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跟隨蒲鬆齡去夢遊 》
第34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34)
桑邑 Sang Yi
男子不遇時,就像閨女沒出嫁。時運不來誰人不笑他?時運來了,誰人不羨他?編成小令閑玩耍,都淨是些鬍話。即且解愁懷,好歹憑他吧。悶來歌一闊,我且快活一霎。
根考證,這篇《琴瑟樂》大約是他三十五歲時的作品,他那時已經是屢受打擊,理想破滅,使他走嚮極端與叛逆,他又沒有倚紅偎翠,放浪縱情的條件,衹有在作品中做出驚人之舉,獲得一點滿足。在放浪中顛覆秩序,褻瀆禁忌,以肆無忌憚的狂放挑釁正統與世俗,以狂歡的精神衝擊黯淡絶望的生活,但他並不希望別人把這篇僅當作豔情來看,他希望豔情背後深深的苦悶與焦慮能有人懂得:
打油歌兒將消遣,就裏情無限。留着待知音,不愛俗人看。須知道識貨的,他另是一雙眼。
那雙知音的慧眼,蒲鬆齡可否等到了?
●一個古典文人的無釐頭--豬八戒愛上了潘金蓮
豬八戒愛上了潘金蓮?!此類荒誕,在周星馳電影或時下滿天亂飛的網文中,不足為奇,但是出自三百多年前一個古典文人之手,就不能不讓人驚嘆。
蒲鬆齡自己也覺得好玩,他有意"關公戰秦瓊":一個說金蓮最妙,一個說八戒極精; 我遂及他撮合成,那管他為唐為宋。
豬八戒隨唐僧取經歸來,封為淨壇侍者,雖然已經跳出三界外,但色心未改,淫思邪念動不動就冒出來。一天,他吃了酒,醉醺醺逛到了陰曹地府,突然看見小鬼押來一個天仙似的俏妹妹,頓時迷得五迷三道的,一打聽纔知道是被武鬆殺死的潘金蓮。他一副饞相盯着潘金蓮,給她發覺了,回眸一笑,八戒就魂飛天外。
臨去的秋波那一轉,把個八戒轉進了相思潭。有心把妹妹從地府救出,又怕犯了天條再去取經,於是,魂裏夢裏全是潘妹妹:
頭上一朵烏雲亂,我的姐姐呀潘金蓮;一雙俊眼如秋水,我的親親呀潘金蓮;兩道蛾眉彎又細,我的嬌嬌呀潘金蓮;有紅似白芙蓉面,我的妹妹呀潘金蓮;兩行牙齒白如玉,我的肉肉潘金蓮;腰兒一掐風情軟,我的親人潘金蓮;花鞋瘦小剛三寸,我的心肝潘金蓮。又想起臨去秋波那一轉,怎教人一刻去心間,我想金蓮想的重,還不說烏斯高翠蘭。
思來想去就病倒了,在病中,做了一個鴛鴦夢:
我合他相逢衹在曠野邊,一把拉住不放手,一親一喜口難言。衹說到今世不能再相會,一般的撈着我那俏心肝,迭不的訴說相思害的重,一心裏待要倒鳳又顛鸞。
八戒與他的潘妹妹共赴巫山,結果給金雞一聲啼叫驚醒,就添了病。眼看相思得小命都快完了,他的小童就勸他,要他拿出當年的男子氣,闖入地府把妹妹搶到手。
非常可惜,這一篇就衹到這裏,不知道當初蒲鬆齡是否完稿,開頭已經寫了"淨壇府呆仙害病,枉死城淫鬼留情;酆都城畔喊一聲,就成了一雙鸞鳳。"情節的發展該是按照這個方向去的。
這一篇也是蒲鬆齡三十五、六歲的作品,這個年紀的男人活得最浮躁,年輕時的理想彼岸仍未到達,人生四十又是一道檻,一過四十,一個人就定型了,所以,這幾個年頭,男人的焦慮與壓力,也是最大的吧。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有時痛苦會轉換成一種自嘲與戲謔,以一副調侃、玩世不恭的樣子,以一種遊戲的心態,來釋放、發泄,從頭到腳都有一種荒誕的喜劇味。
這與當下"大話"類的敘述方式異麯同工,自從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之後,大陸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身體力行地把此種方式進行到底,網絡成了最好的工具。而蒲鬆齡三百多年前就已經"大話"起來,對象居然是時下頗為吃香的兩個人物--豬八戒與潘金蓮。
豬八戒當今可是炙手可熱,有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有動畫片《天上掉下個豬八戒》,有各種版本的《八戒傳》,《八戒外傳》,還有益智遊戲《大話八戒》,用不同的形式來演繹這個豬頭豬腦的傢夥。人們喜歡他不外是他最接近我們自己,有各種缺點各種欲望,他的生存哲學在現實世界裏最為實用,他是一個世俗世界裏平凡人的寫照。做君子做英雄太纍,況且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偽君子與偽英雄,不若真真實實地過小民生活。而且像豬一樣的生活,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理想。
潘金蓮也遇到了一個好年代,已經有無數人對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對她的美麗與風情發出驚嘆,在網上稍一搜,就有千百萬篇關於她的文章,先有李碧華的《潘金蓮之前生今世》珠玉在前,相繼大批量的有關她與三個男人的故事源源不斷,若幹女性寫手都以"我,潘金蓮"的第一人稱來寫這位名女人,勢頭之兇猛,估計施耐庵與蘭陵笑笑生在地底下也不得安生。在潘妹妹展開的桃花中,拉起的是我們自己的欲望大旗,武大郎的痛苦呻吟卻被一片嘲笑淹沒。
"大話"的無釐頭時代對傳統與經典,對規則與禁忌進行顛覆與戲謔,八戒哥哥的人生價值觀與金蓮妹妹的追求個性與欲望,使之做了兩個具有顛覆性意義的代表人物。再返回三百多年前,看把這倆人撮合到一塊的蒲鬆齡,是真的先知先覺還是一個天才作傢意識超前的必然?
