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读史方舆纪要 》
卷二十四
顾祖禹 Gu Zuyu
◎南直六
◇苏州府东至海岸百五十里,东南至松江府百八十里,南至浙江嘉兴府百三十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二百十里,西北至常州府百九十里,北过江至扬州府通州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五百六十里,至京师二千九百五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国都也自阖闾以后都于此,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置会稽郡治吴。汉初为荆国按:吴郡似秦汉间置。《灌婴传》:攻吴郡长吴下,得吴守。又高六年,以故东阳、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是也,寻又为吴国荆治吴,吴治广陵。景帝三年,复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置吴郡自浙江以西皆曰吴郡。晋宋因之杜佑曰: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或曰:吴郡、吴兴、会稽,本一吴郡而分为三,故曰三吴。梁亦曰吴郡太清三年,侯景置吴州,明年省,陈置吴州贞明初置。隋平陈,废吴郡,改州曰苏州因姑苏山为名。大业初,复曰吴州,寻又为吴郡。唐武德四年,复曰苏州开元二十一年,分置江南东道,治于此。天宝初,曰吴郡。乾元初,复曰苏州。五代时,吴越表建中吴军后唐同光二年,以苏州为中吴节度。《志》云:梁贞明二年,吴越以苏州为中吴府,误也。宋仍曰苏州。太平兴国三年,改军名曰平江。政和三年,升为平江府。元为平江路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之,改为隆平府,明年复曰平江路。明初改为苏州府,直隶京师,领州一、县七。今仍曰苏州府。
府枕江而倚湖,食海王之饶,拥土膏之利,民殷物繁。田赋所出,吴郡常书上上。说者曰:吴郡之于天下,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胸腹也。门户多虞,而府库无恙,不可谓之穷;四肢多病,而胸腹犹充,未可谓之困。盖三代以后,东南之财力,西北之甲兵,并能争雄于天下,谓江淮以南,必无与于天下之形胜者,非通论也。春秋之末,吴始都于此,以齐、楚、晋三国之强,而吴足以入楚、祸齐、胁晋。越既并吴,山东诸侯亦且惕惕焉。及秦之衰,项羽起于会稽,巨鹿之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从壁上观,皆惴恐。犹谓吴人脆弱,不足以当秦晋之甲骑乎?吴王濞率江湖子弟起而叛汉,事虽不成,君臣皆为震动。孙氏立国,吴亦其发迹之所也孙策并江东,自曲阿徙屯吴。及东晋以后,吴郡尤为京畿重地。苏峻入建康,郗鉴谓温峤宜先防东道,断贼粮运。梁末,齐兵入石头,常载谓陈霸先:齐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宜急通东道转输,分兵截彼之粮道。盖建康立国,实以东南供亿为之咽喉也。隋之取陈,分遣诸道兵东西并进,而特命一军出东海,指三吴,以断陈之粮援,于是陈亡不旋踵矣。大业之季,刘元进、沈法兴、李子通相继有其地,而不能固者,根本未立,草窃苟安,不知并兼大计耳。唐末,吴越与淮南争苏州,累战而后定按:唐光启三年,六合镇将徐约陷苏州。龙纪初,钱鏐遣弟钅求破走之。大顺初,杨行密将李友取苏州。旋为贼将孙儒所陷。二年,钱鏐复取苏州。乾宁三年,又为淮南将台所克。五年,鏐复攻克之。朱梁开平二年,淮南复围苏州,不能下,自是为吴越重地。盖得苏州,则三江五湖可以为限。不然,钱塘其能一日安乎?宋建炎中,金人入平江,而两浙皆为推陷。及滨江置守,许浦一军,藉为防卫见常熟县。元并江南,海道挽输,平江最为繁富。及张士诚窃之,而运路中绝,大都尝有匮乏之虞。士诚富强一时,为群雄冠。然则元之覆亡,未始非士诚先据平江,竭彼资储之力也。《防险说》明唐顺之、王士骐等,辑防海、防倭、防江等说凡数十家,合为《防险说》:吴郡越江而北,可以并有淮南常熟与江北接壤;涉海而南,可以兼取明、越崇明去明、越密迩;溯江而上,可以包举升、润;渡湖而前,可以捷出苕、浙繇太湖过湖州,径向杭州也。夫浙西为赋财渊薮,而吴郡又为浙西都会。天下大计,安可不以吴郡为先务哉?《海防考》:苏、松喉吭,皆在吴松江见大川三江,又详见嘉定县。吴松江沿袤而南,则自老鹳渚在嘉定县东南六十里海滨以至宝山见嘉定县、南汇见松江府上海县、金山金山卫,见松江府;出江口迤逦而北,则自采淘在吴松北十二里以至黄姚在嘉定县东四十里、刘家河见太仓州;繇江口而深入,则南迤五十里即为黄浦见松江府,直至上海;繇黄姚而登岸,则嘉定、太仓、昆山、苏、常,连数百里。是吴松江者,南为上海门户,西为苏、常藩篱,备吴松即所以备上海,备上海即所以备苏、常也。而崇明一县,孤悬海中,诸沙环之,几三百里,为诸郡外护。此亦天设之险矣。
吴县附郭,府治西。故吴都。秦置吴县,为会稽郡治。东汉永建中,为吴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隋开皇九年,尝徙治于横山东。唐武德七年,复旧。编户五百十一里。
长洲县附郭,府治东。本吴之长洲苑。汉为吴县地。唐万岁通天初,析置长洲县。乾元初,改置长洲军。大历五年,复为县。今编户七百四十一里。
○吴郡城《城邑考》:今府城,即阖闾故城。周敬王六年,阖闾所筑,大城周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开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其名皆子胥所制。东曰娄、曰匠,西曰阊、曰胥,南曰盘、曰蛇,北曰齐、曰平。《吴都赋》“通门二八,水道六衢”是也。《史记》:春申君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孔氏曰:今苏州也,又于城内小城西北,别筑城以居云。隋杨素曾徙城于横山东,今呼为新城。唐武德末,复还旧城。乾符三年,王郢之乱,刺史张抟重筑。朱梁龙德二年,吴越始以砖之。宋政和、宣和中,皆修筑。建炎中,毁于兵。淳熙中,又缮完之。开衤喜以后,隤圮逾半。嘉定十六年,丞相史弥远奏请修治,为江南一路城池之最。宝二年,又增置女墙及门楼。开庆、咸淳间,皆尝修缮。元定江南,凡城池悉命平毁。至正十一年兵起,诏天下缮完城郭,乃复筑垒开濠。及张士诚入据,增置月城。明平吴,更加修筑,东西九里,南北十二里,周三十四里五十三步,城内大河,凡三横四直,内外皆夹以长濠。唐时,水陆凡十六门。或曰:旧有十门。十门者,曰阊门,在今城西北,阖闾时门名也,亦谓之破楚门,后春申君讳之,名为昌门。后汉建安三年,孙策居吴,遣太史慈之豫章,饯送于昌门,或曰即阊门之讹也。曰胥门,在城西南,旧名也。一名姑胥门,以路出姑胥台而名。曰盘门,亦旧名也,在城南。一名蟠门,相传以水陆萦回而名。曰赤门,亦在城南,后人所增门。《志》云:古赤门,水道也。今盘、葑二门之间,有赤门湾。曰蛇门,在城东南,古门名,以门在巳位也。曰葑门,在城东。子胥曰: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孔氏曰:普门也,亦曰孚门。普,普姑反。孚,覆浮反。或作封门,后改为葑门,以门外多葑田也。《志》云:原名示浦门,近水塘,越伐吴时所开。一名鲂孚门。鲂,今《志》作专。俗呼为富门。曰匠门,在城东,古门名也。本名干将门,阖闾使干将铸剑处。或名将门,后讹为匠,今娄、葑二门之间,有匠门塘。曰娄门,亦在城东,以道出娄江而名。《志》云:本名门,后为娄门。曰齐门,在城北,古名也,相传以齐女女吴而名。曰平门,亦在城北,古名也。今有平门塘,一作巫门,谓商巫咸所葬。宋时惟有阊、胥、盘、葑、娄、齐六门,水陆共十二门。淳熙以后,胥门水陆俱塞。元仅存五门之名,而荡无防蔽。至正中复建城郭,仍辟胥门。今因旧址,亦为六门也。又子城,在大城内东偏,相传亦子胥所筑,周十二里。汉、唐、宋,皆以子城为郡治。元末,张士诚据吴,建太尉府,后称王,曰王府。士诚败,城毁,惟南门仅存颓垣,郡人呼为鼓楼城。四面旧有水道,所谓锦帆泾也。今亦多淤,惟东偏有仅存者,俗谓之濠股云。
越城《志》云:在胥门外。越伐吴,于胥门外筑城,以逼之。今城址仿佛犹存。又有吴城,在府西南二十里横山下。《图经》云:吴王筑此以控越,今讹为鱼城,旁有山冈,隐隐如城,即故址云。又相城,在府东北五十里,相传子胥为阖闾筑城,尝相度其地,以下湿去之。今因以名乡。
○虎丘山府西北七里。一名海涌山,相传阖闾葬处。唐时讳虎,亦曰武丘。远望之,平田中一大阜耳。中有泉石之胜,四面皆水流环绕,上为浮屠。登眺则城邑川原如指掌,亦形胜处也。明初,常遇春攻苏州,军于此。张士诚引兵出盘门,欲奔遇春,遇春与战于北濠,又战于山塘。山塘路狭,士诚兵前后填塞,遇春奋击,败之,敌兵壅入沙盆潭,溺死无算。今皆在阊门外。
横山府西南二十里,据湖山之中。有五坞,亦名五坞山。一名踞湖山,以山临太湖,若箕踞也。《十道志》:山四面皆横,因名横山。《图经》:山临湖控越,实为要地。隋开皇九年平陈,时江南未服,聚为盗贼,诏以杨素为行军总管讨之,追击至苏州,移郡邑於横山下,欲空其旧城。今山东麓有新郭镇,东北去府城十五里,亦曰新城是也。吴越钱氏葬忠献王元,建荐福寺于山趾,因称荐福山。又西北为姑苏山,其西为岷山、花园、尧峰诸山,其南为宝华诸山,其东为吴山,吴山之南。又有:犹山及桃花坞,漫衍六七里,临太湖白洋湾,与吴江县分界,吴山之东北曰楞伽山,俗所称上方山也,顶有浮图。又东北为茶磨屿,以三面临水而名,俗谓之磨盘山。○黄山,在府西南十五里。《志》云:在胥塘之北,群峰高下相连。俗称笔格山,旧有黄亭涧,长数里,深阔数丈。隋大业九年,刘元进等作乱,为吐万绪所败,自毗陵退保黄山,既而王世充败元进于吴,坑降众于黄亭涧,死者三万余人。今山之西有二石洞,深可三四丈,俗名虎洞。
天平山府西二十里。视诸山最为崷群峰环峙,林峦泉石,竞秀争奇。山顶正平,曰望湖台,《志》以为郡之镇山也。其旁群山连接,支陇曰金山,西去天平里许,初名茶坞山。晋宋间,凿石得金,因易今名,顶亦有石池。又东曰岝山,俗名狮子山,一名鹤阜山,又名雄山,相传吴王僚葬此。《水经》所谓岝岭山也。天平之西又有秦台、赤山诸山,天平之南为灵岩山。○灵岩山,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一名砚石山,有石可琢砚。又山椒有石鼓,一名石鼓山,相传山即吴王馆娃宫故地,下瞰湖滨,称为绝胜。自灵岩而西南,群山错立,互相掩映者,所谓太湖七十二峰也。
阳山府西北三十里。一名秦余杭山,一名万安山。又名四飞山,以山势四面若飞动也。高八百五十余丈,逶迤二十里。峰之大者凡十五,而箭缺为最。相传秦始皇校射于此,故下有射渎。《战国策》:越王以散卒三千,擒夫差于干隧。今山之别阜曰遂山,或以为即干隧。又东北有白鹤山,产白垩,亦名白善岭,龙湫在其南,自山而北,群山盘回相接,又西北际于太湖。《志》云:阳山西北十里曰徐侯山。一名卑犹。《吴越春秋》:越王葬吴王于秦余杭山。卑犹即此山云。一名徐枕山。○天池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去阳山东南五里,山石峭拔,岩壑深秀。相传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旧因谓之华山,亦曰花山。今山半有池在绝,横浸山腹,逾数千丈,所谓天池也。上有石鼓、石屋及泉石洞壑诸胜。宋绍兴中,张汉卿隐此,号为就隐山,其旁群山相接。东南曰龙池山,今曰隆池,隆池而东北曰支硎山。《志》云:晋支遁居此,而山多平石也。一名南峰山,亦多峰岩泉石之胜。俗名观音山,南距天平山五里而近也。
姑苏山府西三十里。一名姑胥山,一名姑余山。姑苏台在其上,阖闾所作也。《国语》:越伐吴,吴师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一名胥台固。《越绝书》:阖闾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史记》:阖闾十九年,越伐吴,败之姑苏。又夫差于台上为长夜之饮,子胥谏,不听,曰:吾见麋鹿游于姑苏之台也。后越伐吴,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其台。汉司马迁尝登姑苏台以望五湖。隋因山以名州。《志》云:山在横山西北,今人称为胥台山。
穹窿山府西南四十里。山高峻,旁滨太湖。其顶方平,广可百亩。山半有泉曰法雨,分流下注,近采香泾复合为一,潴聚成潭,筑堰置闸,藉以灌田。成化中,尝因故迹修治。又有香山,与穹窿相接,南址近太湖,曰胥口。其下即采香泾也,相传吴王种香处。又有胥山,《寰宇记》:山在太湖口。吴王杀子胥,投之于江,吴人立祠于此,胥口盖因以名。胥口之外曰胥湖,南有高峰穹窿之脉尽于此。○白石山,在府西北三十二里。《志》云:山在浒墅北,本名胥女山,春申君更今名。又南有小蜀山。
光福山府西南五十五里。近太湖,为旁达嘉、湖之径道。唐乾宁二年,董昌据越州畔,钱鏐讨之,杨行密救昌,取苏州,进攻嘉兴,鏐遣顾全武破行密之兵于乌墩光福,因置寨于此。《吴地记》:山本名邓尉山,属光福里,因名。与铜坑、玄墓诸山相连。铜坑者,一名铜井,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铜,有泉亦以铜名。其玄墓山,亦名万峰山,南面太湖。二山皆在光福之西南。
