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三、 杜甫(13)
閔澤平 Min Zeping
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成都的杜甫,終於過上了幾年安穩的生活。上元元年(760)春天,在老朋友彭州刺史高適及表弟王司馬的幫助之下,詩人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建造起了草堂。草堂雖然簡陋,生活依然艱苦,但一傢人開開心心團聚在一起,自然也有道不盡的幸福,“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江村》),“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進艇》)。老杜結婚已經近二十年,二十年來詩人一直東奔西走,幹謁旅食,與妻子相聚之日實在是少之又少,不經意間當年的新娘已經成了老妻。富貴之極的賈元春感嘆“今雖富貴,骨肉分離,終無意趣”,“父女兄弟,反不如小傢得以常常親近”。如今老杜也許會感嘆雖然清貧,但畫紙下棋,敲針釣魚,享受天倫之樂,也是心曠神怡。更何況鄰里和諧,民風淳樸,多有素心人相往來,“鄰人有美酒,稚子也能賒”(《遣意二首》),“鄰傢送魚鱉,問我數能來”(《春日江村五首》,“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野人送朱櫻》)。
可惜,這樣的日子不能長久,他的悠閑是建立在友人大力資助的前提下,而這種資助並不穩定。一旦有變故,一傢七八口人——他的妻子、三弟、兩個兒子、兩三個女兒的生計都會存在問題。詩人說他曾經參加勞動,“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有客》),但對他而言這顯然不是謀生的手段,衹是休閑的方式。因此,草堂的生活並不總是浪漫的,“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顔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百憂集行》)。在窘睏之中,在生活的壓力下,笑也勉強。而當暴風將屋頂的茅草捲走之時,詩人顯然連勉強的笑容也擠不出來了。“蜀酒禁愁得,無錢何處賒”(《草堂即時》),“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屏跡三首》),這時剩下了之後愁了。他唯有嚮友人高適求救:“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因崔五侍禦寄高彭州一絶》)。
代宗寶應元年(762)正月,嚴武任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是杜老夫子的老朋友,經常率領隨從到浣花村來看望他,也正是在他的資助下,杜甫翻修了草堂。不過,幾個月後,嚴武調回首都,而成都又發生叛亂,杜甫衹好留下三弟看守草堂,帶着妻子兒女漂泊到梓州與閬州。直到廣德二年(764),嚴武重任劍南東西川節度使,杜甫纔回到成都草堂。這年六月,在嚴武的推薦下,朝廷任命杜甫為節度使暑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盛情難卻,也為了緩解傢中的經濟壓力,硬着頭皮上任了,“已忍十年伶俜事,強移棲息一枝安”(《宿府》)。幕府工作是枯燥的,距離浣花村較遠,他不得不一個人住進幕府裏,“束縛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杜甫早年患有瘧疾與肺病,如今“白頭趨幕府”(《正月三日歸溪上》),心情不好,長久坐在辦公室裏,感覺身心疲憊。但即使這種日子,對晚年的杜甫而言也是難得的奢侈。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暴病身亡,杜甫在成都失去了最後的依靠,就離開了草堂,出川而去。也有傳聞說杜甫觸怒了嚴武,嚴武欲殺他立威,老杜見機而走。
大歷元年(766)的夏天,杜甫來看蘷州,他在這裏停留了一年零八個月,但卻留下了四百五十餘首詩,平均兩天一首,幾乎占據了他詩歌全集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他的律詩,更是達到了頂峰。看這首《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由於蘷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顧,杜甫這一年多的生活也算平穩。據說為了風痹,他養了上百衹烏雞,還在城東有四十畝的果園,甚至還有了不少僕人,詩人經常在詩歌中提到的就有阿段、信行、伯夷、辛秀等。不過,在詩人看來,蘷州雖好,也非久留之地,晚年的杜甫思鄉之情日益濃厚。大歷三年正月,杜甫帶來全家,乘着木船,出峽來到江陵。但江陵的生活顯然是他始料未及的,“苦搖求食尾,常曝報恩腮。結舌防讒柄,探腸有禍胎”(《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日子一天比一天苦,身體一天比一天差,詩人茫然了,“更欲投何處?飄然去此都”。晚秋的時候,詩人飄零到湖北公安縣,但公安並不太平,他乘船繼續南下,來到嶽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