 第17節:法國(1) | 第18節:法國(2) | 第19節:法國(3) | 第20節:法國(4) | 第21節:法國(5) | 第22節:法國(6) | 第23節:法國(7) | 第24節:法國(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