包山府西南八十五里太湖中。《志》云:以湖包四面而名,周四十余里,地占三乡,土宜橘柚,有居人数千家。左思《吴都赋》: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通典》:包山一名夫椒山。《左传》襄元年,吴伐越,败之于夫椒。《史记》:夫差二年,选精兵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杜预曰:太湖中有椒山。贺盾云:包山西北曰夫椒。是也。隋灭陈,吴州刺史萧据州不下,兵败,保包山,隋兵击擒之。宋置角头寨于此。明初,张士诚结寨于包山,谋拒我师,不克。今谓之西洞庭山。嘉靖三十四年,倭贼自常熟突犯郡城娄门,拥入接待寺,夺火器,官兵追之,贼繇阊门夺舟入太湖,泊洞庭山下,寻复犯枫桥,走常熟。《志》云:山亦名林屋山,周回百三十五里,遥望一岛,而重冈复岭,茂林平野,闾巷井舍,不异市邑。诸峰皆秀异,而缥缈峰最高,登其巅,则吴越诸山,隐隐在目。其支峰别陇,皆以山名,逶迤起伏,争奇竞胜,而尤名者曰林屋洞。郭璞曰: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潜行水底,无所不通,即林屋洞矣。今山有头巡司,本宋置,相沿为戍守处。
莫山亦在太湖中,与包山并峙,相去二十里。一名胥母山,谓子胥尝迎母居此,母,亦读无。或云:隋时有莫将军屯此。今峰之最高者曰莫峰,山周八十里,视西洞庭差小,而冈峦起伏,庐聚物产,大略相同,俗谓之东洞庭。明初,张士诚结寨于东西两山,明师自常州入太湖,经洞庭山口,趣湖州,士诚兵不敢出。今有东山巡司戍守。《志》云:太湖中,群山错列,而洞庭最大,山皆险固可守云。○禹期山,在太湖中。《志》云:洞庭之支岭也。禹导吴江,以泄具区,会诸侯于此。期,一作祈。一云山在府西南七十里。
○太湖府西南三十里。亦曰五湖,界苏、常、湖三郡之中,为往来径道,有事时必备之险也。详见前大川太湖。
石湖在府西南二十里。西南通太湖,北通横塘,东入胥门运河,相传为范蠡入五湖之口。《志》云:太湖自三江导流而外,其支流东出香山、胥山间,曰胥口,又东至吴山南,曰白洋湾,稍折而北,汇于楞伽山下,曰石湖,界吴县、吴江间,称为湖山绝胜处,有行春桥跨湖上。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突至,转入木渎东跨塘桥,即此。又西南曰越来溪,曰木渎,皆自太湖分流来会。又东出横塘桥,去府城十里。又东入胥门运渎,俗所谓胥塘是也。
澹台湖府西南十八里,在太湖之东。相传以澹台灭明南游至此而名。东过宝带桥入运河,分流入黄天荡及陈湖、金泾氵。○庞山湖,在府南二十里,当澹台湖之东,太湖之水,自吴江县之鲇鱼口及长桥下,东北出者皆汇于此,导流为吴淞江,又东南为黎湖、菱湖、叶泽湖、新湖,即庞山湖之旁注者也,皆与吴江县接境。
陈湖府东南三十五里。湖广十八里,接昆山县界。嘉靖三十二年,倭寇自昆山逸入境,将趣吴江,官兵败之于此。《宋志》:陈湖,自大姚港、界浦、渡头浦、朱里浦入吴淞江,今渡湖而东南三十五里即淀山湖,路出松江三泖。《防险说》:陈湖旷野之区,湖西八里,有镬底潭,可以控扼,亦谓之车坊漾。○尹山湖,在府东南二十五里。其西北接渎墅诸湖及车坊漾之水,委流亦入于三泖。《志》云:渎墅湖亦曰独树湖。
阳城湖府东北二十里。上接吴淞江,东流入昆山县界,潴浸广阔,溉田之利甚溥。又沙湖,在府东二十里,一名金沙湖,北对阳城湖。湖中有至和塘岸,道出昆山,其南通吴淞江。弘治九年,尝修治湖堤。今废。○蠡湖,在府西北四十里,接无锡县界。《志》云:唐元和中,孟简开泰伯渎通蠡湖,因名为孟湖,亦曰漕湖,以旧尝通漕也。乐史云:湖以范蠡尝开渎通道而名。今府北十二里有蠡口,无锡县东南四十里有蠡尖口,俱以蠡湖而名。
吴淞江在府南。从吴江县流入境,合于庞山湖,转而东入昆山县界。又娄江,在今城东娄门外,亦自吴江县流入至城南,复东北流至娄门外,东流入昆山县境。今详大川三江。
运河在府城西。《漕渠考》:自吴江县南平望镇,接嘉兴府界,引而北,四十里抵吴江县。又北五十里经府城西,又西北三十里而达浒墅,又十五里至望亭,接无锡县界。今详见大川运河。
黄天荡在府东葑门外六里。上接澹台诸湖之流,东汇为渎墅诸湖,又东接于尹山湖。亦曰皇天荡。唐乾宁三年,杨行密救董昌,遣兵与钱鏐兵战于皇天荡,败之,进围苏州。又朱梁开平三年,淮南兵围苏州,为吴越将孙琰等所败,又追败之于皇天荡。淮南将钟泰章多树旗帜于菰蒋中,追兵不敢进而还。《水利考》:黄天荡,东连渎墅、王墓、朝天三湖,实一水而微分界域云。
长荡在府西十里,周二十里。府西诸流多汇于此,潴为巨浸。今多为豪民所据,遏水畜鱼,湖流渐狭,又西北达于运河。《水利考》:运河自胥门而北,经南濠支流,绕阊门城外,与北濠山塘水会,曰沙盆潭;复折而西,会枫桥诸水,又北出合虎丘山塘水者,曰石渎,亦曰射渎,相传吴王尝习射于此。其自虎丘山塘绕出虎丘北者,即长荡湖也。自城以西北之水参差,悉灌注于运河。○大姚浦,在府东南三十八里。近《志》:吴松江,繇庞山湖出大姚浦东北流,折为三江,俗名上清、中清、下清江,又东入昆山县界。姚,一作摇。《吴志》:其地本名摇城,汉初越君摇尝居此。
越来溪在府西南横山下,与石湖接。相传越伐吴,道出于此。上有越城桥,与行春桥相近。又香水溪,在府西二十七里,源自光福塘来,东过木渎入于横塘。《吴志》:太湖中包山旁有练渎,相传吴王练兵处。○章练塘,在府东南四十八里。《志》云:陈湖之东为阖闾浦,为章练塘,又北即直浦,其相近者曰金泾氵,氵南为麋渎,北为龙,与诸湖渎互相灌注,以达于吴淞江。
○浒墅府西北三十里。亦曰许市。商民稠密,为运道要冲。《唐史》:上元初,刘展自广陵陷润州,淮南副使李藏用收散卒保苏州,与展兵战于郁墅,败奔杭州。郁墅,即浒墅之讹也。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繇无锡突犯,官兵败之,贼转犯枫桥。亦谓之关。旧有巡司,景泰间改置榷关主事于此。○蠡口镇,在府北十二里。《志》云:蠡口之西为长荡、黄埭荡,接于漕湖,通无锡界,北逾冶长泾口及永仓敌楼,抵常熟界,而东北则有彭堰、阳城湖、施泽湖,通昆山县界,故有事时,以蠡口为府之北门。今有吴塔巡司,自府北四十五里常熟县界吴塔村,移置于此。
唐浦镇府东二十五里。自葑门东十二里为金鸡堰,又六里为斜塘营,又东六里至唐浦,乃吴淞江折而南处,土坝在焉。自此而东十五里为直浦,亦曰甫里,与昆山县接界。唐浦设险,所以遏寇从吴淞江突至之患也。又周庄,在府东五十里,自葑门东十八里高店东南行,出陈湖及淀湖之南,接松江三泖。嘉靖中,倭贼恒突犯至此,亦防御之所也。○夷亭镇,在府东三十里。《吴地记》:阖闾十年,有东夷侵逼吴境,吴王御之于此,因名。又西三里曰小夷亭,亦曰小维亭。嘉靖中,以倭乱置营,曰小维亭营。其地南有沙湖,北有阳城湖,贼从刘家河西来,可绕出小维亭后,府东有陆泾坝,实为门户。《志》云:陆泾坝在府东六里。嘉靖三十四年,官兵破倭于此。
木渎镇府西南三十里,近太湖口。居民稠密,问渡太湖者,皆取道于此。有木渎巡司,又西有横金巡司。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自跨塘桥追倭贼歼之于此。跨塘桥,在木渎东十里。○陈墓镇,在县东南五十里,东连昆山,南近淀山诸湖,有陈墓巡司。《志》云:今木渎、横金、舟头、东山四巡司属吴县,吴塔、陈墓二巡司属长洲县。
金昌亭在阊门内。裴松之曰:阊门,吴西郭门,夫差所作,以天门通阊阖也。春申君改为昌门,金昌亭以位在西而与昌门近,故名。刘宋景平二年,徐羡之等废帝义符为营阳王,迁之于吴,止金昌亭,旋弑之,即此。○柴里,在府西。晋咸安二年,徙海西公于吴县西,令所在防卫监察之。海西公,废帝奕也。
枫桥在府西七里。《吴地记》:吴门三百九十桥,枫桥其最著者。今为水陆孔道,商民错聚于此。嘉靖三十四年,倭贼自浒墅犯枫桥,直抵灭渡桥,屯陈家庄,官军迫之,贼夜遁。《志》云:府西南有憩桥,相传吴王行军时憩息处云。○灭渡桥,在府南十里,自昔浮渡处。元大德中,有僧建桥于此,曰灭渡。明初,俞通海攻姑苏,败张士诚兵于灭渡桥,提兵入桃花坞,荡其营。桃花坞,见上横山注。
宝带桥府南十五里。当澹台湖、庞山湖诸湖之口,凡五十三洞。唐建。宋绍定中、明正统中重修。今运道所经。又南十里为尹山桥,明初,康茂才败张士诚兵于此,进焚其官渎,战舰。官渎,今娄门外官渎桥是也。
吴江县府东南四十五里,东北至松江府青浦县九十里,南至浙江嘉兴府九十里,西至浙江湖州府百八十里。本吴县地。唐曰松陵镇。乾宁二年,杨行密与钱鏐相攻,设寨于此,曰松江寨,鏐将顾全武攻拔之。朱梁开平三年,吴越始置吴江县,属苏州。时筑城于江南北两岸,有南津、北津之名。宋并为一城。元元贞二年,升为吴江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今城周五里,编户五百六十六里。
○太湖县西二里。湖浸淫数州间,县最当其冲。东门外有长桥,即太湖东出之口也。《邑志》云:湖中有一十八港,皆枢纽湖心,朝夕吞吐,利害最大。其西之田,日蚀于湖者,谓之坍湖。其东之沙,日涨为田者,谓之新涨。又有七十二,俱在湖南,自西而东,联比相属,以授于太湖。皆源于湖州嘉兴境内,而经县之西南,旧皆深通。今可容舟楫者,仅三四处,余浅狭不过寻丈。或曰渎,或曰浦,或曰泾,或曰洪,或曰港,或曰溪,或曰口,治田者各为坝堰,随宜开塞,以备旱潦。盖后人沿袭旧名,其故道湮塞久矣。
汾湖县东南六十里。与浙江嘉善县分界,亦曰分湖。东合诸湖荡,又东通三泖,入华亭界,其北连诸湖港,入莺脰湖。嘉靖中,倭贼往往出没于此。今有汾湖巡司,置于县东四十里芦墟村。○莺脰湖,在县南四十里,湖之上流纳烂溪荻塘诸水,出平望安德桥,汇流成湖,形如莺脰,故名。亦曰莺斗湖,南达汾湖,北接太湖。
唐家湖县南三十四里。西连盛墩湖及夹马路,为太湖委流,东注于运河。嘉靖三十四年,倭贼从嘉兴转寇县境,至唐家湖,时官兵断塘路,截运河而坝之,以营水寨,贼不得渡,官兵进战,贼走平望,夺舟欲渡,官兵复截盛墩,断其堤,与贼战,贼大败,因改盛墩曰胜墩。《志》云:唐家湖注于运河,复溢而东出,播为诸荡漾,凡数十计,又北潴为三白荡,西北去县二十五里,又北接白蚬江,其东出则为急水港,接松江之淀山湖。○掘城湖,在县西南七十里,周三十里,分流为诸泾港,以入荻塘。
吴江在县东门外。即长桥下分太湖之流而东出者,古名笠泽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齐明帝末,王敬则举兵会稽,至浙江,吴郡太守张瑰遣兵拒之于松江,闻敬则军鼓声,一时散走。梁承圣初,王僧辨破侯景于建康,景东走,僧辨遣别将侯追之,及景于松江,景败遁。唐乾宁二年,杨行密置寨于此,亦以松江为名,即三江之一也,东行凡二百六十里入于海。
白蚬江在县东南四十里。其西北与庞山诸湖相通,又东为小龙港,引流入于松江。其西与诸湖荡相连,汾湖之水,亦流汇焉。孔颖达曰:三江口,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者,曰东江。是也。又有姚成江,在县东北三十里,亦与白蚬江相接。《志》云:县境吐纳太湖之水为溪港者,凡数十处,而白蚬江其最著者。
运河在县城东。自嘉兴府王江泾而北,凡三十三里,历县境之平望镇者,曰南塘河,亦曰土塘河。自湖州府南浔镇而东,凡五十三里至平望,经莺脰湖与南塘河合者,曰西塘河,亦曰荻塘河。二河既合,曰官塘河。西北行四十里至城东,又引而西北曰北塘河,亦曰古塘河。凡二十里至夹浦,入长洲县界。
烂溪在县西南四十四里。北接莺脰湖,南受嘉兴、崇德、桐乡诸境之水,经湖州府之乌镇,分为东西二溪,流数里复合,引而东北,汇诸湖荡之水,俱注于莺脰湖。嘉靖中,倭寇往往出没烂溪、乌镇间,为嘉、湖患,向设烂溪巡司于县西南九十里之严墓村,今革。○麻溪,在县南六十里,其南汇诸漾荡之水,东流合于烂溪,复东南行,至王江泾闻店桥而入运河。《志》云:县西南八十里,为南麻漾,东注为麻溪,又北出十余里为北麻漾,复北流,播为诸港荡,分入荻塘、烂溪及太湖县境,为众流之壑,群川大抵环回相通。嘉靖三十三年,按臣吕光询浚麻溪等河,凡五十九处,即南麻、北麻汇流诸川是也。
章练塘县东南八十里。接诸湖荡之水,南为长浜河入嘉善县界,北为葫芦兜入华亭县界,东通三泖,西接南阳港,达于汾湖。○瓜泾港,在县北九里,东接古塘运河,入长洲县界。嘉靖三十二年,倭贼屯石湖,县令杨芷引兵逆战于瓜泾港,颇有斩获。《志》云:瓜泾港,分太湖支流,东北出夹浦而会于吴淞江。苎鲇鱼口县北十八里。自太湖分流出此,又北汇为{献齿}塘,北过五龙桥,入吴县界盘门运河。其东北出者,曰夹浦,在县北二十里,入长洲县界。嘉靖三十二年,倭贼自夹浦转至三里桥,登岸焚掠,进逼县城,复转掠八斥、平望而去。《志》云:夹浦当鲇鱼口下流,有南北二柳胥港,分太湖支流,并汇于此,故夹浦亦兼柳胥之名。接吴淞江,并诸湖荡之水,势甚迅疾。宋绍兴初,建石桥。宣德中,风雨倾圮,自是以铁ㄌ驾船十六艘为浮桥。弘治以后,屡屡增置,其后复废,乃设官渡以便往来,繇夹浦而东,会流于澹台、庞山诸湖,仍注于吴淞江。说者谓县当吴浙之咽喉,而夹浦又县之冲要云。
○平望镇县南四十五里,为控接嘉湖之要道。宋德初,以元兵渐迫临安,遣将刘泾于此置寨。明初攻湖州,张士诚以水师屯平望,欲援旧馆,常遇春出间道,袭败之。其北三里曰胜墩,前对莺脰湖。嘉靖中,官军尝据此,以扼倭寇。《海防考》:苏、湖之间,莺湖为四战处。嘉靖三十三年,倭贼屡犯平望。明年,督臣胡宗宪调兵自嘉兴入胜墩,陈而待之,大捷于此。今有平望巡司,亦设平望驿。《志》云:镇北有杨家桥,明初,常遇春败张士诚兵于此。嘉靖三十四年,官兵亦败倭于此。又八尺市,在县东南二十里,运河所经,为南北冲要。嘉靖中,倭寇尝犯此。○同里镇,在县东十五里。唐初,名铜里。宋改今名。有同里市河,东连诸湖港之水,东北接姚成江,又东北接陈湖,入昆山界。《志》云:明初,同里商民辏集,置税务局于此,寻废。今有巡司,为县东之藩蔽。
黎里镇县东南二十里。其市河曰黎川,西通杨家诸湖,东连木瓜诸漾,又东北会诸湖荡,亦注于庞山湖。嘉靖三十二年,倭贼犯境,由黎里走泖湖。二十四年,倭自烂溪犯平望,官兵御之,复繇黎里出汾湖,遂遁去。又简村,在县东南十五里地,名充浦。宋建炎五年,金人犯境,官军尝顿于此。今有简村巡司。又县东南百里吴村有因渎巡司,今革。
