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中國風景黑皮書:大敗筆   》 第34節:功過張大千      老槍 Lao Qiang

  那麽,如何證明這些壁畫的剝損是張大千所為,而不是別人呢?答案是張大千在敦煌期間,雇用了幾名當地的喇嘛和農民為他打雜,這些人親眼目睹了他剝損莫高窟壁畫的行為。
  即便是這樣的話,張大千這樣做,算不算也是一種考古性質的舉動呢?現在看來,並非如此。考古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文物。如果有必要對敦煌早期壁畫進行剝出,應該有相應的技術完整保存剝下的後期壁畫,但凡是被張大千剝掉的壁畫,都成了廢土,從此就毀滅了。
  其實,歷史人物是復雜的,不能否認,張大千在敦煌也做過不少好事。40年代初張大千在莫高窟臨摹的同時,也對洞窟進行了一次清理。至今遊人們在洞窟門口見到的編號墨跡,就是他的手筆。他在各地展覽臨摹的壁畫,擴大了敦煌的影響。在1944年呼籲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有識之士中,也有張大千的名字。
  究竟該如何來解釋這種矛盾的情況呢?應該說張大千剝損壁畫的行為,恐怕和當時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有關。上個世紀40年代曾有人在甘肅的報紙上揭露張大千對敦煌壁畫的破壞,但未引起重視。還有,在這座舉世聞名的洞窟內墻上,張大千居然用毛筆題寫了一篇文字,這種對中華國寶的滿不在乎,以及惟我獨尊的態度,令人驚詫。
  100年前,王圓道士為了整修莫高窟而嚮外國人出賣藏經洞文物,相隔40年,張大千一面宣揚敦煌藝術,一面卻為了個人私欲隨意剝損敦煌壁畫,這是愚昧時代的兩個悲劇。
  莫高窟不能承受之重
  其實關於敦煌莫高窟,早在國務院(1987)101號文件中就明確指出:"像敦煌壁畫這類易於損壞的稀世珍寶,不能作為一般性的旅遊開放點,必須嚴格控製參觀人數,並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但是,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未完,待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資料來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第1節:南京的憂傷第2節:未老先衰的景區第3節:世界遺産致命傷第4節:中國景區十大憤怒
第5節:旅遊與環保第6節:美國經驗第7節:什麽都賣第8節:周莊的偽民俗
第9節:衹有小聰明第10節:那時周莊第11節:寫在周莊邊上第12節:中國的艾菲爾鐵塔
第13節:拆不去的天梯第14節:從最高到最長第15節:遺憾之旅第16節:平遙搬不動
第17節:平遙和麗江第18節:坍塌的古城墻第19節:神聖製造第20節:孔子乘泰山索道
第21節:泰山生氣了第22節:泰山石有沒有明天第23節:過把癮就死第24節:“買斷”桂林山水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