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讀遍紅樓 》
“寶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鬍文彬 Hu Wenbin
“寶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周瑞傢的“賣弄”之態
周瑞傢的是《紅樓夢》中榮國府管傢周瑞的老婆,所以被稱“傢的”。不知是因為她是王夫人的陪房夫以妻貴出任管傢,還是因其夫是管傢妻以夫貴她當上了“太太”的陪房,總
之她是個有點“背景”的人物。儘管如此,他還是一個地道的奴才!
小說中寫周瑞傢的出場是在第6回“劉姥姥一進榮國府”。這位來自鄉下的積古婆頗諳“走後門”的門道,於是轉彎抹角地先找到了“陪房”周瑞傢的以便順利進入榮府面見當傢人王夫人。這一招果然奏效,在周瑞傢的指點下不但見到了少管傢奶奶王熙風,而且不費吹灰之力見到了榮府的正主王夫人。
這功勞有劉姥姥的一半,也有周瑞傢的一半!
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劉姥姥與周瑞傢的對話,特別是周瑞傢的催促劉姥姥趕緊去見鳳姐一段話饒有趣味。請看正文:
若遲一步,回事的人多了,難說話。冉歇了中覺,越發沒了時候了。
細細回味一下周瑞傢的話,雖有“賣弄”之態,但其言並非完全虛話。觀其要點:一是告訴劉姥姥“阿鳳勤勞冗雜”,傢有萬事主事一人,所以“若遲一步,回事的人多了,難說話。”二是阿鳳“嬌矜珍貴”,要“歇中覺”,晚上又不是接待外人的時間。如此說來,一是事實,是知理;二是說明這位“陪房”知情。知理容易知情難。特別是在這樣的大傢族內,知道主子內情的人當是屈指可數了。但對脂評研究者來說,重要的是在這段話之側蒙府本批語和這條批語的出處。先看批語文字:
有曰:“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今日周瑞傢的得劉姥姥,實可謂“如衣錦夜行”者。
批語中的“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句,最早見於《史記·項籍傳》,作“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漢書·項籍傳》作“富貴不還裏,如衣錦夜行。”宋代周羽中撰《三楚新錄》捲二所用句則作“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原文是:
時軍吏多武陵人,成有戀土之心。或行逢曰:“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公起於徒步,自署為列侯,可謂富貴矣。然而無西還意……
批語當引自《三楚新錄》為確。其意謂:人一旦富貴不回故鄉炫耀一番,就如同穿着一身華麗衣服在夜間行走,無法讓人見其光彩一樣,失去了“衣錦”的價值。
很明顯,批者用這一句成語來諷刺周瑞傢的在劉姥姥面前賣弄一自己在賈府內或鳳姐面前的身份。周瑞傢的原不過是王傢的一個奴才而已,而今隨着王夫人來到了賈府,
奴隨主榮,覺得自己身份“貴”了,特別的賣弄一下,即所謂“衣錦不夜行”之意。
周瑞傢的“衣錦不夜行”,正是世人的一種心態,古人的例子舉不勝數,今人所見者亦多多。諸如見之報端的某些“秘書”之類人物也坐上首長的小車回鄉兜兜風,就屬於周瑞傢的一類人。
衣錦還鄉,是中國人常常夢想和追求,倘能做到“衣錦不還鄉”或“還鄉”不“衣錦”還真不容易。不過,富貴還鄉其實也有更傷情的時候。因為你自己雖然富貴了,可故鄉還處在窮睏之中,養育你的故鄉正等着你扶貧呢!
附記:2000年5月18日,我曾寫過一篇短文,題曰:《富貴還鄉更傷情一脂批引句》,後來收入了由中國書店2001年7月出版的《冷眼看紅樓》(見第146——147頁)。由於行文時未加仔細體會文意,將脂批所引“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一句解釋錯了。《冷眼看紅樓》出版後,遼寧大連張興德先生來信指出錯誤後,我即修改了147頁原文,交中國書店出版社,請求重印或再改版時能夠重排原文,以糾正錯誤。為此我還寫了“三記”一一並交出版社附於書“後記”’之末。文雲:
日前馬建農總編輯面告:《冷眼看紅樓》一書應讀者的要求决定重印一版。這消息令我感到意外而又有幾分喜悅。意外者,是自己沒有想到這麽短時間內就要再版;喜悅者,則是初版時尚有校對疏忽之處,可以彌補。尤其是捲三“脂批典釋”中所收的第25篇《脂批引句》文意錯亂,蒙讀者張興德先生指出,藉此再版之機會加以修正。謹在此嚮張興德先生深表謝意。
今日再度握管為文,深為慚隗惶恐。張興德先生仁宅寬厚,高情雅誼敬佩不已,再次嚮張先生致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捲首絮語 | 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 | 此書係自愧而成 | 通靈寶玉:一塊被幻化的頑石 | 賈寶玉:前身是一塊“美石” | 智而通則悟 | 難得糊塗 | 寧榮二公的囑托與寧國府的祭宗祠 | 實非別書之可比 | 《紅樓夢》中的一樁難解之謎 | 尤氏心內有什麽“病”? | 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 |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 | 一日倘或樂極生悲 | 裙釵一二可齊傢 | 萬不可奢華過費 | 敏探春“興利除弊” | 三人成衆,衆志成城(1) | 三人成衆,衆志成城(2) | 不過實錄其事 | 我心裏進不去,也白過了一世 | 娶妻當如薛寶釵 | 嬌養太過,競釀成個盜蹠習性(1) | 嬌養太過,競釀成個盜蹠習性(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