震泽镇县西南八十五里。西去湖州南浔镇十二里有震泽河,北出太湖东北通莺脰湖,南连诸漾,凡嘉兴西北、湖州以东之水,多汇于此,有震泽巡司与烂溪巡司相为声援。《志》云:镇有底定桥,取《禹贡》震泽底定之义,跨荻塘河上,塘自湖州东入境,即运河经流也。又盛泽市,在县西南六十里,市出绵绫,商旅走集焉。○梅堰市,亦在县西南六十里。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繇浙江崇德县及南浔镇转掠梅堰,趣平望,为官军所败。又有双杨市,在震泽东十里。
长桥在县东二里。一名利往桥,又名垂虹桥。宋庆历八年,县尉王庭坚建,以木为之,长百三十丈,窦六十有四,中为垂虹亭。治平三年,县令孙觉重修。绍兴三年,金人犯淮南,或议焚桥为备,郡守洪遵持不可,乃止。元泰定二年,判官张显祖始以石,开七十二洞。顺帝至元二年,元帅宁玉再建,开八十五洞。明洪武初及永乐二年、正统五年、成化七年、十六年,屡经修治。弘治四年,工部侍郎徐贯等复浚长桥水窦,凡江口丛生荻苇,蔓延数十亩者,悉垦之,盖以利太湖噤喉也。自是亦数有修举,而桥窦或开或塞,桥南十字港一带,时有壅阏之虞,议者以为病。《水利考》:吴江长堤,一名挽路石堤,始于宋庆历二年,因风涛多,败漕舟,遂接续筑为长堤,横截五六十里,且建长桥以通水道。郏云:长桥,正太湖东岸泄水下吴松江入海第一要害处,筑堤建桥,虽为挽路之利,而下流浅狭,潮沙壅积,病实基于此。元天圣初,发运使赵贺葺吴江太湖石塘路,以捍风涛,其后时加修治,而长桥水洞,往往任意筑塞,哽咽湖流,议者恒欲凿堍添桥,宽展水道,此亦救敝之一策也。又元置镇守长桥镇江水军于此。明亦置长桥巡司,寻革。
白龙桥县南十二里。跨白龙港,西泄太湖之水,东经运河,又东潴为湖荡,东北入白蚬江。又彻浦桥,在县南九里,北抵城东南南津口,所谓石塘运河也。《志》云:吴江,古无陆地。唐元和五年,苏州刺史王仲舒,始拥土为塘。宋祥符、庆历中,屡加修治。治平五年,知县事孙觉始易以石。盖吴淞壅遏,繇长堤之筑始也。自南渡至元,亦数修治。至正六年,知州那海增修高广,长千八十丈,为窦百三十有六。明亦以时修筑。近城东南一里曰三江桥,其下亦曰三江口,又南七里为十字港,亦曰三汊口,皆西泄太湖之水,东过运河,又东为诸港,潴为叶泽湖及庞山湖,入长洲县界。
昆山县府东七十里,东至太仓州三十五里,东南至松江府青浦县七十里。秦娄县地。汉因之。梁天监中,置信义县。大同初,又分置昆山县,以山为名。隋平陈,县废。开皇十八年,复置昆山县,属苏州。唐因之。光化初,钱鏐将顾全武攻苏州,淮南将秦裴拔昆山而戍之,寻复为全武所克。宋亦曰昆山县。元元贞初,升为州。延初,徙州治于太仓。至正十七年,张士诚据苏州,复还旧治。明洪武二年,仍降为县。今城周十二里,编户三百三十八里。
○娄城在县治东。秦置县,属会稽郡。汉因之。孙权初,封张昭于此,寻又封陆逊为娄侯。晋亦为娄县,属吴郡。咸和六年,石勒将刘徵,浮海而南,寇娄县,即此。宋、齐亦为娄县治,后废。旧《志》:梁置昆山县,在今松江府西北二十里昆山之阴。隋因之。唐天宝十载,析置华亭县,始移县治于马鞍山之阳,即故娄县治也。范成大曰:今昆山县,东北三里,有村舍名娄县,古县疑置于此。又有东城,在县治东三百步,相传吴子寿梦所筑。今桥巷犹以东城为名,盖阖闾所起以候越者。
信义废县县西二十里。梁天监六年,以娄县地置信义县,属信义郡。隋省。今为信义村,俗曰真义镇,今又讹曰进义。又有真义浦。《志》云:自城西十里为尤泾,又西十里曰真义浦,皆流合运河。
○昆山在县治西北隅。广袤三里,高七十丈。山之右曰马鞍峰,孤峰特秀,称一邑之胜。《志》云:山本名马鞍山。唐天宝中,移县治于山之阳,因改曰昆山,上有浮图。
千墩县东南四十里。《志》云:墩北三十里,地名木瓜,有墩九百九十九,与此合为千数,因名。下为千墩浦。明永乐十年,太常少卿袁复奉命浚浦,因名少卿墩。墩西有土山,曰秦柱山,亦曰秦望山,上有烽火楼基,北去县三十里。《舆程记》:千墩又东南十里为陶桥,又东南三十里即青浦县。
○运河在城南。旧名昆山塘。北纳阳城湖,南吐松江,风涛驰突,为舟楫田庐之患。宋至和二年,县主簿丘与权修筑堤防,横绝巨浸,积土为塘,因以纪元为名,自是相继修浚。明亦屡经修治。万历三十九年,复石为堤。四十三年,长洲县亦筑石堤四十里,接县界。今自府城娄门而东北二十里,经沙湖又东经夷亭及真义浦,交贯县城而东入太仓州界,皆曰至和塘,为运道所经。近《志》以为娄江,误也。
娄江县南九里。其上流,自长洲县界接陈湖及阳城湖诸流,又东益汇诸浦港之水,势盛流阔,入太仓州界,为刘河口以入海。近《志》以此为吴松江,《一统志》以为三江口,皆误也。辨讹云:自唐宋以来,三江之名益乱,东江既湮,而娄江上流亦不可问,土人习闻吴松江之名。凡水势深阔者,即谓之吴松江,而至和塘自娄门而东,因意以为娄江,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也。○新洋江,在县东南六里,自城东四里运河分流,南接娄江。宋隆兴三年,开新洋江。乾道初,又复开浚。元泰定二年,都水监任仁发开松江,自黄浦口直至新洋江,江面阔十五丈。永乐初,复开浚,后渐堙塞。天顺以后,屡经修浚。毛节卿云:松江中绝庞山、淀湖诸水,每繇新洋、夏驾而入娄江。是也。又新江,在县西南十五里,俗谓之剿娘江,宋嘉四年所开,以分引上流诸川,西接长洲县大姚浦,析为三江,东流五里许而后合,俗所谓三江口也,经县东南石浦至嘉定县界之安亭江湾,下流入海。
淀山湖县东南八十里,接松江府界。亦曰薛淀湖。东西三十六里,南北十八里,周回几二百里,下流注于吴松江。今详见松江府。○赵田湖,在县东南七十里,一名范青漾,亦曰范家田,南连淀山湖,一望巨浸。其北即千墩浦口也,俗曰新开河。
阳城湖县西北三十五里。与长洲县接界,常熟县南境之水亦流汇焉,吞吐群川,波流浩瀚。湖之东为包湖、傀儡诸湖,皆余流所浸溢也。又东北即巴城湖。○巴城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志》云:其地有古巴城,又有巴王冢,湖因以名。西接包湖,东连雉城湖。今包湖、雉城大抵为平陆,其西为施泽泾,出阳城湖;南曰尤泾,出至和塘;东曰温焦泾,繇此竟达县城,又陈湖,在县西南五十里,接长、吴二县界。○白荡,在县南三十六里,一名白家田,西连双洋荡,又西接陈湖,南连朱沙港,汇为巨浸,下流注淀山湖。又鳗鲤,在县西北十八里,西接阳城湖,南通巴城湖,东南出小虞浦,亦曰鳗鲤湖。今湮为田者逾半矣。
夏驾浦县东南二十里。《志》云:新洋江南口,东南流十里,即夏驾浦。永乐二年,夏原吉以松江自夏驾而东,沙涨猝不可去,江北岸有刘家河入海,乃凿夏驾浦,掣江接浦,汇于刘家河。天顺三年,抚臣崔恭浚吴松江,自夏驾浦至上海县界白鹤港。成化八年,抚臣毕亨亦浚吴松江,自夏驾口至嘉定县西北徐公浦,凡百三十里。十年,又浚夏驾浦至嘉定县西庄家港。嘉靖初,抚臣李充嗣复浚吴松江,亦自夏驾口起达于吴松旧江口。崇祯十六年,复开夏驾浦,南接吴松江,北至小瓦浦,东至太仓州界青鱼泾,盖宣泄要口也。○大石浦,在县东南三十里。《志》云:上承吴松江,南接三林港,出淀山湖。元至治初,尝浚石浦以东诸塘浦。明弘治中及崇祯末,屡尝开浚。其相近者曰小石浦,又西为道褐浦,亦分泄要口也。嘉靖中,尝浚治以导吴松下流。《志》所称吴松江,即故娄江矣。
千墩浦县南四十里。向设石浦巡司戍守。新洋诸江之水,往往汇流于此,接吴松江入海。永乐初,夏原吉尝浚治之,今南流注于淀山湖。○瓦浦,在县东南三十六里,与太仓、嘉定接界。《志》云:浦东出鸡鸣塘,西通{天明}子浦,为灌溉之利。嘉靖、隆庆中,屡经浚治。崇祯初,复修浚,有大小二浦。{天明},读若晃,在县东十八里。
七浦县西北三十里。一名七浦塘,亦曰七鸦浦。接常熟、太仓界,东南出石桥圩,又东经太仓之直塘、沙头一带入海,谓之七鸦口。自宋以来,为常熟、昆山间五大浦之一。《志》云:浦东北通巴城湖,西通阳城湖,东南出为太仓境内之杨林塘,西抵斜堰。弘治四年,工部侍郎徐贯开治斜堰七浦。九年,工部主事姚文灏疏七浦,亘五十里。浦旁旧有支渠四十六,溉田可万余顷,而斜堰东南去县三十四里,与常熟分境,旧设此以防常熟通江海潮及昆承诸湖冲决之水。嘉靖二十五年,抚臣欧阳必进易置石闸于此。自白茅塞,而西北之潮不至,堰址仅存,无复初制矣。
大虞浦在县西南九里。又有小虞浦,在县西南三里。《志》云:唐天初,吴越浚新洋江及横塘,兼通大小虞二浦,并北出新塘,南通吴松江。新塘即昆山塘矣。宋范成大曰:小虞浦北受鳗鲤诸氵囊之水出之江。是也。隆兴三年,小虞与诸塘浦俱经浚治。明弘治十一年,复修治大虞等浦。嘉靖二年,又浚大虞浦,泄阳城湖水,以入娄江。又县南有帆归、下张、诸天、同丘诸浦,及泾浜一带,俱松江宣泄处也。《水利考》:宋初,导三十六浦,分引太湖、松江积水,其在县境者十有四,在常熟者二十六,其后大抵堙塞。今自七鸦、下张、杨林浦而外,十四浦之可考者鲜矣。○戴墟浦,在县西三十里。宋淳熙中,发运使魏浚疏至和塘,东自夹潮塘,西至戴墟浦,亘四十余里。又县西北二十里有黄茜泾。正统六年,抚臣周忱修至和塘、黄茜泾、鳗鲤泾,同时开浚是也。嘉靖四年,复浚黄茜泾以及东西诸塘浦。盖县境水患最多,而疏浚之迹,不可殚纪矣。
○石浦镇县东四十里。南通淀山湖,北枕吴松江。元置巡司于此。明因之,景泰二年,移置于千墩浦口。今县南三十六里为千墩镇,又南六里为吴家桥,俱与青浦县接界。又安亭镇,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与嘉定县接界,旧有税课局。○泗桥镇,亦在县东南四十里。又兵墟镇,在县东四十八里,东接太仓境,南接吴松江。《志》云:夏驾浦所经也。旧与泗桥镇俱置税课局,今废。又陆家墅,在县东南三十里,亦曰陆家浜,路出青浦,商民辐辏于此。
直镇县西南三十六里。又县西南四十余里有陈墓镇。俱接长洲县界。○巴城镇,在县西北十八里,西枕巴城湖及七鸦浦,又西南通傀儡、阳城诸湖,盐徒往往出没于此。旧置巡司,今徙于真义镇,仍曰巴城巡司。《志》云:县旧有宁海驿,今革。
常熟县府北九十里,东南至太仓州九十里,西北至常州府江阴县百二十里,西南至常州府无锡县百十里。本吴县地。晋太康四年,分置海虞县,属吴郡。东晋又分置南沙县,属晋陵郡。宋、齐因之。梁天监六年,增置信义郡,南沙属焉。大同六年,又分置常熟县,亦属信义郡。隋平陈,徙常熟县治南沙,以海虞、南沙二县并入属苏州。唐武德七年,又移治于故海虞城,仍属苏州。宋因之。元元贞二年,升县为州。明洪武三年,复改为县。今县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五百十四里。
○常熟故城在今县南。刘句曰:昆山县西百三十里有常熟故城。《九域志》:苏州北七十里有常熟故城,梁置县于此。今县即故海虞城。《城邑考》:海虞城,初时编木为栅,甚坚致,周二千二百四十丈。元时改筑土城,周四千八百四十丈。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始以砖,周九里有奇,明永乐以后,日就倾圮。嘉靖三十四年,以倭乱始营版筑,西北据山,东南凭濠,屹然完固。
南沙废县县西北五十里。沈约曰: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晋平吴,立暨阳县,司盐都尉属焉。东晋时,亦曰南沙都尉。咸和五年,石勒将刘徵率众数千,掠东南诸县,杀南沙都尉许儒,进入海虞。咸康七年,始罢盐署,立为南沙县,属晋陵郡。宋、齐因之。梁置信义郡。隋平陈,废郡,又徙常熟县治焉。唐移县于今治,故城遂墟。今奚浦、三丈浦、黄泗浦,西接江阴一带,其地犹名南沙乡。又兴国废县,在县东四十五里。梁置,属信义郡。隋废入常熟县。元末张士诚开浚白茅,因故址筑城,周五里,曰支塘城。今为支塘市,城址犹存。《志》云:支塘以白茅支流所经而名,北枕白茅,南通盐铁塘,自昔为戍守处。
海阳废县在县北。东晋初,割海虞北境,置东海郡,领郯、朐、利城三县。永和初,郡县并移出京口。萧齐于其地置海阳县,属晋陵郡。梁改属信义郡。隋平陈,废郡,以所领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南沙六县,俱并入常熟县。○莫城,在县南七里。相传莫耶铸剑处,一名剑城。今曰莫门塘。《寰宇记》云:汉时莫宠所筑,以捍海寇。又尚墅城,在县北十八里。《志》云:张士诚入福山港,筑此城以屯兵。又有并城,在县东十五里。隋、唐之末,以盗乱,诏村坞聚皆筑城防御,此其故址。
○虞山在县治西北。城之西北隅环其上。一名海隅山,一名乌目山。相传以虞仲葬此,因曰虞山。《名山记》:山长十八里,周四十里,高百六十丈,为县主山。登其巅,江外诸山,隐隐可见。
福山县北四十里。下临大江,形如覆釜,本名覆釜山。唐天宝六载,改曰金凤山。天初,吴越于此筑城戍守,控扼江道,亦谓之金凤城。朱梁乾化三年,吴越复改为福山,与大江北岸通州之狼山相值。周显德五年,克通州,吴越遣将邵可迁等帅水军屯江南岸,与周师相应,即此处也。时谓之福山镇。宋南渡后,置水军寨。建炎三年,韩世忠控守福山,以备金人海道之师。明初败张士诚兵于福山港,进逼州城,亦置福山寨并巡司于此。嘉靖中,以倭乱,筑堡屯兵为控御要地。盖县境之北门,亦吴郡之重险也。《志》云:山周五里,东通大海,北枕大江,土人亦谓之福山冈。
顾山在县西五十里。又西北至江阴县七十里,西南至无锡县六十里。山当三县之交,俗名三界山。一名灵龟山,又名香山。陆抵江阴,此其径道。又宛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亦曰苑山,与无锡接界,下有宛山荡。水路出无锡,此其径道也。
○大江县北四十里。西自范港与江阴县接界,东至陶港与太仓州接界,其对境则扬州府之通州也。滨江一带,港浦错列。宋时言水利者,每议开常熟、沿江二十四浦,导太湖下流,泄之江。隆兴中,平江守臣沈度等议开常熟、昆山十浦,分导太湖,达江注海。十浦,常熟之许浦、白茅、崔浦、黄泗浦及昆山之茜泾、下张、七鸦、川沙、杨林、掘浦是也。盖是时,滨江诸浦,已通塞不时。今水流变迁,旧迹之可据者甚少,而大江经流,则滔滔如故矣。
运河在县城南。又南十五里历华荡,又南二十五里为吴塔与长洲县接界,又南为永仓敌楼,历蠡口镇,抵郡城北,折而西,合于枫桥运河。旧名元和塘,唐元和四年,郡守李素所治。后讹为云和塘,今呼为常熟塘。《宋会要》:自平江齐门至常熟百里,皆曰云和塘。是也。塘之东,港浦错出,皆引流达昆承诸湖,繇白泖等浦分注大江。
