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跟随蒲松龄去梦游 》
第34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34)
桑邑 Sang Yi
男子不遇时,就像闺女没出嫁。时运不来谁人不笑他?时运来了,谁人不羡他?编成小令闲玩耍,都净是些胡话。即且解愁怀,好歹凭他吧。闷来歌一阔,我且快活一霎。
根考证,这篇《琴瑟乐》大约是他三十五岁时的作品,他那时已经是屡受打击,理想破灭,使他走向极端与叛逆,他又没有倚红偎翠,放浪纵情的条件,只有在作品中做出惊人之举,获得一点满足。在放浪中颠覆秩序,亵渎禁忌,以肆无忌惮的狂放挑衅正统与世俗,以狂欢的精神冲击黯淡绝望的生活,但他并不希望别人把这篇仅当作艳情来看,他希望艳情背后深深的苦闷与焦虑能有人懂得:
打油歌儿将消遣,就里情无限。留着待知音,不爱俗人看。须知道识货的,他另是一双眼。
那双知音的慧眼,蒲松龄可否等到了?
●一个古典文人的无厘头--猪八戒爱上了潘金莲
猪八戒爱上了潘金莲?!此类荒诞,在周星驰电影或时下满天乱飞的网文中,不足为奇,但是出自三百多年前一个古典文人之手,就不能不让人惊叹。
蒲松龄自己也觉得好玩,他有意"关公战秦琼":一个说金莲最妙,一个说八戒极精; 我遂及他撮合成,那管他为唐为宋。
猪八戒随唐僧取经归来,封为净坛侍者,虽然已经跳出三界外,但色心未改,淫思邪念动不动就冒出来。一天,他吃了酒,醉醺醺逛到了阴曹地府,突然看见小鬼押来一个天仙似的俏妹妹,顿时迷得五迷三道的,一打听才知道是被武松杀死的潘金莲。他一副馋相盯着潘金莲,给她发觉了,回眸一笑,八戒就魂飞天外。
临去的秋波那一转,把个八戒转进了相思潭。有心把妹妹从地府救出,又怕犯了天条再去取经,于是,魂里梦里全是潘妹妹:
头上一朵乌云乱,我的姐姐呀潘金莲;一双俊眼如秋水,我的亲亲呀潘金莲;两道蛾眉弯又细,我的娇娇呀潘金莲;有红似白芙蓉面,我的妹妹呀潘金莲;两行牙齿白如玉,我的肉肉潘金莲;腰儿一掐风情软,我的亲人潘金莲;花鞋瘦小刚三寸,我的心肝潘金莲。又想起临去秋波那一转,怎教人一刻去心间,我想金莲想的重,还不说乌斯高翠兰。
思来想去就病倒了,在病中,做了一个鸳鸯梦:
我合他相逢只在旷野边,一把拉住不放手,一亲一喜口难言。只说到今世不能再相会,一般的捞着我那俏心肝,迭不的诉说相思害的重,一心里待要倒凤又颠鸾。
八戒与他的潘妹妹共赴巫山,结果给金鸡一声啼叫惊醒,就添了病。眼看相思得小命都快完了,他的小童就劝他,要他拿出当年的男子气,闯入地府把妹妹抢到手。
非常可惜,这一篇就只到这里,不知道当初蒲松龄是否完稿,开头已经写了"净坛府呆仙害病,枉死城淫鬼留情;酆都城畔喊一声,就成了一双鸾凤。"情节的发展该是按照这个方向去的。
这一篇也是蒲松龄三十五、六岁的作品,这个年纪的男人活得最浮躁,年轻时的理想彼岸仍未到达,人生四十又是一道槛,一过四十,一个人就定型了,所以,这几个年头,男人的焦虑与压力,也是最大的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时痛苦会转换成一种自嘲与戏谑,以一副调侃、玩世不恭的样子,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来释放、发泄,从头到脚都有一种荒诞的喜剧味。
这与当下"大话"类的叙述方式异曲同工,自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后,大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身体力行地把此种方式进行到底,网络成了最好的工具。而蒲松龄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大话"起来,对象居然是时下颇为吃香的两个人物--猪八戒与潘金莲。
猪八戒当今可是炙手可热,有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有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有各种版本的《八戒传》,《八戒外传》,还有益智游戏《大话八戒》,用不同的形式来演绎这个猪头猪脑的家伙。人们喜欢他不外是他最接近我们自己,有各种缺点各种欲望,他的生存哲学在现实世界里最为实用,他是一个世俗世界里平凡人的写照。做君子做英雄太累,况且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伪君子与伪英雄,不若真真实实地过小民生活。而且像猪一样的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理想。
潘金莲也遇到了一个好年代,已经有无数人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她的美丽与风情发出惊叹,在网上稍一搜,就有千百万篇关于她的文章,先有李碧华的《潘金莲之前生今世》珠玉在前,相继大批量的有关她与三个男人的故事源源不断,若干女性写手都以"我,潘金莲"的第一人称来写这位名女人,势头之凶猛,估计施耐庵与兰陵笑笑生在地底下也不得安生。在潘妹妹展开的桃花中,拉起的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大旗,武大郎的痛苦呻吟却被一片嘲笑淹没。
"大话"的无厘头时代对传统与经典,对规则与禁忌进行颠覆与戏谑,八戒哥哥的人生价值观与金莲妹妹的追求个性与欲望,使之做了两个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代表人物。再返回三百多年前,看把这俩人撮合到一块的蒲松龄,是真的先知先觉还是一个天才作家意识超前的必然?