鼕●寂與起程
1715年鼕去春來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正月二十二酉時。一切在這個時刻結束。
雖然已經立春,北方的這個季節仍是冷得厲害,春天還杳無蹤跡。再過幾天,真正的春天才能到來。
這天的傍晚,蒲傢莊,一所普通的農傢小院。蒲鬆齡靠在南窗下,靜靜地睡着。
五年前的寒鼕,他從畢尚書府撤館回傢,結束了在畢傢三十一年的坐館生涯。若是加上之前在別處的坐館,他大半生都是在外度過。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回到了蒲傢莊,回到柳泉之畔。
但回來的感覺是陌生的,"伯叔一不存,兄弟皆凋零;侄行止六七, 餘者半玄曾。出門皆少年,十九不知名。"對於田園生活,老先生顯得很有些享受,無事去田間走走,去園子裏轉轉,看看老妻紡綫,聽聽小孫子讀書。再不就是打掃打掃庭院,侍弄侍弄花草,坐在南窗之下,閑翻幾頁書。生活雖不富足,卻溫飽無虞,各種賦稅按時交納,兒子們生活也都安穩。直到了晚年,他纔終於可以清心閑淡了。
回傢的第二年鼕天,蒲鬆齡前往青州參加了例考,也是一生中最後一次進科場,終於授例出貢得到了歲貢生的頭銜。從康熙二年(1663年),二十四歲的蒲秀纔參加山東鄉試,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經過長達48年的掙紮,他纔勉強熬成了貢生。而且這次出貢與當時的山東學政黃叔琳有很大關係,他是王漁洋的門生,從王漁洋那裏讀到《聊齋志異》,既是對《聊齋》的欣賞,也是對蒲鬆齡的同情,還有老師的關係,他幫助蒲鬆齡就在情理之中。《聊齋》誤了他的科舉功名,也最終成全了他。
鼕天,是一種回歸,從哪裏起程,回歸到哪裏,儘管這個圈畫得不圓滿。
他已經是個很老的老人了,該是憂喜兩忘,通達明澈。在這年元旦,精通易理的蒲鬆齡為自己卜了一卦,卦不吉。他明白今世的遊走該結束了。
這年的正月,他是病中度過,前世那個病僧的因子要一直陪他走完。
春日遲遲,真正的暖春有意在拖延,他等不到了。最初的開端就已錯過,結束時仍是如此。
正月二十二的這個清晨,鼕日最後的融融暖陽映亮了南窗,他倚在窗下,在想些什麽呢?從晨曦初上直到日光西斜,他就這樣默默地靜坐着,獨守在自己的靜謐中。孩子們悄悄地過來看看,又悄悄地離開。
他看上去那麽沉靜、安詳,似乎一切都已瞭然。黃昏的輝光籠罩了天地,透過窗子也投射在他的臉上。那張久被生活熏染成困苦的臉上突然現出喜悅的神色,仿佛有一種歡喜滿溢出來。
最後他帶着一抹徹底解脫的平靜安然入睡,遠離塵世,遠離煩囂。
這時,或許最後那一剎那,他看到自己起程,帶着採集了一世的夢幻奔赴在路上,不知道要把這些夢帶給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山東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 | 第2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2) | 第3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3) | 第4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4) | 第5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5) | 第6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6) | 第7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7) | 第8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8) | 第9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9) | 第10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0) | 第11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1) | 第12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2) | 第13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3) | 第14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4) | 第15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5) | 第16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6) | 第17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7) | 第18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8) | 第19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9) | 第20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20) | 第21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21) | 第22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22) | 第23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23) | 第24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