白泖港在县东七十里。泖,亦作茅。吴中诸水北出者,自县南境而汇流东注,昔皆繇此入海。今自县东南二十里至鲇鱼口,又东二十五里历支塘市,又东北二十六里而达港口。旧《志》云:金陵句曲之水,注为金坛白鹤溪,合丹阳练湖水、常郡氵鬲湖水,震泽不能容者,溢而东南,从无锡蠡濠诸湖,入常熟之华荡,绕城南,东北流为白泖港,注于江,以入海。宋人言水利者,每导太湖分流,东北繇诸浦注之江,而诸浦中白泖最大,屡议疏浚,以防太湖之泛溢。《宋史》:政和十四年,诏导白茆、许浦、福山三浦。绍兴二十四年,大理丞周环议开白茅。二十八年,转运副使赵子氵肃议开黄泗浦、崔浦、许浦及白茅浦,不果,寻复浚治。乾道初,守臣沈度等又请开白茆等浦。元季渐塞,大为民病,张氏时发民凿白茅新渠,长九十里,与刘家港并导,以分杀水势。明永乐初,夏原吉请疏吴淞江南北两岸浦港,分引太湖诸水,入刘家河、白茅港。于是白茅导水入江,寻复淤塞。景泰五年,大水为患,侍郎李敏等复议浚白茅等塘,因挑青墩浦。横沥塘,共三四里,以通白茅之流,凿开三堰,约三四里,引水通鲇鱼口,复挑去浦口淤塞千余亩,于是积水得泄。弘治初,故道复塞。四年,侍郎徐贯等复浚白茅,且导长、吴、昆山、嘉定诸泾港,贯于白茅以入江,然上流既浅隘,而浦口复有涨沙,横亘海中,力不能去。仅二岁,复废不治。正德八年,都御史李克嗣复奉命开浚,从邑主簿俞琅议于故河旁更凿新河,以避涨沙海口,于是白茆复治。说者曰:吴民屡病水旱,而邑田常半稔者,白茆之力也。往时水流深阔,故邑称江海之交。郡之海道,起于嘉定宝山洋,迄于白茅港。天顺五年,置白茆寨于海口。成化十八年,复增立营寨,以备倭寇。嘉靖初,以倭舶乘风而上,径抵城下,于是设朱家营以当其冲,其后日益淤塞。万历以来,半为平陆矣。《志》云:县有白茆巡司,在县西北九十里。
许浦县东北七十里。自县城东北三十五里经梅李塘,又三十五里为许浦,入大江。宋时以茜泾、下张、七鸦、白茆、许浦为昆、常间五大浦,又以梅李塘、白茆浦、崔浦、福山浦、黄泗浦为常熟五浦。隆兴初,屡议浚治。乾道八年,复议开许浦及白茆、崔浦。淳熙初,复诏开许浦,命守臣及许浦驻札水军都统戚世明同措置。时郡守陈岘奉诏开决,东西共五十六里,并筑堤为固,自是水流顺达,海舶时至邑城梅李镇桥之下。水常坏舟,至凿月河以杀水势,后渐堙塞,仅存一线。明弘治十二年,邑令杨子器复议浚之,自城东达江口,长七十里有奇,寻废。《宋史》:许浦为滨江要地,旧置水军寨,南渡以后,汛守益重,韩世忠提兵讨苗刘,驻军于此,李宝驻札许浦,涉海破金兵于胶西。是也。《会要》:建炎初,水军戍江阴、许浦、福山,无定所,又分江阴水军屯明州定海。绍兴二年,仇愈为福建、两浙、淮东沿海制置使,置司许浦,许浦水军隶焉。乾道二年,诏调泉州左翼军屯平江许浦镇。三年,改隶殿前司。五年冬,改为御前水军。六年,分立前、后、中三军,于许浦建寨万间,四月,水军统制请以平江府许浦驻札为称。八年春,并归许浦,置副都统制统之。淳熙四年冬,以七千人为额。《玉海》:宋建炎以后,增置澉浦、淮阴、靖安、唐湾、采石诸水军,而尤大者为许浦、江阴二军。元亦为许浦镇,置许浦通事汉军万户府。明置巡司于此。今许浦淤塞,不复为要口。浦东有徐六泾,西南出梅李塘,为往来通道。
福山港县北四十里。自城北水门二十里经斜桥,又二十里经福山,入大江。亦曰福山塘,亦曰福山浦。宋绍兴中,屡经浚治,与白茅、许浦并为要害。明宣德及弘治中,屡经修浚。嘉靖三十四年,倭贼自福山港突犯郡城娄门,寻自太湖突犯枫桥,又经娄门还福山。是时江潮深阔,今日就浅涩矣。又港东北曰崔浦,曰丁泾,亦旧时通江之口。宋绍兴二十九年,议浚崔浦、丁泾,转运使赵子氵肃言:福山塘与丁泾地势等,若不浚福山塘,则水必倒注于丁泾。乃并浚之。今丁泾亦堙废。旧《志》:县北五十里有崔浦桥,即崔浦入江处也。○耿泾,在县东北五十里,南通梅李塘,又北接崔浦,复分流北出,与崔浦并注大江。县境三十六浦,崔浦、耿泾,皆要口也。永乐初,夏原吉疏浚。成化、弘治中,亦相继开治,未几复塞。盖耿泾口当福山港潮沙之冲,堤隘仅能容舟,内外皆为潮沙所淤故也。
黄泗浦县西北八十里。西南通江阴县境,北入扬子江。宋时为滨江大浦。绍兴末,屡议修浚。明设黄泗浦巡司于此,北对通州境,为控御之所。今淤。浦东三里曰三丈浦,亦北通大江。嘉靖三十四年,倭从三丈浦出没,官军扼而歼之。后筑土坝于浦口,寇警虽少,而农田甚病。又奚浦,在三丈浦东,去县七十里,北通大江,饶鱼盐之利,有奚浦市。今浦亦堙废。○金泾,在县东北九十里,南通李墓塘,又东接白茆港、李墓塘,而西接于梅李塘,汇流北出,自金泾注于大江。宋庆历中,知县事范琪浚金泾、鹤渎二浦,溉田千顷。今滨江港浦,大抵堙废,三十六浦可纪者鲜矣。
尚湖县西南四里。长十五里,广九里。虞山峙其北,东通运河,西出江阴县界。○昆承湖,在县东南五里。旧《志》:湖长三十六里,广十八里。《水经》云:广长各十八里。盖无锡以东、长洲以北之水,泛滥而出,汇流于此。昔时分流入白茅、许浦,以达于江,其后诸浦渐湮,湖流亦日狭,土人于茭苇滩浅处,占据为田,谓之湖田,而分为泾港,散入于昆山、太仓之界,从七鸦浦、刘河诸口以入海云。
华荡县南十二里。周三十五里,芦苇丛生。运河经其东。其西播为诸汊港,西南入长洲县界,西北入江阴县界,西入无锡县界,俱为通道。又佳菱荡,在县西南三十里,东通华荡,南接长洲县界。自佳菱荡而西五、六里为谢埭荡,稍折而北为陆家荡、宛山荡,俱与无锡县接界。
七浦塘县东南七十里。旧《志》云:塘北通白茅港,西通阳城湖,南入昆山县境。今东南接昆山、太仓界,遇白茅浦塞,县境诸水,皆繇此以入海。正统及弘治初,皆尝浚治。○盐铁塘,在县东北五十里。旧《志》云:在白茆之南,亦名内河,西接江阴,东越昆山。唐太和中疏此,缭绕数百里。元泰定初,郡人周文英言水利,请浚昆山、嘉定之盐铁塘,以通各邑塘浦,达太湖之水,不果。至正中,张氏因旧议浚之,民以为便。明宣德、景泰、弘治间,皆再浚之,横亘犹七十余里,今湮没过半矣。又旧有新安塘,在县东南,西入运河,东通昆山县界。
○梅李镇县东北三十六里,临梅李塘。其地为许浦之上游。五代钱氏有苏州,遣其将梅世忠、李开山屯兵于此,以防江,镇因以名。宋绍圣中,转运毛渐奏导梅李塘通江。其地有道通桥,许浦未塞,通泰、苏、湖,商舶皆集于此。明弘治、正德中,皆疏此塘。嘉靖中,倭贼自许浦登陆,径犯梅李,后又窃据于此,与福山、白茅贼相声援。《志》云:镇东北达许浦,东南达白茅,西北达福山,为适中之地,有事时戍守处也。
唐墅县东南三十里。旧名尤泾,以居民唐氏所创聚,因名。道出昆山,此为中顿。又东六里曰斜堰,即昆山接境处也。又直塘市,在县东南七十里。旧《志》:县东南六十里曰任阳庄,又十里曰直塘市,与太仓州接境。○杨尖市,在县西南四十里,西接无锡,北通江阴县界。又县西北八十里为庆安镇,接江阴界,旧有庆安浦通江。宋政和中,浚福山、庆安二浦,置闸。今故址尚存。
嘉定县府东百四十里,东逾海口至崇明县百七十里,南至松江府青浦县七十里,北至太仓州三十六里。唐为昆山县之城乡。宋为练祈市。嘉定十年,析置县,以纪年为名,属平江府。元元贞二年,曰嘉定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今城周九里,编户九百五十里。
○宝山县东南八十里。明永乐十年,命海运将士筑此以建烽堠,周六百丈,高三十丈,为海运表识,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一望千里。先是,居民尝见其地有山影,至是山成,因名曰宝山。御制诗文,刻石其上。海运废,山仍为滨海戍守之所。嘉靖中,倭寇入犯,每以宝山为望,故邑之被害最剧,而宝山常为贼薮。三十四年,大败倭贼于宝山,洋患稍息。《志》云:宝山之外沿海一带有杨家路,倭自崇明而来,必取道于此。山之南有宝镇堡,亦设险处也。
东冈在城南。亦曰东冈身。又县西五里有青冈,亦曰中冈身,又西七里曰外冈,有溪环其下。县西南十五里又有沙冈,西南十八里曰西冈,或谓之浅冈。盖海滨冈脊,天然障卫。《志》云:县境北至太仓。南至南翔,俱曰冈身路。
○海县东四十五里。北自黄姚港,南抵上海界,环县境凡八十余里。海水盐卤,而此地不异江湖,兼有灌溉之利。盖南则黄浦、吴松江,北则刘家河,又北则大江注焉,皆回洑荡激于数百里间,故与南北海独异也。然滨江一带,夏秋间飓风淫雨,挟潮而上,往往漂没田庐。晋湖州刺史虞潭,尝筑垒海滨,以御冲潮。明洪武末,以海患遣官修筑,北抵太仓卫,南跨刘家河,长千八百余丈。永乐二年,复增筑高广。成化八年,于宝山北旧垒外又筑新垒。嘉靖二十三年,复于宝山南增筑外岸,直抵上海草荡,惟吴淞所迤北旧垒坍没,未修。迩来营葺益疏,故址多废。《志》云:县境之海,俗谓之海氵甲,稍北与崇明相望。
吴松江县南三十六里。《志》云:吴松江过淀山湖,经昆山夏驾浦,东抵县界至顾浦,又东过黄渡,又东过江湾,又东北抵吴淞所入海。自昔三江之中,松江最大,上承太湖直流注海,湍悍清驶,海潮不得停滞,故三吴少水患。自吴江筑长堤,上流既缓,下流渐塞。宋、元以来,屡议修浚。明永乐二年,夏原吉奉命治水,谓吴松江自夏驾浦以下,皆为潮沙所障塞。因凿夏驾浦,掣吴松江水北达娄江,复挑顾浦,南引江水,北贯吴塘,亦繇娄江入海。复浚上海县范家浜,掣江水南达黄浦入海,而故道直流百里之江,遂弃而不治。正统五年,抚臣周忱复浚,故道通流。天顺二年,抚臣崔恭复浚吴松江,于县境浚卞家渡至庄家泾,凡五千五百六十余丈。成化十年,抚臣毕亨复自夏驾浦开至庄家泾。嘉靖二年,抚臣李充嗣复开浚,既而倭乱,吴松江为最冲。三十二年,倭入吴松江,明年复屡自吴松江登岸焚掠,久之始息。隆庆三年,抚臣海瑞又疏黄浦至上海南跄。万历六年,御史林应训复疏黄渡以西至昆山千浦。大抵随浚随淤,而吴中水灾叠告矣。《禹贡》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仅存吴松一江,而复不能顺流达海,震泽何繇而底定哉?○娄江,在县北二十四里,俗曰刘家河,与太仓州接界,吴松堙塞,诸塘浦每繇此入海,水势最为深阔。今亦非复旧流矣。
白鹤江县西南四十三里。自松江府青浦县流入境,北出吴松江。宋嘉六年,昆山令韩正彦开松江白鹤汇,如盘龙汇之法,为民利。崇庆四年,提举水利郏重浚白鹤汇。宣和中,提举赵霖复开浚,是也。又有青龙江,亦在县西南,自松江府东北流入境,合于白鹤江。宋建炎四年,金兀术自广德寇临安,制置使韩世忠以前军驻青龙,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欲俟兀术师还,击之,及兀术自秀州趣平江,世忠遂移师扼镇江。今水势颇微,虽以江名,仅同沟浍矣。○蟠龙江,在县西南四十里,自松江府流入境,亦曰蟠龙汇。《志》云:盘龙江南迩蒲汇塘,北入吴松江。又县东南三十里有虬江,南接中槎、下槎二浦。县境东南诸浦港,多汇于此,南入吴松江。《志》云:虬江自上海县流入境,县东南又有上槎浦。
大盈浦在县西南五十里。自松江府流入境,注于吴松江,又大卢浦亦在县西南,南通青龙江,其北径冯浦入吴松江,亦曰渡头。○黄渡浦,在县西南四十里,南通吴松江,对岸即大盈浦也。黄渡之北曰吴塘,北出练祁塘,达于刘家河。
顾浦在县西南。通吴松江,北贯练祁塘,又北会于吴塘,入太仓州境,注于刘河。宋嘉三年,转运使沈立开昆山、顾浦。熙宁末,郏侨议开新安浦、顾浦,使水南入松江。绍兴末,转运使赵子氵肃复议浚顾浦及诸泾港,以引吴松江壅水,是也。明永乐二年,夏原吉又浚顾浦,引吴淞江水,北贯吴塘繇娄江入海。正统五年,抚臣周忱复浚顾浦,以泄吴淞之水。弘治十一年,又尝疏浚。○徐公浦,在县西北,南通鸡鸣塘,达顾浦,北通郭泽塘,又北达刘河。宋绍兴末,赵子氵肃议通郭泽浦及徐公浦。明弘治十一年,郎中傅潮亦浚徐公等浦。隆庆五年,御史林应训浚吴淞江,自昆山界漫水乡至徐公浦,长四十五里,是也。又安亭泾,亦在县西东,南通顾浦,北接鸡鸣塘。宋元中,单谔议开安亭江,自吴江东至青龙江入海。今亦堙塞。
练祁塘在县治南。东西长七十二里,自县治中分,曰东、西练祁。相传昔时水澄如练,亦名练川。今自顾浦纳松江之流,东折贯于吴塘,又东过盐铁塘,贯县城而东抵罗店镇,稍东北入于海。其东一支南折而东,合马路塘,又东合月浦,又东合采港入海。又西一支,从西门外冈北折,合北盐铁塘入娄江。土人以合流甚大,而正脉反微,谓之东西小练祁。
横沥塘在县治东南。北袤六十里,亦自县治中分,有南、北横沥之名。自县西南二十七里孙基港口,受吴松江水,折而东,合上槎等浦,经南翔镇,又北二十里贯城而北,出抵县北十二里之娄塘,又东北折而为双塘,复少折而西北,曰公塘,俱入刘河。今南路渐塞,北路亦日微矣。
盐铁塘在县西十五里。从外冈中分,亦有南、北盐铁塘之名。南接陆皎浦,抵吴松江,北贯练祁塘,经葛隆镇,达于刘河。又谓之西横沥。宋元以来,屡经浚治。元季海运,从盐铁塘东北出娄江达海。明永乐十三年,罢海运,以北盐铁、西练祁为运河。《志》云:从盐铁而西为吴塘,又西为顾浦,又西为徐公浦,三河形如川字,而练祁直贯其中,最西为安亭泾,与昆山县分界,亦东南通顾浦,北出鸡鸣塘。○走马塘,在县东南二十里,西通横沥,东南繇江湾浦入吴淞江。
顾径港在县东四十里。上流接黄白径通练祁塘,东入于海。宋宝庆初,置顾径水军寨于县东北四十里,其北为川沙港,南接顾径港,东北入海。亦曰川沙浦。宋时与茜泾、下张、七鸦、杨林、掘浦,共为昆山六大浦,隆兴二年开浚。《宋志》:顾径西去许浦百里,与海上黄鱼垛相望。淳熙十二年,殿前司奏请分许浦水军驻此。从之。宝庆初,始置寨。明设顾泾巡司。又施家港,在县东,西通川沙港,又西北接新港。嘉靖三十三年,贼从南沙袭渡至施家港,进犯县城,转掠南翔诸镇,寻败却。万历中,浚吴淞江,自黄渡浦口东,繇新泾口至施家港,是也。
黄姚港县东北四十里,西接新泾,东北合五岳塘入海。嘉靖三十二年,倭贼自黄姚入刘家河,进掠娄塘,遂北犯太仓,转犯吴松所,寻进薄县城,不能陷,会救至,贼引却。明年,贼复自黄姚登岸,转掠而南,越南翔,繇封家浜犯松江境内。三十四年,倭舟复泊黄姚,舍舟登陆,西至娄塘,转略邻境,盖其地迫近海滨,与太仓州接界,北去刘河咫尺,南接吴松江,向有陆兵戍守。姚,一作窑。○采港,在县东南吴松所北,其西四里为周浦,又西十八里曰罗店镇。嘉靖中,贼避吴松守兵,往往出没于此。三十五年,贼突犯采港,掠东境,寻引却。县南境又有师家洪、老鹳觜、四马洪诸处,皆在吴松江南岸,接上海县境,官军败倭处也。
