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賜我甘露 》
第34節:賜我甘露(34)
華姿 Hua Zi
因此,12歲的耶穌是第一次來到這座舉世聞名的聖城守逾越節。事實上,這世界上的每一個猶太人,不管他住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也不管這個角落距離耶路撒冷有多遙遠,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至少參與這個節期一次。
節期一結束,約瑟和瑪利亞就動身回去了,而少年耶穌,卻仍舊在聖城流連忘返。因為聖殿裏莊嚴的聖禮實在是太讓他着迷了。但約瑟和瑪利亞並不曉得,他們以為他就在同行的人群中,和拿撒勒的某個熟人走在一起。
走了一天的路,到了黃昏的時候,人們開始安營紮寨,準備過夜。這時候,約瑟和瑪利亞纔發覺,耶穌不見了。
要知道,並不是因為他們粗心纔讓耶穌走失的。按當時的習俗,乘坐篷車的女人通常要提前啓程,因為車隊的行程緩慢。而徒步的男人會晚些動身,因為他們行路快捷。但大傢會約好在駐營的地方會聚。
顯然,約瑟以為耶穌陪伴着瑪利亞,而瑪利亞又以為他和約瑟在一起。
他們急忙跑到親族和熟人中去尋耶穌,但是沒有尋到。於是,他們一分鐘也沒有停歇,連夜趕往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他們找了整整三天,纔在一個聖殿裏看見他。那時,他正坐在教師們中間,一邊聽,一邊問。
這就是德蘭姆姆提到的那個故事,它被記錄在具有普世性福音之美譽的《路加福音》第二章裏。在這部縷述基督生平最優美的作品裏,所有的藩籬都被撤去,耶穌基督把自己無分軒輊地獻給每一個人。
曾有人說,一個母親就是為了與她的孩子見面,纔來到這個世上的;而一個孩子,也是為了與他的母親見面,纔降生在那個家庭裏的。
為了這奇妙的見面,母親甘願承受孕育、生産、撫養的全部苦痛。而那個孩子,也甘願接受那麽脆弱那麽渺小的一個身體,以及一段完全無能、完全無力的生命。
在這個世界上,衹有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必須完全倚賴於他人的照料才能存活。哪怕衹讓他獨自生存三天或五天,他就會像一枝狂風中的花朵,遽然凋謝。
可見,人類對於愛的需要與倚賴,遠遠超過其他種類的生命。也因此,在人類所有的關係中,愛的關係纔是唯一重要的關係,也是人類得以延續至今的根本。而在愛的關係裏,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衹是施與者,而不是領受者;也沒有一個能說自己衹是領受者,而不是施與者。
如果沒有愛,太陽不會出現在早晨的天空,河流不會在大地上奔流,大地不會永無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而人類,大概早就化為塵土,在無聲無息之中湮沒了。
如果沒有愛,瑪利亞和約瑟不會分秒不停地找尋耶穌,直到找到為止。如果沒有愛,那無罪的羔羊,也不會為了有罪的我們,而像罪人一般悲慘地死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賜我甘露(1) | 第2節:賜我甘露(2) | 第3節:賜我甘露(3) | 第4節:賜我甘露(4) | 第5節:賜我甘露(5) | 第6節:賜我甘露(6) | 第7節:賜我甘露(7) | 第8節:賜我甘露(8) | 第9節:賜我甘露(9) | 第10節:賜我甘露(10) | 第11節:賜我甘露(11) | 第12節:賜我甘露(12) | 第13節:賜我甘露(13) | 第14節:賜我甘露(14) | 第15節:賜我甘露(15) | 第16節:賜我甘露(16) | 第17節:賜我甘露(17) | 第18節:賜我甘露(18) | 第19節:賜我甘露(19) | 第20節:賜我甘露(20) | 第21節:賜我甘露(21) | 第22節:賜我甘露(22) | 第23節:賜我甘露(23) | 第24節:賜我甘露(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