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34節:存心養性:塑造道德人格(1)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因此,孟子認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要有獨立的人格。不衹在功名利祿面前要有,即使面對生死考驗,也要堅守氣節,保持人格。“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告子章句上)不苟且偷生,不卑躬屈膝,是謂“大丈夫”。
  在孟子看來,生命固然重要,對誰都衹有一次,但比生命更重要的就是道義,在萬不得已,與二者之間取捨,捨生取義,是一個真正的人的惟一選擇。
  存心養性:塑造道德人格
  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實現理想的道德人格?
  孟子認為,必須存心養性,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章句上)一個人無論壽命長短,衹有修身養性才能安身立命,而修身養性就是保存他的善心,培養他自身固有的善性,這樣,才能應對命運的種種挑戰。
  那麽,人的善性善心就是天生就有的嗎?是的!孟子進一步闡述道:“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章句上)人的善性,其實就植根於人心中,人的天性本來就是善的,衹要保存住這份善心,那麽,仁義禮智等道德品性就能自然顯露出來,表現在一言一行上,一看便知。
  人心雖然從本質上講都是善的,但人的善性往往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章句上)在這裏,孟子強調人內心對善性的體會、領悟在於理性的思考。衹有通過深入的、理性的思考,才能把握人心性善的本質,耳目不被那些表面的現象所蒙蔽和誘惑,從而偏離了人心性的本質,出現心理失衡,行為失措,甚至走嚮反面。
  衹有通過長期的潛心領悟,才能存心養性,達到加強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實現理想的道德人格。
  性善儘管是人普遍的本性,但並不是人人都願存心養性,並不是人人都有一顆善心,並不是人人都有善行。對此,該如何應對?
  孟子的辦法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衹要自身身正,那就會走遍天下,無所不能,無往不勝。“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章句上)從深刻的反省中,反思自己對別人的愛是否真誠,管理別人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尊敬別人是否充分,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正是自己言行的反照,衹有不斷在自省中矯正,才能做到正確無誤。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能責怪、怨恨別人比自己強,而要以自身找原因,才能提高自己的命中率。
  孟子這個比喻並不一定切貼,射箭固然主動權在射手,但靶心是死的,不像人心是活的,是變化無常的,因而射中靶心應該並不難,要射中人心那就不是那麽容易了。
  對於那些依然保存着天生的善心者以善待之,當然會得到善報;對待那些心性已經變得不善者,以善待之,還會有善報嗎?
  如何能奉勸一個殺人不眨眼,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如何讓一個貪財好色、巧取豪奪、愛財如命者,慷慨解囊,扶貧濟睏,樂善好施呢?
  恐怕僅僅用善待之,是無用的。對性善者善待之,對性不善者,不善待之。應該是切實可行的態度和方法。
  存心養性乃為人之道,抑惡揚善不也是君子之道嗎?
  孟子:“反求諸己”
  孟子是徹底的性善論者,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反省、正己的思想,並進一步發揚和完善。
  孟子認為,“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告子章句上)齊恆公的寵臣易牙,之所以善烹飪,就在於他掌握了人的口味,因為人的口味是相通的。天下人都稱道易牙的烹調,就說明天下人的口味是相通的。那麽,人心也是一樣的,人心的相通之處,就是天理和道義。聖人之所以提倡天理、道義,就在於聖人掌握了我們的心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