赵泾在县西南二十里。北通练祁,南出为封家浜,亦曰封家渡,又南为月河出吴松江。宋崇宁二年,提举徐确请疏松江下流,自封家渡至大通浦,直出海口,是也。《志》云:封家浜市,在县西南三十里。
○南翔镇县南二十四里。为商贾凑集之所,横沥所经也。南去吴松江十里,至上海县五十里。嘉靖二十三年,倭贼犯南翔、广福镇,未几复犯南翔,繇封家浜直抵松江,邑西境皆为骚动。《志》云:广福镇,在县东南四十里。○月浦镇,在县东三十六里,因水而名。顾径巡司置于此。又罗店镇,在县东十八里,元置镇,自此至吴松所,水陆皆二十六里,为县东之藩篱。嘉靖三十六年,倭贼陷吴松所,西掠月浦及罗店,遂薄城下。今商民会聚于此。又县东南四十里曰大场镇,宋尝置盐场于此,因名。又东南十里曰真如镇,以佛寺名。
江湾镇县东南六十里。其水自吴松江屈曲入虬江,因曰江湾。宋有巡简寨,建炎中增置江湾乡兵寨,亦曰义兵寨。韩世忠谋邀兀术之兵,以中军驻江湾,是也。淳九年,又置江湾忠节水军寨,设巡司于此。贼入黄浦,犯上海,江湾其必经之地也。
黄渡镇县西南三十六里,与青浦县接界。元置镇,因水而名,寻又置吴塘巡司于此。明因之。洪武中,市舶提举司亦置于此。太祖以去京畿密迩,曰险要不可以示远人,乃移宁波。又县西南四十里为纪王庙镇,亦市易之所也。○安亭镇,在县西南二十四里,与昆山县接界,以安亭泾而名。又县西十五里曰外冈镇,水陆冲要处也。县西北二十四里又有葛隆庙镇,与太仓州接界,一名吴公市,北至太仓州二十里。
娄塘镇县北十二里,因水而名。西北去太仓州十二里,旧有娄塘、南馆,为往来中顿处。嘉靖中,倭贼每从刘河突犯娄塘,县境及太仓皆被其患。○刘家行,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嘉靖中,官军尝迫倭贼于此。又中槎巡司,在县南十二里,明置,洪武十八年革。
沪渎垒《志》云:在县西四十里,傍吴松江。晋隆安四年,袁山松筑垒于此,以备御孙恩,今废。《志》云:今青浦县青龙镇西有沪渎村。○厂头,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相传韩世忠屯兵处。
附见:
苏州卫在府城内,洪武初建。
吴淞江守御千户所在嘉定县东南四十里,吴淞江北岸。洪武十九年建,属太仓卫,统百户所十,有土城,周一千一百六十余丈。自是相继增筑开四门,环壕为固。城当吴松入海之口,初去海三里许,最为冲要,寻以海潮侵噬,东北隅渐倾入海。嘉靖十六年,备兵使者黄仪议更筑土城于旧城西南一里,不果。三十二年,倭寇突犯旧城,溃。明年改筑新城,周七百二十丈,内外皆为濠,辟水关一,旱门四,增兵戍守。三十八年,又命总兵官专驻吴淞,居中调度。翁大立曰:吴淞所为水陆要冲,苏、松喉吭,北可以扼长江之险,南可以援金山之急,故汛守特重,自是而北曰刘家河,曰七鸦港,又东为崇明县七鸦港,而西曰白茆港,曰福山,又西则江阴之扬舍,皆控扼之所,而要以吴淞为根本。
宝山守御千户所在嘉定县东南八十里。本名青浦镇,一名高桥镇。其地东北距海,西滨吴淞江,多鱼盐芦苇之利。洪武十九年,建青浦旱寨于此,与吴松所相犄角。三十年,增立城堡,其后累加修葺,设官军镇守。嘉靖三十二年,官军与倭战于高桥,不利。三十四年,倭贼入吴松江,官军焚其舟,贼登岸,据青浦法昌寺,官军与战,不利,贼遂南据浙江海盐县之乍浦。三十六年,更名协守吴淞中千户所。万历五年,增筑新城,周二里有奇,更名宝山千户所。
太仓州府东一百五里。东至海七十里,南至松江府百三十五里,北至大江口一十六里。
春秋时吴地。后为越地。战国属楚。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自晋及陈皆因之。隋属苏州。大业初,属吴郡。唐仍属苏州,亦属吴郡。五代时,吴越有其地。宋属平江府。元属昆山州元贞二年,徙州治此,至正中复旧。明吴元年,立太仓卫。弘治十年,改建为州,属苏州府编户二百三十一里,领县一。今仍曰太仓州。
州枕大海之滨,控三江之口,东翼吴郡,南蔽云间。元人繇海道转输,则刘河为津要。明嘉靖中,倭寇出没,州每当其冲。就东南言之,州亦襟要之所矣。
○太仓城今州治。相传孙权都吴,尝置仓于此。或曰:权求好于公孙渊,欲遣兵北出,故于此置仓也。亦谓之东仓。晋咸和三年,苏峻反,遣其党张健据吴,顾众自海虞繇娄县东仓与贼战,败之。自宋齐以后,皆为娄县地。隋唐属昆山县。宋为节制司酒库。元至元十七年,宣慰朱等议海漕置仓于此,谓之太仓,因徙居之。是时海外诸番,亦俱集此贸易,谓之六国马头,寻为昆山州治,时州无城,仅有木栅。至正十三年,台州贼方国珍率海舟自刘河突犯,州境残破,乃立水军万户府,兼定海、靖海、宁海、三千户所于城内。明年国珍复来犯,副万户董搏霄败之。十六年,张士诚据吴,太仓亦附焉。寻复为国珍所袭,兵退,乃筑城守御。十七年,国珍复来寇,士诚败却之。既而徙昆山还故治,惟置军营于此。明吴元年,师围苏州,太仓来附,因立太仓卫,分设十千户所,后省为五。弘治十年,始割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地置州,即故酒库司为州治。城周十四里有奇,门七,水门三。
○穿山在州东北五十里。山腹前后洞穿,通人行。《临海记》:穿山洞穴高十余丈,昔有举帆过其下者,盖海中小岛也。今山在平陆,去海二十余里。
冈身在城东南。元潘应武云:自常熟福山而下,有沙冈身二百八十余里,以限沧溟,冈身间有港浦百五十余处,以泄太湖之水。今州据冈为城,有上冈身、下冈身、归吴等冈身,其冈门亦多堙塞,州境得名者,犹二十有六,皆环于城西及南北间。《吴郡续图经》:滨海之地,冈阜相属,谓之冈身,天所以限沧溟而全吴人也。说者谓山脊曰冈,州无山而有冈身。盖海沙壅积,日久凝结,或开浚河道,堆土为阜,兀然隆起,土人名为冈身。近横沥则其壤坚而黄,滨海则其壤润而黑,地气不同也。虽皆沙碛,而颇宜菽麦,有种植之利。
○刘河在城南。自昆山县流入境,又东南七十里为刘河口,即古娄江入海之口。自此抵崇明百二十四里,为海滨要害。元人海运,繇此入海。泰定初,周文英言水利,首请浚刘家河,以达吴松江下流。至正十四年,方国珍以海舟来犯,入刘家港,董搏霄败却之。明初亦尝繇此漕粟泛海,抵北平辽东。永乐初,夏原吉议浚刘河,以分引太湖壅水,既又遣中使郑和出刘河,使海外诸国。弘治四年,侍郎徐贯开浚娄江,自州城南至嘉定外冈,长十八里。其后屡经浚治。嘉靖中,倭寇屡繇刘家河突犯,南略嘉定,北扰太仓,所至涂炭,刘河益为汛守重地。河口有天妃宫,初为镇海卫兵戍守。今设把守官军营。《海防考》:宋南渡后,置水寨于刘河港口,元人置分镇万户府于江北岸,又于南北岸各立万户府,凡三区。洪武七年,罢万户府,置巡司三。正统初,金山倭警,抚臣周忱等以港口为吴地噤喉。乃设刘家港营,增置寨栅,拨兵戍守。旧时水势深,通海舟商艘,扬帆直上。万历以后,港为潮沙壅积,仅存一线矣。
运河在州西。亦曰太仓塘,即昆山县之至和塘也。自州西十八里{天明}子铺与昆山接界,引而东,为黄泥泾、黄浅泾,与吴塘相接,而合于娄江。《志》云:娄江支分入城,其出城北入盐铁塘又西北出者,曰古塘,其出城东而仍入娄江者,曰半泾,州南曰张泾。元至正中,张士诚以方国珍屡自刘河突犯,乃塞至和塘尾以障海潮,开九曲河,仅通太仓东门,于是半泾、张泾、古塘诸港,皆湮为平陆。永乐以后,复浚故道,而九曲河废。○半泾,在州东三里。旧横带城东南,入娄江,北通七鸦浦。元至正十四年,方国珍自刘河突犯,至半泾,董搏霄与战,败却之。十七年,国珍复来侵,士诚将吕珍大破之于半泾,潮水为咽处也。今浅涸渐为平陆。有半泾市,在州北十五里。又城南三里为张泾,亦接刘河。元至正十二年,方国珍来寇,浙省参政宝哥等御之于张泾,败绩。明吴元年,太仓来附,士诚将张让自嘉定来争,千户刘百潮遣兵越张泾破之,是也。今亦湮废。
七鸦浦州北三十六里。又东三十余里曰七鸦口,注于海。《志》云:娄江别一支,自昆山西至和塘而北,合常熟、昆承及阳城、巴城诸川泽,汇流为七浦塘,经州西三十里直塘市,又东北十里为沙头市,又东北十里经涂松镇一带而入海。宋绍圣中,浚七鸦浦。隆兴二年,复浚之。淳熙初,又尝浚治。明弘治九年,工部主事姚文灏建议开浚,嘉靖二十五年复浚。寻以倭乱,筑七鸦坝于浦口,毛节卿谓七鸦坝截潮水,而直塘数里中微,是也。港口有把守官军营寨,拨军戍守。《水利考》:白茅、刘河塞,而七鸦之流盛,三吴积水,大都从此宣泄,其备御视昔为綦重矣。○茜泾浦,在州东北五十里,宋时与七鸦浦俱为诸大浦之一。嘉中,范仲淹议浚茜泾。熙宁末,郏侨谓开茜泾浦,使水东入海。政和六年,发运使应安道亦请开茜泾等六塘以通积水。宣和三年,自太仓敛口开茜泾浦。淳熙初,复浚茜泾及七鸦浦,是也。《志》云:茜泾东去海仅二十里,有茜泾镇,宋曰杨林寨。元改为镇。明初置巡司及税务局于此,今局废而巡司如故。《海防考》:刘河以北,有新塘、茜泾,又北抵浪港,东出七鸦口,并为设险处。
顾浦州西南五里。自嘉定县引吴松江水北入吉泾,又东折而北为戚卢泾,东曰南盐铁塘,西曰张泾、横沥,并北注于娄江。○吴塘,在城西三里,南贯娄江,径吉泾入嘉定界,又南会于顾浦。其北径湖川塘,达七鸦浦。
杨林塘州西北二十里。其上流,承七浦塘及巴城湖之流,东经新塘而东,至州东北八十里花浦口入海,延袤几与七鸦浦相埒。州田待其灌溉者甚广,亦宋时诸大浦之一也。隆兴二年,与七鸦浦同时浚治,又置杨林寨于浦口。元置杨林巡司。明嘉靖初,抚臣李充嗣议浚治之,绩未及竟。又掘浦,亦在州北,与杨林塘相近。宋以杨林浦、掘浦并为昆山六大浦之一。隆兴中开浚,今湮。又湖川塘,在州西北十里,源亦自巴城湖、新塘而来。东接小塘,贯石婆港,达于刘河。明天顺中浚治。弘治中复浚之,西入昆山界。《志》云:湖川塘多支流,与七浦、杨林并横贯州北盐铁塘,而湖川塘逼近城北,城西之吴塘,城北三里之古塘,俱流会焉。
盐铁塘在州城北。旧经城中,南越娄江,流十二里入嘉定县界,又南注吴松江。北流四十里入常熟县界,又北注白茅塘。昔时每浚此以通娄江淀淤,南北群川亦多汇流于此。今南北二水门塞,水不复贯城而出,旧道堙没者逾半矣。又横塘,在州城东北,径杨林七浦入常熟县界,其南亦通于吴塘,今堙。○横沥,在州南。郏曰:横沥,南彻松江,北过常熟,又有小塘贯横沥而东西流,或二里,或三里,多谓之门,若钱门、张罡门、沙堰门、斗门之类。大抵南北其塘,则为横沥;东西其塘,则为罡门、堰门、斗门。昔人置此以蓄泄旱潦,溉高之田之遗制也。《志》云:州境又有东西横沥,溪径颇烦,互相融注,以达于海。今罡门大抵废坏,而名迹仅存。
海州东七十余里。《志》云:州北去海百里,东北至崇明县二百余里,其间沙洲错杂,居民皆畋治之,而刘河、七鸦二口,则州境之要防也。
○涂松镇州东北三十五里。镇有涂松冈,因名。《志》云:镇西达沙头,东连龙市,东北为横泾及甘草泾,东南为七鸦浦及茜泾,盖水陆交会处也。自唐以来,皆置镇于此。宋元丰中,改镇为市。伪吴张士诚尝筑城置营于此,以备海寇。今日就荒落,商旅不至矣。又唐茜泾港口巡司,在州东北五十四里,元为昆山镇置巡司。洪武七年,改置唐茜泾巡司。其地有唐茜泾,东注于海,因设兵戍守。成化中,又迁置巡司于东花浦口,万历中革。○甘草镇,在州东七十里,亦曰甘草市,旧名甘树,一名甘林,东连大洋。洪武七年,置甘草泾巡司于此,与唐茜泾相应援。
双凤镇州北二十四里。一名双林。又北六里曰直唐市,民居繁密之所也。自是而西北十里,曰任阳庄,入常熟县界。又沙头镇,在州东北三十六里,明初为商旅萃聚之所。又州东北六十里曰璜泾镇。皆七鸦浦所经也。○吴公市,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小娄塘。又南五里曰葛隆镇,与嘉定县分界。
{天明}子桥在州西十八里,昆山接境处也。元至正十六年,方国珍犯太仓,张士诚将吕珍守{天明}子桥,筑营浚濠,有叛者自古塘率寇西下,出珍不意,珍力战得免。今亦曰{天明}子铺。
崇明县州东百五十里,西至府城二百五十里,北至通州二百里。本海中沙洲。杨吴时谓之顾俊沙。《五代史》:杨溥改顾俊沙为崇明镇。是也。宋嘉定十五年,改为天赐场,属海门县。元至元十四年,置崇明州,属扬州府。至正十三年,为张士诚所据。十九年归于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八年,改属苏州府。弘治十年,复改属太仓州。今城周九里,编户二百二十里。
○崇明旧城在县东北,故崇明镇也。《志》云: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杨吴因置崇明镇于西沙。宋天圣三年,续涨一沙,与东沙接,民多徙居之,而姚、刘二姓为盛,因名姚刘沙。建中、靖国初,又涌一沙于西北,相距五十余里。以三次叠涨,因名三沙,亦谓之崇明沙。绍兴初,盗邵青聚党于崇明沙,将犯江阴,刘光世遣王德讨平之。嘉定中,始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宋会要》:海中大洲曰天赐场,舟人扬帆,遇顺风,东南可以径至明州定海,西南可以径至许浦,达苏州。元至元中,以民居繁庶,因置州治之。至正七年,风涛荡激,将侵州治南。十二年,徙州治于故城北十五里之东沙。明初因之,改州为县。永乐十八年,又迁县治于故城北十里秦家村。正德初,县治圮于海。嘉靖八年,乃迁筑土城于马家浜西南。二十九年,海水啮城东北隅,复营度城址于平洋沙。三十三年,营立砖城。万历十一年,城东隅复圮于水。十四年,又改建城于长沙,去三沙旧城盖六十余里。邑之奠居,于兹五迁矣。
○蛇山在县东海中,相距约二百余里。一名长山,上有泉石之胜。又洋山,亦在县东,与蛇山相近,南北官兵往往会哨于此,海口要道也。
○苏州洋在县东南。《志》云:东沙之外曰苏州洋,即大海也,北接大江口,南入嘉兴府境内,江浙间有事,此为汛守要冲。又淡水洋,在东沙东北,海水皆咸,此水独淡,可以烹茶。又有咸水洋,在东洲东南,至夜水沸若星,光映如火,其水至咸,即卤水矣。
北新河在旧县北六十二里,海水西流而入。又南新河,在旧县北五十二里,海水北流而入,与北新河通。今三沙日圮,河道亦湮。○青龙河,在今县东,亦曰青龙港。近县港口约十余处,贼舟皆可入,而青龙港直通县城,尤为切要。《志》云:县之南境有斜洪,直抵刘河,东南有新开河,近吴淞江云。
