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34节:老北京评书、京戏(4)
冯大彪 Feng Dabiao
中和园
地址在前门外粮食店街北口内路西。初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是北京银钱业富商集资兴建的。造型和广德楼相似, 能容纳观众八百多人。民国十六年(1927 年), 中和园卖给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总管事梁德桂( 又名华亭), 重新改修。从这以后, 程砚秋即长期在中和园演唱。其他如尚小云、小翠花、新艳秋等, 也常在这里演夜戏。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 程砚秋和梁华亭分裂以后, 程砚秋退出中和园, 即由尚小云的重庆社长期在这里演唱。那时北京的一些名角, 暑期常歇夏、辍演。但尚小云为了照顾同行的收入, 每到夏季在中和园加演白天戏, 暑期半价, 自己能增加收入, 又能照顾同行收益, 因此很得内、外行称赞。以后尚小云创办荣春社科班, 在中和园演白天戏, 他本人演夜戏。解放后中和园经政府赎买改为尚剧团团部。1981 年由北京京剧院加以修缮, 北京京剧院各团在这里轮流演唱,叫中和戏院。第一舞台 地址在前门外西珠市口柳树井街路北。民国元年(1912 年)由当时巨绅孙学士和名武生杨小楼、名旦姚佩秋等出资修建。它的造型和装设与北京别的戏园大不相同, 临大街最前面筑有铁栅栏门一道, 铁栅栏门里边是块空地,地长约五十米, 宽约二十米。主楼里北边是舞台。楼门口有三个大门, 都是椭圆形的; 再往里是池座, 座位是横排长条木椅子。楼分三层, 都是围绕戏台三面, 二楼前排是包厢座, 后排是散座, 一楼、三楼全是散座, 也都是横排长条木椅子。舞台呈椭圆形, 台面中央设有一个圆形、能够转动的转台。这个转台, 由于一直演唱老戏, 并没演过彩头戏, 所以没用过, 只是徒有其名。门帘、台帐改为一道大幕, 台口也设置一道大幕。在那时候, 用幕布是个创举, 别开生面。楼上楼下能容纳三千观众, 这是北京有史以来最新最大的一个戏园, 所以人们称它是第一大舞台。这个舞台的开幕式, 由杨小楼、王瑶聊、钱金福、王长林、刘砚芳、许德义、范宝亭、刘砚亭等演出《长坂坡》、《汉津口》、《连环套》、《金钱豹》、《四郎探母》、《打棍出箱》、《二进宫》等拿手好戏, 盛况空前, 场场满座。后来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孟小冬、小翠花、高庆奎、言菊朋等, 也都轮流在这里演出过。但是这个舞台开张不到半年, 就在铁栅栏外面发生避雨触电事件, 电死了一个青年。为了这件事, 舞台停演了十来天。因此, 一些迷信的人说这个舞台是盖在火神庙旧址上, 对舞台不利。后来, 这个舞台继续演出不到两年, 又因为前台电线走火, 把前台大部烧毁。这样一来, 更有人说它是得罪了火神爷。事后, 孙学士又出资重建, 请来一位风水先生看风水,据说必须在舞台后面加筑一座小楼, 设置火神神位, 按时烧香祭祀, 并把三个大门关闭正中间的一个, 只留两边大门出入,才能解除灾难。舞台财东一一照办, 才又开始营业。这样一来, 北京各名角、班社到那里去演戏都有了戒心; 又兼舞台的第三层楼太高, 视线不好, 观众都不买三楼票, 影响了舞台收入, 好角、好戏也不易卖满座, 因此好角就不愿到那里演唱。有迷信思想的人更怕发生火灾。这个舞台只好每年约请外埠来北京的戏班, 来这里演唱个半月、二十天的, 还能上座。除了这个办法以外, 就是用它每年唱几场大义务戏、赈灾戏和为穷苦同行辞行救济款的"搭桌戏"。另外是每年旧历腊月底,为孤寡无依的梨园同行人和家属过年演义务戏, 又称为"窝头会", 把所得的戏票收入完全交给梨园公益会分发给那些孤寡无依的同行人和家属。外埠来北京在这里演唱过的名角, 有盖叫天、周信芳、林颦卿、刘汉臣等, 都卖过多次满堂。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冬, 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在第一舞台演出独创新戏《九曲黄河阵》, 哄动一时。尚为了能卖满堂座, 把三层楼散座一律售价一角, 因此场场满堂。唱到第五天, 正是旧历十月十五日夜戏散场后, 看管人员在后台小楼上烧香祭祀火神爷, 没等大股"白素锭"香烧尽, 就关门去睡觉了。不料大股高香落到地板上, 把地板和供桌等物烧着。次日开门, 火势更猛, 延及全楼, 尚小云重庆社全部戏箱都被烧毁。这天正刮西北风, 舞台全部烧毁。从此再没重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