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34節:僧眼看臺灣(33)
體恆 Ti Heng
到了臺北,我們給長老頂禮,我以為她不會頂禮,哪知她也隨着趴下磕了三個頭。我覺得很有意思,她雖然反對八敬法,卻並不完全拒絶給比丘頂禮!
看來,要想完全而真實地認識一個人,不能僅僅靠別人的轉述!
2007年11月21日星期三
海上的霧
法鼓山地處於臺北灣的海岸邊,依山背海,前面是金山小盆地,背後隔一道小山峰就是茫茫海峽。因此,鼕季的東北季風特別盛,強烈北風帶來的是大量的降雨與經常性的雨霧天氣。
下午,為了修改晚上給僧大的講座稿,吃過午飯就坐在自習室裏動也沒動,直到三點鐘。待完成任務出來打印稿件時,嚇了一跳。早上還是碧空萬裏的晴朗天,不知何時,竟然起了漫天的大霧。
衹見天空都是略帶暗灰的乳白顔色,前無邊後無際,二十公尺開外就看不見任何物體。走在路上,除了法鼓山近處的建築若隱若現,其它一切似乎都被消融於大霧中,世界一片混沌中。因為霧中含有大量水氣,霧氣漫布之處,都是濕漉漉的水珠。地面沾濕溜滑,柱子上水直嚮下鋪,宛若道道溪流從天而降。人走不幾步,渾身粘得如同沾滿糨糊。
人被濃霧重重地裹着,什麽也看不見,除了雨滴,什麽也聽不見,無比孤寂,仿佛人間已經離去,猶如世界將我拋棄。
不遠處就是大海,海上的情況應該不會比這裏好到哪裏去。茫茫大海,下面是水,上面是霧,沒有方向,沒有時間,船到哪裏都一樣,出海的人們,該是怎樣的駭懼與痛苦呢?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中國的古人才說:能上山,莫下海。真是佩服海上的民族,沒有超人的毅力與勇氣,是不敢在海洋裏玩的!
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
法鼓山的威儀
小時候在傢時,一旦穿着拖鞋或不扣扣子就去串門子,總會招致母親一頓呵斥:"流裏流氣,不往好處學,什麽樣子!"於是不得不回來,穿鞋正衣再出門。走親戚,還沒有去之前,母親就一再交代,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能吊兒郎當,否則以後不得再去走親戚。於是我衹能規規矩矩地坐,老老實實地站。
出傢之後,一直住大叢林,每個大寺院總是要求大衆:要有威儀,要有僧相,要莊嚴穩重。於是,從來不敢放肆。出門必然穿着大褂,會客一定着裝整齊。
多年的訓導,養成了自己註重形儀的習慣,也自以為做得還不錯。可是法鼓山僧團的威儀,讓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法鼓山的僧衆,每個人都把大褂穿得嚴嚴實實,幾乎從來沒有看到他們穿着短褂出門,就是在樓道裏、在自習室看書都是這樣。能夠這樣的整齊,絶不是一兩天的教育所能成就的,一定是經年纍月的訓練,習慣成了自然。有時候,我習慣性地穿着短褂就在門前晃悠,一遇到他們來合掌問訊,羞愧至極,趕緊回來把大褂穿上。一嚮還算有"模樣"的我都這樣睏窘,不敢想大陸那些穿着T恤、襯衫或拖着拖鞋就滿街跑的出傢人,見了他們會怎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自序 | 第2節:僧眼看臺灣(1) | 第3節:僧眼看臺灣(2) | 第4節:僧眼看臺灣(3) | 第5節:僧眼看臺灣(4) | 第6節:僧眼看臺灣(5) | 第7節:僧眼看臺灣(6) | 第8節:僧眼看臺灣(7) | 第9節:僧眼看臺灣(8) | 第10節:僧眼看臺灣(9) | 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 | 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 | 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 | 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 | 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 | 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 | 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 | 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 | 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 | 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 | 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