清潭港在旧县东南。其相近有张家等港。又界沟港,在旧县东北,其相近有道堂等港。又曾姚港,在旧县西南,其相近有富民、永安等港。又有虾港,俗传宋高宗南渡至此,有大虾二,涌水挟船出海,因名。又有水窦等港,在旧县西北。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从水窦港登,劫攻东南水门及东北栅,城陷。三十八年,复繇水窦港登岸,盘据三沙,官军就围之,贼寻遁去。《志》云:县环海为境,沙港冲塞不时,其可纪者,凡数十处。今县移而西,旧港不可问者益多矣。
施翘港在今县北。经享沙、吴家沙而西,至港口渡,海面至刘河口。不过三十余里。繇渡口东抵平洋沙,海面约六十里。旧无此港,隆庆中设法开浚,变斥卤为良田,而行旅复以为便。又符洪,在县西八里,有渡口,七十里至太仓刘河口,为往来通道,曰符洪渡。又有黄家港渡,自县西至渡口,海面约六十里,又西至太仓璜泾,海面约四十里。○渡船港,在县东南,有渡口,去县三十里,至旧城平阳沙界沟渡,海面不过十里。县东又有旧城河渡及烂沙渡,皆为往来津口。
杨家港在县东南。沙田多高,旧有港,久淤。万历二十八年,县令李官疏浚,民得灌溉之利。又有桃皮等港,亦在县东南,皆壅沙通海处也。
长沙今县治建于此。旁连十余沙,最为雄壮。又东北曰享沙,其相连者曰吴家沙,皆水咸,不可耕,居民煎盐以给,而吴家沙复多柴芦之利。
营前沙在县北,为大江入海之砥柱。嘉靖三十六年,倭寇登营前沙,官军败却之,其相接者曰山前沙。《海防考》:倭寇至营前而西,则江北淮扬,江南常镇,皆有冲突之虑。盖营前沙与海门县蓼角嘴相对,海面约阔百五十里,倭寇入江,此为第一重门户,与狼、福互为声援。○蒲沙,亦在县北,相近者曰小阴沙,与海门县接界。蒲沙之东曰匾檐沙。
平洋沙在县东南。旧名半洋沙,其相近者曰马腰沙。弘治十五年,土豪施天泰,钮东山作乱,据二沙为梗。事平,改半洋为平洋,马腰为马安。嘉靖三十二年,移建县城于此。明年,倭登平洋沙焚劫,攻新城东门,不能陷,乃却。万历中,复移县于今治。又西曰登舟沙,与常熟县对境。嘉靖三十四年,倭自常熟三丈浦遁出海,太仓知州熊桴邀击之于登舟沙,贼走吴淞江。《海防考》:登舟沙为福山、白茅之门户。又西北曰伏龙沙。万历中新涨此沙,与江北狼山相近。
南沙在县南七十里,与竹簿沙相接。旧《志》:沙长八十里,广十余里,多稻菽萑苇之利。明初置南沙巡司于此。嘉靖十九年,南沙土豪王艮等构党作乱,据南沙,上海境内,为之惶惧,寻讨平之,因建南沙守御官军营。三十二年,倭登南沙,盘据经年,官军击之,不能克,久之遁去。旁有蒋六洪口,为舟行要道。其西北尽处,曰宋信嘴。○竹簿沙,在县东南七十余里,即南沙尽处,外为大洋,内为内海。其西南与松江高家嘴相对,为内海之南门。贼自洋山而来,欲入吴淞江,此河正当转屈间,至此,然后从杨家路沿海而北,吴淞江首受其冲,以次及刘河等处,盖海道东南之险也。《海防考》:竹簿沙为吴松之屏蔽,外为羊山,为陈钱,皆倭寇所从入。竹簿沙之内,高家嘴之外,沿海而西北者,谓之杨家路。海舶得此,方能转舒。盖县多阴沙暗途,缠绵错杂故也。说者以竹簿沙、高家嘴为苏、松四郡之咽喉,海防第一关键,有以夫!又烂沙,在竹簿沙之北。其南接南沙之宋信嘴,即长沙下脚也,有烂沙洪与七鸦、白茅相对。《志》云:烂沙、小团、孙家、白蚬县前等沙,与南沙、竹簿,旧皆错列海中,波涛汹涌,今涨合为一,南北长百四十余里,东西阔四十余里,居民艺植,悉成沃壤云。
三沙在县东北。即旧县治,所云控诸沙上游,为一邑中土者。波涛冲激,日渐迫狭。县治既迁,乃领于三沙巡司。《志》云:三沙北通狼福,南通宋信嘴,西接营前沙,为江南北数郡关键。又二沙,在三沙之东北,旧为县城外护。又东北曰三爿沙,向为三沙门户。《志》云:三爿沙孤立海中,倭贼从东北大洋而来,必经此沙,南行则苏、松及宁、绍、台、温之界也。从三爿沙而西南则为县后沙及三沙、平洋、吴家等沙,近常熟福山、许浦界,西北则繇匾檐沙、营前沙,近大江海门界。议者谓三爿沙为浙直咽喉,而二沙为旧县第二重关键云。○县后沙,亦在旧县东。嘉靖四十四年,倭寇据县后沙,总兵郭成击擒之。《海防考》:三爿之北,匾檐沙为重;三爿之南,县后沙为重。又新灶沙,亦在旧县东南,东连大洋,为各沙门户。旧《志》云:自新灶而西达宋信嘴,可不繇竹簿,径达刘河。虽中有沙途暗伏,而风利潮便,倭贼易于跳越,若贼寇境,不收新灶沙,则必收烂沙矣。盖烂沙、新灶、三爿俱为海口东面之险也。又《防险说》曰:新灶沙、刘河要路也;竹簿沙,吴淞要路也,而三爿沙为繇海入江之门户,又为诸沙关键。县境所属诸沙,皆坍涨不时,而可纪者,大小约三十有余,形势所关,以三者为最。凡倭寇之来,东南必繇竹簿,东北必繇匾檐,正东必繇三沙下脚。三者在诸沙之外,乃县之外户,于此巡哨,则贼之踪迹可知,而备御不难。县之安危,恒视此为准。
○长沙营即今县。《志》云:在旧县东北四十五里。误也。有土堡。明初置,设军戍守。又明威营,在旧县治西明威坊,正统八年置。又三沙巡司,亦置于旧县北五十里。嘉靖中,移置于旧县治。
附见:
镇海卫在太仓州城内,吴元年立太仓卫,即元水军都万户府为卫治。洪武十二年,又分太仓卫立镇海卫,统千户所五,即元市舶提举司为卫治,与太仓卫俱隶前军都督府。
崇明沙守御千户所在旧县治东。洪武二十年置,隶镇海卫。永乐十四年,倭入寇,发镇江、镇海二卫百户各十员,率军协守,遂隶焉,统百户所二十。嘉靖中,亦移治新城内。
◇松江府东至海岸百里,西南至浙江嘉兴府百二十里,西北至苏州府百八十里,北至苏州府太仓州百三十五里。自府治至江宁府七百七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入越。战国属楚。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永建四年,分属吴郡。晋以后因之。隋属苏州。大业初,属吴郡。唐仍属苏州。五代时,吴越有其地,改属秀州石晋天福三年,置秀州于嘉兴县,割华亭隶焉。宋因之。庆元初,属嘉兴府。元至元十四年,置华亭府。明年,改松江府,属嘉兴路。二十九年,直隶江浙行省泰定三年罢府,立都水庸田使司,仍属嘉兴府,天历初罢司,复府。元末,为张士诚所据。明仍曰松江府,直隶京师,领县三。今亦曰松江府,增置县一。
府雄襟大海,险扼三江,引闽越之梯航,控江淮之关键。盖风帆出入,瞬息千里,而钱塘灌输于南,长淮、扬子灌输于北,与松江之口皆辐列海滨,互为形援,津途不越数百里间,而利害所关且半天下,然则郡岂可忽之地哉?且居嘉、湖之肘腋,为吴郡之指臂,往者倭寇出没境内,而浙西数郡,皆燎原是虞,谓郡僻处东南,惟以赋财渊薮称雄郡者,非笃论也。
华亭县附郭。汉娄县地。后汉末,孙吴封陆逊为华亭侯,邑于此。萧梁以后,为昆山县地。唐天宝十载,始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地,置华亭县,属吴郡。吴越属秀州。宋属嘉兴府。元为松江府治。今因之,编户八百四十里。
娄县附郭。本华亭县地,今析置于府治东偏。编户□□。
○华亭城今府城。相传唐末所筑。元至元中毁。至正末,张士诚复筑之,开陆门四,水门亦四,环城为壕,广皆十丈。明因而修葺。县南有吴王猎场,场有五茸,俗亦谓之五茸城。今城周九里有奇。城西又有仓城,周二里。
前京城府东南八十五里。萧梁析娄县地置前京县,属信义郡。陈因之。隋省。《志》云:城近浙江海盐县东北境。○阖闾城,在府东六十五里。夹江又有二城,相传阖闾所筑以备越。《汉志》:娄县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当即此城矣。又袁崧城,在府东三十五里。东晋末,袁山松筑此以备孙恩,俗讹山松为崧也。一名筑耶城。又府南四十里有胥浦城,相传梁大通六年筑,以地接胥浦而名。又南十里有白城,俗名白汇,亦海滨备御处云。
金山故城府南八十里,滨大海。五代时,吴越钱氏筑此为戍守处,以南接金山而名。《志》云:城东十里许,当潮势猛烈处有周公墩,俗传金山城周康王所筑,故墩亦附会周公之名。盖昔时堠望处耳。明嘉靖三十四年,倭攻青山南汇金山卫,登周公墩者千余贼,即此。
○昆山府西北二十三里。其西为长谷,亦曰华亭谷,有水萦绕百余里,为泖湖之上源,故泖湖亦兼谷泖之名。杜佑曰:华亭县以华亭谷而名。陆机临命叹曰:华亭鹤唳,可复闻乎!盖其地尝出鹤也。山之得名,亦以陆机兄弟生于此,取昆山出玉之义。山形圆秀而润,旁无附丽,望之如覆盎。其南四里有秦驰道,即今古浦塘也。山北又有秦皇走马塘,相传始皇曾游此。又萧梁置昆山县于山北。唐天宝中置华亭县,始移治马鞍山下,为今之昆山县。土人以此为小昆山,误也。
横云山府西北二十五里。在昆山之东北,本名横山。唐天宝六载,易今名。巅有白云洞,潜通淀湖,深不可测,居民多采石于此山。又东为小横山,与横云接陇,而中限一水,泉石甚胜。○机山,在府西北四十里。其南与横云相望,下有平原村。陆机尝为平原内史,皆因机以名也。其东曰干山,有水纡回,从横云山来,流经山下,相传山为干将铸剑处。今山后居人,亦多干姓者。一名天马山,以形势特高耸,出诸山之上云。
佘山府北二十五里。相传有佘姓者隐此,故名。山高秀,与干山相埒,有东西二峰,延亘数里,泉石颇胜。其东曰薛山,与佘山并峙,中限一水,相传以薛道约居此而名。一名玉屏山。稍东南曰陆宝山,本曰陆家山,多土少石,今为平陆矣。○细林山,在佘山西南。《志》云:山在府西北二十里,本名神山,天宝中改今名。
凤凰山府北二十三里。《志》云:山东枕通波塘,西连薛山,据九峰之首,延颈舒翼,宛若凤翥,因名。郡境以九峰为名胜,九峰者,一凤凰,二陆宝,三佘山,四细林,五薛山,六机山,七横云,八干山,九昆山也。皆在长谷以东,通波以西,而干山、佘山为最高云。
淀山府西北六十里。旧在薛淀湖中。山形四出如鳌,上建浮图,下有龙洞,俗传与太湖通。旁有小山,初为小洲,后渐高大,并湖而北,中为一澳,曰山门溜。其后潮沙淤淀,山在平田,去湖日远。又柘山,在府南六十里。旧在柘湖中,山多柘树,因名。○秦望山,在府东南六十里,当张堰镇之西。相传始皇登此望海,亦曰秦驻山。山南有洞甚深邃,又有坑产白垩。其东南十余里曰查山,在张堰南,下临大海。
金山府东南九十里海中。《志》云:周康王筑城处,后沦入海。上有平坡,官军尝会哨于此。又有小金山,亦在府东南海中。
羊山在府境金山卫东海中。山高大,周七八十里,四围环抱,有十八岙,中如大湖,可容数百艘,湖口面北,上有娘娘庙。山有淡泉,海舶往往取汲于此。山口又有一山,名张家市,多黄杨树,其东有巡简岙。《海防考》:自吴淞江而出,一潮可至羊山,倭寇来犯,自羊山过淡水门而西,则苏、松之患切矣。今南自定海,北自吴淞,皆以羊山为会哨之所,盖道里适均,且御贼于海洋,为得上策也。○许山,亦在金山卫东,离柘林三十余里。唐顺之云:山去乍浦、金山、吴淞所三处皆仅隔一潮,亦为会哨之所。又竹屿山在金山卫东南七十八里,达岸山在卫东南八十里。又有浮山及苏山,皆在卫东南海中。
○海府东百里,府南去海七十里。今自金山卫以东,亦曰苏州洋,以府境本属苏州也。宋绍定三年,李全以淮安军叛,习舟师于射阳湖及海洋,遣海舟自苏州洋入平江嘉兴,欲习海道以窥临安,即今卫境矣。《志》云:府南境与绍兴、宁波相望,天日晴明,南岸诸山,皆历历可指。旧有捍海塘,相传唐开元初创筑,其后相继修治,东北自嘉定县宝山而南,西南至浙江海盐县澉浦西北,亘三百三十里,以御盐潮害稼。高如城垣,内外皆有塘沟相夹,在内者曰运盐河,又曰横港;在外者曰堑濠,又曰护塘沟。明初藉以备倭,设卫所墩堡于濠堑外,倭至则捍之于海岸滩涂,皆不容登泊,万一不支,则逾堑而守。进不得攻,退无所略,故府境备倭较易。其后大半湮废。弘治七年,抚臣毕亨等复兴筑,寻复圮坏,护塘、海岸,合而为一,寇至则聚于护塘,而运盐河之内,水田塍狭,难于屯御。若一复旧迹,复治堑塘,亦备御之良策也。《海防论》:今松江之海,起于独山,而迄于小汤洼,亘二百四十八里,皆恃护塘为限隔云。又有捍海堰。宋乾道中,知秀州丘崇言华亭东为大海,古有堰十八所以御咸潮,请修之。乃筑堰并东西两岸塘,通计八十四里。其后修筑海塘,诸堰俱废。
吴淞江府北七十四里。亦曰松江。自昆山、青浦二县,经淀山北,合赵屯等浦,又东北入上海界,合黄浦而注于海。旧《志》:松江自湖至海,凡五汇、四十二湾。五汇者,安亭、白鹤、盘龙、河沙、顾浦也,乃江潮与湖水相会合之地。古云:九里为一湾,一湾低一尺。盖三百六十余里而入于海。今详见前大川三江。
淀山湖府西北七十二里,与青浦、昆山县接界。昔时山在湖中,亦曰薛淀湖,吴淞江水汇流处也。唐、宋以来,淀湖深阔,境内无水灾。宋南渡以后,渐至堙废。淳熙十三年,提举浙西罗点言:淀山湖东西三十六里,南北十八里,旁通太湖,汇苏、湖、秀三州之水,上承下泄,不容壅遏。湖水自西南趣东北,其泻水之道,东有大盈、赵屯、大石三浦。西有千墩、陆虞、道褐三浦。又并湖以北,中为一澳,系吞吐湖水之地,名山门溜,东西约五六里,南北约七八里,正当湖流之冲。北出曰斜路港,又北折而西曰小石浦。上达山门溜,下入大石浦,其斜路港与大小石浦分为三道,杀泄湖水,并从上而下,通彻吴淞江。自湖北至江,虽相去尚三十六里,而江湖二水,晓夕往来,疏灌不息,是以浦港通利。今顽民辄于山门溜南,东取大石浦,西取道褐浦,并于淀山湖北筑成大岸,延跨数里,遏绝湖水,不使北流,尽将山门溜中围占成田,所谓斜路及大小石浦泄放湖水去处,并皆筑塞。自是潮沙日以壅积,湖水不复下流,下流既壅,一遇淫潦,势不得不溃裂四出,散入民田,大为民害矣。诏及时修筑。于是决开山门溜,以通淀湖噤喉,滨湖巨浸,复为良田。绍熙中,复被奸豪窃据为田,虽议者数以为言,而弊未尽革,迄元至元二十八年,湖水涨漫,损坏田禾。三十年,淫潦益甚,都水潘应武言:太湖之水,一路径下吴淞江,二百六十余里抵海;一路繇吴江县东南白蚬江东北抵急水港,又东五十里下淀山湖,周二百五十里,繇港浦入海。湖中有山,有寺。宋时山在水中心,东有出水港,曰斜沥口,曰汊港口,曰小漕港口,曰大沥口,曰小沥口,各阔十余丈,深六七尺,通潮往来,潮退则引湖水下大漕港、大盈等浦入青龙、盘龙等江出海,古谓之尾闾门。宋禁人占湖为田,为泄水路故也。今山、寺在田中心,虽有港,阔不及二丈,潮泥淤塞,深不及二三丈,潮水湖水,不相往来,阑住去水。东南风起,水回太湖,则长兴、宜兴、归安、乌程、德清等处,水涨泛溢;西北风起,水下淀山湖泖,则昆山、常熟、吴江、松江等处泛溢,皆因下流不决,积水往来为害。今纵卒难复旧,湖北有道褐浦、千墩港、大小沥港四处,去江颇近,水势甚便,可以开复,此亦先通下流之一助也。寻又言:淀山湖北一带,自庙儿头港至赵屯浦百余里,共有港浦一十三条,今既淤浅,惟道褐浦最低下,去江颇近,水势甚便,堙塞未久,急宜修浚。从之。大德中,都水使麻合马嘉言:太湖迤东而北,诸湖陂泽,皆能接泄太湖之水,注江入海,而淀山湖关系吴淞江注泄,尤为切要。若不以时开浚,使湖之潴水益狭,与大盈、赵屯二浦相去渐远,则松江故道益难复矣。议卒不行。至治三年,浚吴淞江及淀山湖。泰定初,复浚淀山湖。明初,淀湖堙塞益甚。景泰中,知府叶冕尝修淀山湖堤,以防横溢。初,淀山在平陆,去湖犹五、六里,今且十余里,而淀湖之浸,初犹数十里,今亦不过一二十里。旧《志》:淀湖受太湖下流,北繇赵屯浦,东繇大盈浦,泻于松江,东南繇烂路港以入三泖。今赵屯、大盈,去湖益远,繇何家港及南北曹港,受湖水以泄于松江,非复淀湖之旧也。《舆程记》:自苏州陈湖三十里至双塔,渡淀山湖,湖面广十八里,又东十八里至谢寨关,又十二里接于泖湖。
