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陽光八萬裏:2007年最具實力的散文集   》 第34節:顧景星:結茅為廬著大書(4)      古清生 Gu Qingsheng

  這時候,蘄州最普通的食品油薑、蘄芹炒丁香幹子都成了記憶中的美食。油薑,是讀書人的美食,其味微甜、微辣、微鹹、濃醬香,開胃生津順氣,為江蘇幫商人所創,最著名者為紀萬源商號所製“紀萬源醬製油薑”。蘄芹的芳香素濃於別地的芹菜,其苗高尺餘,有大的白色塊根,枝密而無主幹,丁香幹子亦為蘄州製法所製。沒有吃的,這是多麽恐怖?而顧景星,人稱其為美食傢,一個大文豪,大美食傢,衹能吃野菜,啃草根度日。
  江山在,村城破,戰亂不休,主人更替,不能憶當年!顧景星始將其著編輯為《白茅堂集》。此間,顧景星的同窗,清朝開科狀元(清朝於順治六年開科),黃岡另一才子劉子壯專程從黃州來蘄州拜訪顧景星,顧景星得報,閉門堅拒不見,他認為劉子壯參加清朝的科考是為有失民族氣節,劉子壯衹得落落而返。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的版圖迅疾擴大,然百廢待興,需要天下賢良才幹,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以實現清廷大治天下。故下詔廣徵天下山林民間隱逸入朝做官,地方撫、藩官員再度憶起結廬著書的顧景星,於是前來遊說、動員顧景星進京做官,幾近脅迫,顧景星斷然不從,執意於其“野客思茅宇,山人愛竹林”(王勃詩)的隱逸讀書生活。在蘄州,那山,便是麒麟山;那竹,便是蘄竹。
  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了一件令天下文人墨客山林逸士強烈震撼而冰寒徹骨的大事,即在江蘇吳縣發生的“哭廟案”。哭廟案的主角是金聖嘆,起因便是吳縣縣令貪得無厭,對治下農民強取豪奪,使得吳縣鄉民怨聲載道,生計維艱,金聖嘆遂領走投無路的農民哭廟控訴,欲控倒貪官,誰曾想此時正值順治帝駕崩,舉國皆設靈堂哀悼,是為國喪期,金聖嘆反被貪官誣陷大逆不道,圖謀造反而獲重罪,被判以腰斬殺害。金聖嘆,少即有纔名,喜批書。曾集《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為各書進行批點。他所批改的《水滸》因見解獨到被廣泛引用。“哭廟案”是清廷重權輕道的外現事件,也是清廷在“詔徵天下山林民間隱逸入朝”透露一縷亮色之後的一次自我抹黑,給欲與清廷合作的漢族知識分子一個沉重打擊。
  康熙十七年(1678年),經歷“哭廟案”之後清廷重新對漢族知識分子敞開大門,開設了一個極有創造性的特科——博學鴻詞科,由朝內大臣舉薦天下名士應試。顧景星在這次名士舉薦中,照例是排在名單的前列。顧景星在野,卻像一條註册備案的魚,每一次捕撈都必須網上來,看看其是否活着,活得如何,鮮活和滋潤,願不願意進皇傢大池。
  顧景星拒絶應試博學鴻詞科,他的理由是身體有病,病是顧景星抗拒清廷的惟一武器,而寫作一部長達12集200捲的巨著《黃公說字》根本不算什麽,連不進京應試的理由都談不上。顧景星此時正在寫作《黃公說字》,這個浩大的工程顯然衹有在蘄州進行,小城尚有些安靜,其空氣、水、飲食和建築皆益於讀書著述,而著書則是文人的必修之課,是那個時代文人學士的人生第二條道路。
  歷史上沒有比明末清初的漢族知識分子更痛苦的了,他們的前半生都是在求功名中度過的,苦讀勤思,造就經國之才,大明王朝卻崩潰了,而清廷屢屢徵召,則因道不同而不與為謀,隨之康熙的文字獄令知識分子不寒而慄。腰斬金聖嘆,用一個正義在胸的大才子生命襢護一個清廷極度貪污腐化的小縣令,屠刀上血跡未幹,轉而設博學鴻詞科嚮天下招賢納士,世間荒誕莫過如此。
  夏天,雨湖上的紅蓮朵朵開放,荷上飛過去的是長脖子的鷺鷥,日轉雲移,湖風掠過,圓荷。隱士生涯,田園風光,有宏纔巨構,《黃公說字》處於寫作流程之中,博學鴻詞科開設得多麽不是時候!顧景星以為可以像順治十六年躲過“詔徵山林隱逸”那樣,省卻清廷的諸多糾纏。不然,顧景星一個誤判,康熙皇帝是决意要招他進京,毫無迴旋的餘地。督、撫官員親臨傢門,強行將顧景星送入轎中,委要員督送京城。康熙的行事風格是:高效、果敢、一言九鼎!不過,這不像是在舉薦博學鴻詞大學士,頗有些像押送一個要犯進京。因為即便是用轎子擡,它也是違背顧景星意志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1節:我心中的梯田第2節:惟有茗者留其名(1)第3節:惟有茗者留其名(2)
第4節:秋椒小燒(1)第5節:秋椒小燒(2)第6節:黲子魚
第7節:味蕾上的故鄉第8節:魚宜三吃(1)第9節:魚宜三吃(2)
第10節:我敬愛的番薯第11節:桑椹(1)第12節:桑椹(2)
第13節:燕坐華榭第14節:土魚的品味報告(1)第15節:土魚的品味報告(2)
第16節:帶着魚去旅行(1)第17節:帶着魚去旅行(2)第18節:遙遠的地衣(1)
第19節:遙遠的地衣(2)第20節:遙遠的地衣(3)第21節:遙遠的地衣(4)
第22節:遙遠的地衣(5)第23節:遙遠的地衣(6)第24節:年酒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