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34节:第三章.新世纪"关键词"(2)      Chen Jibing

  我从不相信一个社会中所有人的思想观念能够就某一件公共事务求得完全一致,统一得像是一个人的思想那样,但我相信,不同人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达成一些基本共识的。这需要有平等的表达途径、公开的参与方式和透明的反馈渠道。在这个过程中,程序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应当做到公正合理。
  在当下的中国,我们最缺乏的可能正是这样一种不同思想观念能够理性表达的空间,而这恰恰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实际上,虽然权威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但至少目前还保持着较高的地位。社会的精英阶层如果能够与大众平等地进行对话,我相信,双方一定能从对方的想法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消除相互间的误解和隔膜,在大多数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即便在一些问题上达不成共识,双方最起码也能够通过坦诚沟通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意愿,便于日后有意识地避免矛盾进一步扩大和激化。何况在某些问题上,不受压制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我相信,稳定和发展是全体国民愿意共同维护的大局,只要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进行理性交流,绝大多数极端、偏执的思想观念一定会逐渐失去市场。
  要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关键在于掌握各方面话语权力的精英阶层能否从国家民族的大局出发,唤醒自身的道德责任感,拿出诚意来营造一个意见交流沟通的空间。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思想精英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意见断裂,他们本身也迫切地需要进行理性交流。
  "和谐社会"这个关键词的提出,实际上还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存在不同"利益集团"(西方亦称"压力集团")这一事实的默认。更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是,它不寻求把这些不同集团的利益和价值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和谐"与"同一"是两个含义上有天壤之别的词,中国古人所谓"和而不同",用现在的话,就是利益不同的各方相处时既保留各自的不同主张,但又能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主张,并在实践各自主张时努力做到互不损害,当冲突或损害不可避免时则能够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妥协或补偿。
  长期以来,"利益集团"这个客观事物在中国不是受到固有意识形态的僵硬拒斥,就是被视而不见。近年来,由于一些掌握权力的强势利益集团的胡作非为,在大多数人眼里,"利益集团"一词又成为令人极度反感的贬义词,被用来专指那些以不正当手段牟取见不得人的肮脏私利从而损害社会公众长远利益的权力犯罪者小团体。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媒体评论者以满腔的正义感高声呼吁政府打击"利益集团",铲除滋生"利益集团"的现实土壤。我的看法则完全与之相反,我认为利益集团的存在恰恰倒是民主政治得以生长的土壤。英国温和演进的近代政治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诲就是:民主宪政并非来自倡导者的理想设计,而恰恰来自几乎赤裸裸的讨价还价。社会只有存在各种力量均势的利益集团,民主政治才有坚实的保证。铲除了社会中所有的"利益集团",就等于将社会交付给一个单一的、无边的权力,自由和民主也就没有了容身之处。
  关于利益集团问题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是一门显学,虽然西方学者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一个比较现实的见解是:撇开善恶来看,"利益集团"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它是组成现代政治生活的"原材料",一个不存在利益集团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如果说社会是一幅拼图,那么利益集团就是拼图的制造者。"新制度经济学还将利益集团视为制度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和结果与制度演进的方向紧密相关。"如果说政府是游戏规则制定者,那么利益集团就是玩家。"(见陈尧《利益集团与政治过程》,载《读书》2005年第11期。)
  我们现在面对的棘手问题在于,由于长期不承认或无视利益集团的存在,现实政治生活框架内根本没有能容纳各种利益集团展开公平博弈的一个稳定平台以及附着其上的一套透明游戏规则。但是,如同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黑市一样,只要人们对某种商品有需求,而社会又不提供一个阳光下的交易市场,或市场虽有但交易起来障碍重重,黑市就一定会出现且难以禁绝。同样,只要利益集团存在,就永远有政治上的讨价还价,其博弈的过程也必定像黑市交易那样充满风险和罪恶:走后门、拉关系、钱权交易……这些是当下强势利益集团最得心应手的博弈方式;而弱势利益集团在走投无路时也会祭出自己的独门杀手锏,那就是一桩又一桩"群体性事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