泖湖府西三十五里。亦曰三泖。《广韵》注:泖,华亭水也,其源出华亭谷。晋陆机对武帝:三泖之水,冬温夏凉。亦曰华亭泖。宋宣和初,提举赵霖浚白鹤汇,又议围华亭泖为田,不果。《吴地志》:泖有上、中、下三名。《图经》:西北抵山泾,水形圆者,曰圆泖,亦曰上泖;南近泖桥,水势阔者,曰大泖,亦曰下泖;自泖桥而上,萦绕百余里,曰长泖,一名谷泖,亦曰中泖。泖湖之水,上承淀湖,凡嘉湖以东、太湖以南诸水,多汇入焉,下流合黄浦入海。旧经华亭县西三十五里曰谷泖,在县西四十里者曰古泖。又泖湖上流在浙江平湖县境者曰东泖,在上海西北境者曰横泖。而府东南三十五里有胥顾泖、谢家泖,则自为陂泽,亦以泖名耳。泖湖旧流浩衍,今亦湮塞。《舆程记》:泖湖阔十八里,自东岸至府城二十五里,西岸达淀湖二十里。
柘湖府南六十里。中有柘山。《吴地记》:湖周一千一百十九顷,相传秦海盐县治此。王莽时沦为柘湖,湖水深广,后渐浅狭。吴越时,浚柘湖及新泾塘,繇小官浦入海。宋绍圣中,浚柘湖、新泾,下金山小官浦入海。乾道三年,知秀州孙大雅言:州有柘湖、淀山等湖,支港相贯,西北可入江,东南可达海,傍海农家,作坝以却咸潮,虽利及一方,而水患实移于邻郡。请于诸港浦置闸启闭,既可泄水,又可卫田。十三年,转运张叔献言:华亭地形,东南最高,而北稍下,柘湖十有八港正在其南,自来筑堰以御咸潮。元中,于新泾塘置闸,后因沙淤废毁。今除十五处筑堰及置石达外,犹有新泾塘、招贤塘、徐浦塘三处,见有盐潮奔冲,氵塞民田。今依新泾塘置闸一所,又于两旁贴筑咸塘,以防海潮透入。其相近徐浦塘,元系小派,自合筑堰,又欲于招贤港更置石达,且柘湖岁久淤淀,亦当开浚。从之。自元以来,堙塞益甚,仅余积水,若陂泽然。《志》云:今查山西南,张堰东南,黄茅白苇之场,即故柘湖矣。
黄浦府东南十八里。一名春申浦,盖以春申君得名。其上流自嘉兴府流入境者,曰秀州塘,灌注于三泖;自苏州府流入者,曰淀山湖,亦汇流于三泖,导流而东,南北两涯之水悉入焉。又折而北,入上海县界,又东北会吴淞江以入海。《志》云:黄浦自松江分派而来,至入海处,约二百五十余里。其阔大与吴淞江、娄江相埒,或以为即古东江云。又范家浜,在今府东二十五里,东北通上海之南跄浦口,达于吴淞江。明洪武中,吴淞江淤塞,郡人叶宗行上言疏浚范家浜,可接黄浦入海。从之。永乐二年,夏原吉言:大黄浦为通吴淞要道,今下流壅塞,傍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泖湖之水。即此。今亦名范家浦。
赵屯浦府西北七十里。旧当淀山湖北,直受湖水,泻于吴淞江,阔五十余丈,通江五大浦之一也。宋元以来,屡经浚治。元大德中,开浚赵屯、大盈等浦,议者又言赵屯东下,有新华、分庄、严家等觜,俱在江边暴涨为害,宜以时疏凿。觜即汇之异名也。明弘治中,水利佥事伍性浚吴淞中段及顾会、赵屯二浦。后水利不修,浦去淀湖益远,湖水自北曹港分支北流,愈北愈隘,浦口束以石梁,仅通舟楫。其接曹港处,又名新河浦,分二支,一支东南流入曹港者,曰南小赵屯浦;一支东北流入吴淞江者,曰北小赵屯浦。又分为诸泾浦,东入大盈浦,西接昆山县之石浦而北出。诸小浦则俱注于吴淞江。
大盈浦府西北六十里。旧在淀山湖东,亦直受湖水自白鹤汇达吴淞江,阔三十丈,潮沙侵入,易致淀淤。宋绍圣中,转运毛渐浚大盈、顾会二浦。元大德初复浚。泰定初,开大盈浦以泄淀湖水,长二十五里有奇。明天顺中,抚臣崔恭亦浚大盈浦入吴淞江。嘉靖初,复浚大盈、赵屯二浦,以宣泄吴淞下流。今自淀湖东北、南曹港口而北,历青浦县、西绝横泖,与北曹港合,又经青龙江,白鹤汇而北入于松江。《元史》:大盈港支流有李墟泾,即今南小赵屯浦也。又有孔宅泾,亦曰孔泾,在李墟泾北。又北曰苏沟,其间又有顾坊泾、沈麻沥、井亭沥,今或通或塞,盖大盈、赵屯皆浦港相通,而并注于吴淞江。○白鹤汇,在大盈浦西。昔时自此至蟠龙,皆环回为汇,水行迂滞,则泛溢为灾。宋嘉间,开为直江径,泻积水东注于海。崇宁、宣和中,屡经浚治。今淀湖之水,繇赵屯浦流入白鹤江,历青浦县、嘉定县境,与青龙江合,至吴淞入海,又青龙江在府北七十里。《胜览》云: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因名。其上流,西接大盈,东接顾会,北流曰浦家江,又西北曰赵浦、达青浦、嘉定县界,合白鹤汇而入吴淞江。宋熙宁中,单谔议开白蚬、安亭,使太湖之水,繇华亭、青龙江入海者也。元三年,有诏修浚。崇宁二年,复议浚治,寻罢。今虽与白鹤同以江名,而仅同沟浍矣。
顾会浦府西北二十二里。其上源为通波塘,出府城北流为五里塘,又北为祥泽塘,别流为崧子浦,北出凤凰桥,又北经山,入青浦县界,又北通新江塘,西接青龙江,东为艾祈等浦,入吴淞江。宋庆历初,县令钱贻范以顾会浦南通漕渠,下达松江,为往来冲要,自山之南,地形中阜,积淤不决,渐与岸等,因建议疏浚,自今县城西北至青浦县青龙镇,凡六十里。绍兴十五年,复因故迹修浚。乾道二年,转运姜诜复开浚,自山达青龙江口,凡二十七里。元时亦尝浚治。明弘治中,伍性复浚顾会、赵屯诸塘浦。嘉靖以后,顾会、盘龙二浦,俱从府城西绝黄浦,入三泖,非复昔流矣。○崧子浦,在府北十五里。自顾会浦分流,至县东北五十里入吴淞江。《志》云:今入江处为嘉定县之高家浜。
盘龙浦在崧子浦东,其上流曰盘龙塘,自府东三里北流,绝俞塘及上海、青浦境内之六磊、泗泾、横塘、蒲汇诸塘而北,入于吴淞江,长八十里。其入江处曰盘龙汇,介华亭、昆山间,径十余里,而洄纡缓逾四十里,如龙之蟠,阻塞江流,雨潦则为田庐患。相传盘龙为松江一曲,浚之,则出水尤利。宋景初,范仲淹守平江,尝经度之。宝元初,叶清臣疏为新渠,道直流速,水用无滞。元大德十年,开浚盘龙旧江,又于庙泾以西,盘龙以东,开挑出水口子五处,水患益弭。今亦废。赵屯、大盈、顾会、崧子、盘龙,所谓松江五大浦也。
河沙汇在府西北。《元志》:汇者,江潮湖水相会之名。上源闭塞,湖流纡缓,则潮沙积而为汇。汇在岸旁,犹可浚治,惟河沙汇涨塞江心,阻水尤甚。至正初,议开凿河沙汇,西至道褐浦几六七十里,不果。自是松江之流,日益艰涩,渐成平陆矣。胡恪云:三江、五汇、三十六浦、四十二湾,皆太湖利病也,而五汇尤为三江关要。五汇者,安亭、白鹤、顾浦、盘龙、河沙也。安亭在嘉定县界,余皆在华亭境内。
秀州塘在府西南。俗呼官塘。自浙江嘉善县而东,经府西南六十里之风泾镇,又东十里过白牛塘,绝长泖而北流,又东合黄桥门及斜塘以东诸水,至沈泾塘入西水门,贯城而东出,与俞塘诸水合,其下流皆入于黄浦。府境运河盖繇此入嘉兴府境。
新泾塘府东八十里,华亭濒海塘浦之一也。亦曰新泾浦。北通吴淞江,南绝黄浦至捍海塘。宋乾道六年,命浙西转运刘敏士等,于新泾塘置闸堰以捍海潮,是时新泾塘直达海也。七年,秀州守丘崇,移堰于运港。《会要》云:华亭东南并海,自柘湖湮塞,置堰一十八所以御咸潮。政和中,言水利者,欲涸林亭湖为田,尽决堤堰以泄湖水,而华亭地势,东南高于西北,湖水不可泄,而咸水溢入,为民田患,于是东南四乡,尽为斥卤。有司乃复故堤堰,独留新泾塘以通盐运,海潮晨夕冲突,塘口阔至三十余丈,咸水延入苏、湖境上。是岁,命秀州守丘崇等规画,崇言:新泾旧堰,迫近大海,潮势湍急,今港面益阔,难以施工,其运港在新泾向里二十里,水势稍缓,就此筑堰,则管内民田可免咸潮之患。运港堰外,别有港汊大小十六,亦合兴修。从之,于是斥卤复为良田。元大德十年,开浚上海境内之樊浦,下接新泾,寻又于新泾安置木闸,为宣泄之利。顾清曰:前《志》所载,境内塘堰凡二十余所,自捍海塘筑,诸堰悉废。今所存者惟张泾一堰、一闸,故时港名亦多改易,不可考矣。
沈泾塘府西五里。南接秀州塘,北合诸泾港之水,北流为神山塘,经佘山西,又分流会诸泾港之水,西北入大盈浦,东入顾会浦。○斜塘,在府西二十里。大泖东出为黄桥门水,又东为斜塘水,波流湍悍,东汇为潢潦泾,即黄浦上流也。《志》云:黄桥门水接秀州塘,旧时植木为水窦七十余,以泄泖湖之水。今黄桥门塞,泖水并入斜塘,势益湍急矣。又古浦塘,在县西北,自圆泖行二十七里,下流合于秀州塘。
胥浦塘府南四十里。相传子胥所凿。其源自长泖而东,会诸泾港之水,北流会于潢潦泾。又萧塘,在府东北四十里,东汇诸泾港之水入金汇塘,又东为百曲港,合诸水入运盐河。嘉靖三十三年,倭贼自漕泾趣萧塘,官军拒之,败绩,遂渡黄浦,犯府城,既而败走大门墩,是也。又有瓜泾塘,在府东南,为往来要冲,东西诸泾港,多汇流于此。
盐铁塘在府东南。又南入于黄浦,过萧塘港,又南绝诸泾港至捍海塘,为漕泾。相传五代时,吴越运盐铁于此。《志》云:郡有运盐河三:一在府东南九十八里青村西,曰运盐河。一在府南五十四里,曰新运盐河,自金山卫北流至张堰镇西,为张泾,初在查山东,后以风涛之险,改浚于此,人呼其东为旧河,《志》亦作西运盐河。又东运盐河,在府南三十六里亭林镇,南通盐铁塘,皆商贩所经也。○鱼祈塘,在府西。宋淳熙十年,命秀州浚治华亭乡鱼祈塘,使接松江、太湖之水,旱则开西闸堰,放水入泖湖,为一县之利。
朱泾府西南三十里。自秀州塘分流而东,合于三泖,为松江西出之要路。嘉靖三十五年,徐海纳款,有吴淞倭流至嘉善界,督臣胡宗宪使徐海击之,败之于朱泾。《三吴水利》:朱泾西通三泖,南达嘉兴,为往来冲要。嘉靖中,倭巢府西南之吕港,此为切肤之患。○曹泾,在府东南七十里,介柘林、金山间,贼犯柘林,必繇此趣金山。嘉靖中,尝破倭寇于此。又金山卫东旧有翁家港,亦戍守要地也。《志》云:曹泾港与翁家港、胡家港,并为通海支渠,戍守最切。
张泾在府南。旧《志》云:自城南至张泾,堰长六十三里,今自张堰镇而西,接于新运盐河,北行合诸泾港之水出瓜泾塘,又北行直达城河。元至正初,浚张泾及通波、南俞、北俞、盐铁、官绍、盘龙、蒲汇、六磊、石浦等塘。今南俞、北俞、官绍诸塘,皆在府东南境。
高家嘴在府东百余里翁家港口,此港险要。嘉靖三十四年,青、南二所各募兵守此。三十九年始罢。今属青村所。《海防考》:高家嘴,突出海中,与江北料角嘴相对。崇明诸沙,南起竹箔,北尽三爿,或断或续,皆在其胸腹间,诚天设之险也。嘉靖中,官军败倭于此。
○独树堡在府南。明初置营于此,兼设堡戍守。正统八年,抚臣周忱修浚金山卫独树营至刘家港口近海诸河,是也。《海防考》:金山卫西南有独树营,又有江门营,皆置兵戍守,属金山卫。其相近者为吕港,亦往来要口,西南出海盐县之道也。
柘林镇府东南七十二里。地连柘山,与青村所、金山卫相应援。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盘据于此,四出焚掠,久之患息,因建堡置戍,城周四里,为防御要冲。南起缺墩,北至翁家港,皆其信地。稍西有戚睦泾巡司,洪武初,设于府东南九十里南桥镇。十九年,徙戚睦泾在府东南七十里。万历三年,仍改南桥镇巡司。○胡家港堡,在府东南六十里,明初置,有兵戍守,属金山卫。《志》云:洪武初,设金山巡司于张泾堰。十九年,徙建于胡家港口。相近又有蔡庙港堡,亦明初设。俱属金山卫。
亭林镇府东南三十六里。亦曰顾亭林。宋乾道九年,修濒海诸堰,因置监堰官于亭林,以防盐运私发诸堰之弊。今为商旅辏集之所。又叶谢镇,在县东南五十里。又南为萧塘镇。《志》云:镇在曹泾之东,又东即柘林也。嘉靖中,倭巢柘林,尝繇此渡黄浦,至瓜泾而西,突犯府城,因置戍守于此,与曹泾相应援,以断贼窥黄浦之道。○陶宅镇,在青村所城东。旧设税课局,又置巡司于此。嘉靖中,官军败倭处也。其相近又有得胜港,亦官军御倭处。
朱泾镇府西南三十六里。宋、元时,置大盈务于此。洪武三年,改置泖桥巡司。《志》云:泖桥,在府西南四十二里,泖水经其下,亦名通济桥,桥南即秀州塘,桥西十八里即风泾镇,一名白牛市,又西十八里即浙江嘉善县也。又谢寨关,《舆程记》云:在府西四十三里,西至淀湖十八里。
张堰镇府南六十里。亦曰张泾堰,旧置堰以堰柘湖入海之流。宋乾道二年,转运副使姜诜等,又于堰旁开月河,置闸其上,复为闸于县东南四十八里。今为自府趣金山之孔道。嘉靖三十二年,倭自金山、张堰犯嘉兴府及平湖县,盖控御要地也。又南十二里即金山卫,亦曰小官镇,旧时分置盐课司于此,因名。
沙冈镇在府东北四十里。与竹冈、紫冈,为三冈之一,相去不过四五里。自府至上海,必繇之道也。○三店,在府东南。嘉靖三十四年,官军击倭于吴江之平望,倭败走三店,官军复邀击,败之。既而倭自乍浦趣还柘林,官军复败之。三店,亦曰三店塘。
凤凰桥府西北二十七里。跨顾会浦,西接凤凰山,因名。又砖桥,在府北三十里。嘉靖中,倭进据县东北之陶家港,官军御之于砖桥,败绩。《舆程记》:繇砖桥而北,四十里为陆家阁,又四十里即嘉定县之南翔镇。
上海县府东北九十里。西至青浦县九十里,西北至苏州府嘉定县七十二里。本华亭县地,居海之上,洋曰华亭海。宋时海舶辐辏,乃立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始割华亭五乡置县,属松江府,未有城郭。嘉靖三十二年,因海寇突犯不时,始筑城为备,周九里,环以大濠,外通潮汐,颇为险固。今城周八里有奇,编户六百二十一里。
