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煮酒說水滸   》 第34節:隨筆雜說(5)      瀋傢仁 Shen Guren

  不過,還有一些水滸英雄就完全不是逼上梁山的,而是自覺自願上山的。比如皇甫端就無人逼迫,是張清上梁山時推薦他自動上山的;楊林、鄧飛、孟康、裴宣等人是在飲馬川前巧遇,後隨戴宗上山的;時遷是在翠屏山挖墓時目睹楊雄、石秀殺潘巧雲後,跟隨兩人上山的;湯隆、焦挺、鮑旭是跟隨李逵上山的;清風山的燕順、王英,對影山的呂方、郭盛是在爭奪地盤的過程中,偶識宋江,而被帶上山的;江州的張順兄弟、揭陽嶺上的穆弘兄弟、潯陽江邊的童威兄弟、李俊和李立等等,都是打了無為軍後隨宋江上山的。
  最後一類是被梁山英雄活捉上山的。如扈三娘、關勝、索超、董平、張清等等。扈三娘是在宋江三打祝傢莊時被林衝俘獲的,後來被宋江派人送上梁山的;關勝是攻打梁山時因中呼延灼的詐降之計被俘的;索超是在宋江攻打大名府時被吳用設計捉上山的;董平、張清也都是中吳用之計被俘上山的。
  正因為這些梁山好漢上山的形式各種各樣,也就决定了各人對於"落草為寇"的認識不盡相同,也纔會出現了在是否接受招安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的不統一。關於這一點,有另文詳述,這裏也就不再囉唆了。
  96《水滸》的隱退思想
  《水滸》是一部思想內容異常豐富復雜的古典長篇小說,它一方面深刻地暴露了宋代社會腐敗黑暗現實,揭示産生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歌頌了農民階級的反抗和鬥爭;另一方面,卻又把這種反抗和鬥爭局限在不推翻趙宋封建王朝的框架之內,而對敢於造反,企圖改年建號的其他農民起義軍深惡痛絶。它一面以贊美的調子描寫了梁山義軍的招安;另一方面,又對接受招安的後果寫得十分悲慘,客觀上形成了對招安的一種批判。正因為如此,作品本身存在着復雜紛紜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所以後世研究者對很多問題看法不一,爭論不休。例如對其主題思想的看法就有多種分歧意見:"文革"前,普遍認為《水滸》是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偉大史詩,是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教科書";"四人幫"橫行時,卻又恰恰相反,斥責它是一部"歌頌投降主義路綫、瓦解農民起義的小說"。近幾年來,後一種觀點的論者雖不多,但依然存在。此外,有人認為忠姦鬥爭是《水滸》的主題,有人認為《水滸》是為"市井市民寫心",也有人認為《水滸》的思想是"官逼民反"等等。這些看法都各有自己的充分根據,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認為,他們都忽視了《水滸》的另一重要思想--隱退思想。
  《水滸》裏的隱退思想是貫穿作品始終的,在後半部尤為突出、明顯。特別是結尾,作品的隱退思想更是達到了高潮,歌頌什麽,反對什麽,涇渭分明。"結尾--是問題中最難的一個"(阿·托爾斯泰語)。這"最難"就難在,不但要收束好作品中所展開的矛盾,使作品結構完整、統一,更重要的是要表明作者的態度,深刻地顯示作品的思想意義,激發讀者深思。《水滸》的結尾完成了這個"最難"的問題。作者不迎合國人所喜歡的富貴榮華、光宗耀祖的大團圓結局的習慣,而是嘔心瀝血,精心設計,另闢蹊徑,製造了一個悲劇的結局讓人深思。這個悲劇的結局,不衹表現在英雄們之死上,而且表現在出走上。這一死一走,告訴了人們:"招安"並不能使"招安"者封妻蔭子、光宗耀祖、衣錦還鄉,衹能是被殺的悲劇結局;而隱退者,輕視功名富貴,退居山野,卻自由自在,善終天年。作者的態度,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不是明顯不過了嗎?
  《水滸》中的隱退思想,作者又是怎樣精心安排的呢?
  首先是殘酷現實的逼使。水滸英雄們由零散的復仇火星發展到兩敗童貫、三敗高俅,大有席捲天下之勢。如果按照李逵的奮鬥目標,"打到東京,奪了鳥位",這在當時,真不失為良機,但是,以宋江為首的一大幫義軍將領不去考慮如何領導起義軍進一步推翻趙宋王朝,卻加緊準備接受招安的活動,結果使得這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夭折。接受朝廷招安,本是梁山義軍大多數頭領盼望已久的、能實現"去邊上一刀一槍"、"保國安民"、"封妻蔭子"的願望,但招安後的殘酷現實表明,他們這些美好的願望不過是一場黃粱美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梁山好漢
第1節:專傢推薦第2節:開捲解謎(1)第3節:開捲解謎(2)第4節:開捲解謎(3)
第5節:開捲解謎(4)第6節:開捲解謎(5)第7節:開捲解謎(6)第8節:開捲解謎(7)
第9節:開捲解謎(8)第10節:開捲解謎(9)第11節:百傢爭鳴(1)第12節:百傢爭鳴(2)
第13節:百傢爭鳴(3)第14節:百傢爭鳴(4)第15節:煮酒說人(1)第16節:煮酒說人(2)
第17節:煮酒說人(3)第18節:煮酒說人(4)第19節:煮酒說人(5)第20節:煮酒說人(6)
第21節:煮酒說人(7)第22節:煮酒說人(8)第23節:品酒賞藝(1)第24節:品酒賞藝(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