冬●寂与起程
1715年冬去春来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正月二十二酉时。一切在这个时刻结束。
虽然已经立春,北方的这个季节仍是冷得厉害,春天还杳无踪迹。再过几天,真正的春天才能到来。
这天的傍晚,蒲家庄,一所普通的农家小院。蒲松龄靠在南窗下,静静地睡着。
五年前的寒冬,他从毕尚书府撤馆回家,结束了在毕家三十一年的坐馆生涯。若是加上之前在别处的坐馆,他大半生都是在外度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回到了蒲家庄,回到柳泉之畔。
但回来的感觉是陌生的,"伯叔一不存,兄弟皆凋零;侄行止六七, 余者半玄曾。出门皆少年,十九不知名。"对于田园生活,老先生显得很有些享受,无事去田间走走,去园子里转转,看看老妻纺线,听听小孙子读书。再不就是打扫打扫庭院,侍弄侍弄花草,坐在南窗之下,闲翻几页书。生活虽不富足,却温饱无虞,各种赋税按时交纳,儿子们生活也都安稳。直到了晚年,他才终于可以清心闲淡了。
回家的第二年冬天,蒲松龄前往青州参加了例考,也是一生中最后一次进科场,终于授例出贡得到了岁贡生的头衔。从康熙二年(1663年),二十四岁的蒲秀才参加山东乡试,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经过长达48年的挣扎,他才勉强熬成了贡生。而且这次出贡与当时的山东学政黄叔琳有很大关系,他是王渔洋的门生,从王渔洋那里读到《聊斋志异》,既是对《聊斋》的欣赏,也是对蒲松龄的同情,还有老师的关系,他帮助蒲松龄就在情理之中。《聊斋》误了他的科举功名,也最终成全了他。
冬天,是一种回归,从哪里起程,回归到哪里,尽管这个圈画得不圆满。
他已经是个很老的老人了,该是忧喜两忘,通达明澈。在这年元旦,精通易理的蒲松龄为自己卜了一卦,卦不吉。他明白今世的游走该结束了。
这年的正月,他是病中度过,前世那个病僧的因子要一直陪他走完。
春日迟迟,真正的暖春有意在拖延,他等不到了。最初的开端就已错过,结束时仍是如此。
正月二十二的这个清晨,冬日最后的融融暖阳映亮了南窗,他倚在窗下,在想些什么呢?从晨曦初上直到日光西斜,他就这样默默地静坐着,独守在自己的静谧中。孩子们悄悄地过来看看,又悄悄地离开。
他看上去那么沉静、安详,似乎一切都已了然。黄昏的辉光笼罩了天地,透过窗子也投射在他的脸上。那张久被生活熏染成困苦的脸上突然现出喜悦的神色,仿佛有一种欢喜满溢出来。
最后他带着一抹彻底解脱的平静安然入睡,远离尘世,远离烦嚣。
这时,或许最后那一刹那,他看到自己起程,带着采集了一世的梦幻奔赴在路上,不知道要把这些梦带给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山东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 | 第2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2) | 第3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3) | 第4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4) | 第5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5) | 第6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6) | 第7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7) | 第8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8) | 第9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9) | 第10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0) | 第11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1) | 第12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2) | 第13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3) | 第14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4) | 第15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5) | 第16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6) | 第17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7) | 第18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8) | 第19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19) | 第20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20) | 第21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21) | 第22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22) | 第23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23) | 第24节:跟随蒲松龄去梦游(24)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