○沪渎城在县东北。《志》云:沪渎垒在县北十里。《吴都记》: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曰沪渎。《广韵》:沪,水名。《白虎通》:水发源而注海曰渎。陆龟蒙曰:列竹于澨海曰沪,盖取鱼具也。晋永和中,虞潭为吴国内史,修沪渎垒,以防海寇。又隆安四年,吴国内史袁山松,筑沪渎垒以备孙恩。五年,恩自海盐进陷沪渎,杀山松。既而刘裕败孙恩于郁州,追至沪渎、海盐,又破之。《寰宇记》:袁崧城,在沪渎江上,旧有东西二城,其傍为芦子渡,俗呼芦子城。其东城广万余步,有四门,后圯于江中,仅余西南一角,西城极小,在东城西北,两旁有东西芦浦,泻于沪渎江。范成大《吴郡志》:吴有沪渎,自渎至松江,溯吴郡将门,将门讹曰匠门,盖吴东门也。皮日休诗: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谓此矣。宋宝元初,两浙运使叶清臣开盘龙汇,繇沪渎江入海。明《永乐大典》亦云:淞江侧有沪渎垒。今松江水直趣而东,又七十里入海,无复有渎,两岸皆平畴茂林,故垒寂然。其东西芦浦,亦止通潮汐而已。元贡师泰有诗云:避难吴淞江,出游沪渎垒;世道苦变更,形势总隳圮。盖垒在元时已不可考矣。
○茶山在县东南大海中。《海防考》:陈钱山、茶山,上海县南跄巡司之界也。嘉靖中,官军击补陀山倭贼,贼走茶山绝顶,官军一道繇东北浅步沙进,一道繇婴哥岩进,一道繇中路进,而大兵皆继其后,遂歼之。今山与浙江之海盐、定海海中诸山相联络。
○海县东七十里。北起嘉定,南抵华亭,为县所辖,松江与黄浦合流入焉。混茫无际,东接诸番,惟日本最近。宋、元间入贡,皆繇青龙市舶司。后渐徙于四明,贡者不复取道。沿海皆滩浅,物产鲜少,俗号穷海,独盐利为饶。自清水湾以南,较川沙以北,水咸宜盐,故旧置盐场。近有沙堤壅隔,水味寝淡,卤薄难就,而煮海之利亦微。元时,潮汐繇吴松口入,朔望以子午为信。万历八年,潮决李家洪,去故道南二十里,潮汐遂早数刻,帆舶出没甚便,不可无备云。
吴淞江在县北。自青浦、华亭县流入境,又东北接嘉定县境入海。自宋以来,屡经浚治。元大德八年,浚上海界吴松旧江,东抵嘉定石桥洪,迤逦入海,长三十八里有奇,阔二十五丈。十年,复浚上海界赵屯、大盈、白鹤江、分庄嘴、樊浦、西洪、盘龙旧江,开挑计长三十七里有奇。数内樊浦为头一河,下接新泾,旧江面阔二十丈余,既又于庙泾、盘龙以东,挑出水口子凡五处。明弘治中,命工部侍郎徐贯复治吴松江,自上海西界帆归浦至分庄,七十余里。隆庆四年,抚臣海瑞按行上海,开浚吴松江,自黄渡起至宋家口,凡七十余里。盖县当吴淞委流也。今有吴淞江巡司,在县西北三十里。
黄浦在县东,大海喉吭也。自华亭县界迤而东,受南北两涯之水,乃折而北,受东西两涯之水,经城东二里许,又折而东北,合于吴淞江以入海。明初,吴松江淤塞,自上海关桥以西之水,悉壅入三泖,而黄浦当其下流,盘旋汛溢,不达江海。永乐初,夏原吉乃导黄浦繇范家浜以达吴淞江,其入江处曰南跄浦口,自是汇流以入海。毛节卿曰:三江既塞,三泖南源由黄浦北折而入松江之下流。是也。《海防考》:黄浦入江,东北去吴松口不五十里。吴淞为海寇突犯之冲,而黄浦逼近县城,仅一二里循浦而南,繇江而西,皆直达郡城。此诚肘腋之虞,防御所当加意者也。《志》云:浦口旧阔三十余丈,今横阔几二里。盖三江之绾毂,仅恃黄浦云。有黄浦巡司,在县南三十里。
南跄浦旧《志》云: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即永乐中导黄浦繇此入江处也。今故址已堙,而县东北有跄港、大跄浜,南近都台浦,相传即南跄旧流。有南跄巡司,向置于川沙堡城内。○都台浦,在县东南,旧名曹家沟。天顺四年,抚臣崔恭浚蒲汇塘及新泾诸处,又浚曹家沟深广,以备旱潦,因名曰都台浦。弘治初,水利佥事伍性复浚顾会、赵屯及都台诸浦,是也。又北汇诸塘港,下流注于黄浦。
下沙浦县东南六十里。旧名盐铁塘,相传五代时吴越运盐铁于此。宋绍兴十五年,秀州判曹泳开顾汇浦,又浚盐铁塘,舟楫通利,因改名下沙浦,自浦北流为盐塘、绝沈庄、周浦、三林诸塘而北,出汇诸河港,下流亦入于黄浦。《志》云:县境又有运盐河二,一自东南青村盐仓而北,会东西诸泾港。一自下沙场而东,循海塘北行,析为支渠,通诸团盐运,并达青浦县境。今通塞不一矣。○沈庄塘,在下沙浦北。嘉靖三十三年,官军败倭贼于此。又北为周浦塘,又北为三林塘,俱会诸支港之水西入于黄浦。
蒲汇塘在县西南四十里。自青浦县受盘龙、泗泾诸水,绝沙冈、竹冈、横沥诸水而东,为龙华港,又东经县南,入于黄浦。《志》云:吴淞南境之水,自盘龙以东,俱繇蒲汇、龙华二港达黄浦入海,最为通利。
六磊塘在县西南。自盘龙汇分支,东合诸流,接乌泥泾,下流入于黄浦。旧《志》:县南五十五里有莺窦湖,亦曰邢窦。相传以二姓居此而名。天顺四年,抚臣崔恭浚六磊塘、莺窦湖、乌泥泾、沙竹冈,通流入黄浦,是也。今湖已湮塞。
乌泥泾县南三十里,其西南与华亭县分界。元泰定初,都水监任仁发浚乌泥、大盈二河。二年,复浚县之潘浜、乌泥泾,各置石闸,以遏浑潮,闸废。今东流注于黄浦。○新泾,在县西南,南达华亭,北接吴松江,有新泾巡司,自新泾而西有横沥塘,北绝吴松入嘉定县界。《志》云:新泾浦东之支渠,有石桥、周家等浜,西有陶泾、师家等浜,又东有东西上澳浦,皆南通乌泥泾,北接松江。又闸港,在县东南新场镇西,又西流入黄浦。
○川沙堡县东南五十四里。产盐,商贾辐辏,地名八团镇,有三场盐课司。嘉靖三十六年,抚臣赵忻等奏置川沙堡,筑城周四里,屯设官兵,以备倭寇,自是商民辐集,屹为巨镇。《海防考》:堡南五十里为川沙汇,北五十里为宝镇堡,又东北去吴淞所亦五十里。嘉靖三十四年,倭贼据为巢穴,与老鹳嘴、柘林、新场,相犄角,于是筑堡戍守。自川沙至宝镇中,有钱家、烂泥、清水等,其南又有七团、五团等洪,亦曰新洪、旧洪,倭舟皆可登泊也。宝镇堡,盖即嘉定之宝山所矣。
下沙镇县东南六十里。一名鹤沙镇,峙邑南而近海,因名。宋置下沙盐场,旧有盐课司,后迁新场镇,而盐仓则自周浦徙于此。今亦废。○新场镇,在下沙南九里,一名南下沙。元初置盐场于此,场赋为两浙最,贾贩甚盛。嘉靖三十二年,倭贼据新场,大为东南患。又东南二十里曰一团镇,商贩多聚于此。《志》云:下沙捍海塘外,有石笋滩,距海三十余里,沙中有石如笋,因名。一名分水港,以潮汐遇石笋而分流也。
周浦镇县东南三十六里。一名杜浦,元置下沙盐场及杜浦巡司于此。后盐场既迁,巡司亦废,民物则繁阜有加。明嘉靖三十四年,倭贼自柘林移据周浦,官军败却之。又三林塘镇,在县东南十八里,有三林巡司,今置于川沙堡城内。又县东南十八里有吴会镇,本名吴汇,后易今名。旧置邹城巡司于此,今废。
乌泥泾镇县西南二十六里。旧置太平仓税课局及芦子务巡司于此。《海防考》:乌泥泾与黄浦东之三林塘、周浦镇相望,倭贼繇三林、周浦,渡黄浦而西,即犯县治,若犯府境,必繇乌泥泾而西,为控扼之要地。○闵行市,在县西南五十里横沥东。《志》云:南汇陶宅入府之通衢也,又南与叶谢相为应援,有事时,兵屯于此,足为府城之捍卫。《海防考》:南跄渡、沈庄塘、周浦、闸港、闵行镇,与华亭之叶谢、曹泾、张堰,皆贼渡黄浦入犯府城之道。
青浦县府西北五十五里。东北至苏州府嘉定县七十里,西南至吴江县九十里,南至浙江嘉善县八十里。本上海、华亭二县地。明嘉靖二十一年,按臣施汀奏割华亭二乡、上海三乡,置青浦县,治青龙镇。三十二年废。万历元年复置于今治。城周六里,编户二百二十四里。
○青浦旧县在今县东北三十五里,故青龙镇也。其地下瞰吴淞江,据沪渎之口,自昔为海舶辏集之所。唐置镇于此,为防御要地,以在青龙江上,亦曰龙江镇。宋政和中,改名通惠,寻复旧。建炎中,韩世忠欲邀击兀术,以前军驻青龙,即此镇也。《志》云:宋时坊市繁盛,置巡司、税务及仓库于此,俗号小杭州。及再经变乱,市舶之设又复迁徙,而镇遂荒落。嘉靖中,复设县治此,数年而罢。今县治即唐行镇,亦曰横溪,以临横泖上也。元初为大姓唐氏所居,商贩竹木,因名唐行。明初置新泾税课局,又上海之水次西仓亦置于此,曰唐行仓。万历初,复建青浦县,因改镇为县治,创立城池。
○山县东二十七里。昔时土宜美箭,因名。亦曰竹山,俗名北山。又山在干山之北,故亦名北干山,本属上海境内。《志》云:山在凤凰山北,顾汇浦东。是也。又福泉山,在山北,旧名覆船山,以水泉甘美易今名,亦名薛道山。《志》云: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严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志》云:县南二十五里,即凤凰陆宝诸山,又东南五里为佘山、细林山,又东南为薛山,即九峰诸山也。今俱入县境,与华亭分界。又淀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亦与华亭接界,有淀山巡司。
○吴淞江县北三十里。自昆山县流入境,与嘉定县分界,经白鹤汇,历青龙镇而东,入华亭、上海县界而注于海,县境诸水多汇入焉。《志》云:县东北五十里曰沪渎江,青龙江合松江而东至海,皆曰沪渎也。○青龙江,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青龙镇之北,自华亭县流入境,又北入嘉定县界,合于白鹤江。又白鹤江,在县西五里,亦自华亭县流入境,又北至嘉定县界,与青龙江并注吴淞江,今淤塞过半矣。
顾会浦县东二十七里。亦曰通波塘。自华亭县流经县界,又东里许为崧子浦,引而北,并入吴松江。又盘龙浦,在县东北三十里,自华亭县流入,北接于吴淞江,今多堙塞。《志》云:县东三十七里有泗泾,纳顾会浦及诸泾港下流,东合盘龙塘,又北绝横塘,折而东,为蒲汇塘,又东入上海县界。《志》云:蒲汇塘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横塘在县东二十八里,西通横泖,东通蒲汇塘。○大盈浦,在县西北五里,西接淀山湖,东通通波塘,北接白鹤汇,以达于松江。又赵屯浦,在县北二十五里,南接淀山湖,北达吴淞江口,有龙华、分庄、严家等嘴,为湍险处。
淀湖在县西南三十里,与华亭、昆山接界。旧时湖周二百里,今日就浅狭。其相接者曰白荡,南通平湖,北通吴江,西通嘉善,东通松江,为往来要道。又有莲湖,在县西南三十二里,东通淀山湖。○湖,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昔时周二十里,以陆居此而名。今为芦苇之场。
横泖在城北。《志》云:淀湖东北行为北漕港,支流为横泖,绝大盈浦而东,又北通崧泽塘,绝顾会、崧子二浦,东接横泾为东横泖,又东接诸塘澳入盘龙浦,下流亦注于吴淞江。
艾祁浦县东北二十八里。南接顾会浦,东北流达于吴淞江。又崧泽塘,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亦南通顾会浦,东达青龙江。
金泽塘在县西南三十六里。《志》云:塘东北接淀山湖,西南流入泖,其南通白荡,入浙江嘉善县境。又章练塘,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自吴江县流入境。《志》云:源出长洲县境之陈湖,东流入泖,又南为小蒸、大蒸诸塘,俱西通白牛塘,东入于泖。白牛塘与秀州塘相接也。又有诸家塘、柘泽塘,俱在淀湖下流,与华亭接界。○沙冈塘,在县东四十里,南绝黄浦至捍海塘,北入淞江,西达盘龙汇。沙冈之东曰竹冈塘,又东即横沥塘、竹冈、横沥之间,七宝镇在焉,接上海县界。
○金泽镇在县西南三十三里。东南通长泖,向当浙直之交,设巡司汛守,防盐盗出没。又县西三十六里曰双塔市,商旅往来苏、松之中道也。○沈巷镇,在县西南二十里,南通长泖,北通朱家角。《志》云:朱家角,在县西十里,商旅辐集,称为巨镇。
小蒸镇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三面傍泖,稍北曰大蒸。《志》云:镇西四里有古濮阳王大小二墓,蒸土筑之,因名。有大蒸、小蒸塘,西通白牛塘,接浙江嘉善、当湖二县界,东通泖湖,镇挹三泖九峰之胜。旧置税局于此,寻废,今有小蒸巡司。○北七宝镇,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旧有南北二七宝寺,镇在其北,因名。南临蒲汇塘,自塘以南,即华亭县界,商旅骈集,为邑巨镇。旧有税课局,今废。又杨林市,在县东北五十里吴淞江北,旧为商旅辏聚处。弘治初,佥事伍性浚蒲汇、杨林及新泾诸塘,是也。《志》云:县有新泾巡司,向设于上海县高昌乡,割入今县。
黄渡镇县东北五十里吴淞江南。俗呼为新街,商旅多聚于此。又白鹤江市,在县北三十二里,北接嘉定县界。又广富林市,在县东南三十二里细林山南,亦华亭分界处也。○赵屯镇,在县西北二十七里赵屯浦上。《志》云:旧名汉城里,以宋高南渡屯兵于此,因名。
附见:
金山卫府东南七十二里。明洪武二十年建,以山而名。卫南濒海,与金山对峙,西连乍浦,东接青村,南汇嘴,东北抵吴淞江,控引几三百里。卫城周十二里,为府境东南之险,当浙、直要冲,且与宁波定海关同为钱塘江锁钥,北之沙涂,至此而尽,南之山屿,至此而终。置兵于此,不惟固苏、松之藩篱,亦坚嘉、湖、杭三郡之门户。卫城内设左、右、前、后四千户所。又守御松江中千户所,则置于府城内,仍属金山卫。
青村守御中前千户所府东八十里。本青村镇。明洪武二十年建所,筑城周六里,属金山卫。《志》云:金山而东为柘林,柘林而东为青村,青村而东为南汇,相去各五六十里。《海防考》:府境三面环海,金山当其南,南汇当其北,而青村为东南二面转屈之会,与海中羊山东西相值,倭舶易于登犯。嘉靖三十三年,倭寇据为巢穴,大为府境之患,官军进讨,久之乃平。《舆程记》:繇府东门水路至青村百十三里,又北至上海新场八十九里。
南汇觜守御中后千户所在上海县东南八十里。明洪武二十年建所,筑城周九里有奇,属金山卫。《志》云:南汇而东为川沙,川沙而东为吴淞,相去亦五六十里。《海防考》:所北去吴淞所百五十里,南去青村五十里,下沙、新场、周浦、八团皆其汛地也。嘉靖三十二年,倭入南汇,寇嘉定,据吴淞所。今县南有五里桥、习家坟,皆官军攻贼时,贼拒战处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叙宁都魏禧 | 叙南昌彭士望 | 总叙一 | 总叙二 | 总叙三 | 凡例二十六则 | 目次 |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