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用心去游   》 第34节:法国(18)      刘心武 Liu Xinwu

  那天我是乘地铁去的。从地铁出口一登至地面,便已置身在巴黎圣母院正面的广场上。啊,那天呈现在我眼中的景象,和前面所说的那晚竟全然不同。
  明亮的天光,把巴黎圣母院映照得巍峨壮丽;广场上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国来的游客——手里捏着巴黎游览指南,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其中似乎又以日本人居多;鸽群在灰蓝的晴空中飞翔,卖鲜花的老妇人推着花车在兜揽生意……
  我站在巴黎圣母院正面,不由得倒退几步、再倒退几步,最后,我眼中所见的景象,便与我从雨果《巴黎圣母院》一书插图中所获得的印象,取得了完全一致。
  198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制的陈敬容所译的《巴黎圣母院》,不仅译笔传神,所附法国铜版画插图也很精美。雨果在该书中特辟了第三卷,专门描述了圣母院和巴黎风光。在该卷之首,便有一幅“1842年的巴黎圣母院”的铜版画,我可以向尚未去过巴黎的同胞们保证:今日的巴黎圣母院正面景观,与该图所示几无差别,你仔细观赏这幅插图,便等于置身于今日巴黎圣母院面前了。由此可见,一百多年来,法国人民对自己民族的古迹保护得很好,不但巴黎圣母院本身无甚毁损,就是周围的环境,也未加以改观——附带说一句,巴黎市政府为保持巴黎从路易十五以来所形成的城市面貌,严格控制市内的房屋拆建,不许随意拆改那以后的房屋,亦不许在市内随意建造所谓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试想,倘若我们站在巴黎圣母院面前,突然发现它的侧面高耸着镜面镶嵌式的火柴盒形“摩天楼”,或从它的背后,显现出圆柱体的现代派豪华旅馆轮廓,那该有多么扫兴!
  一般的西洋建筑史,都把巴黎圣母院当做“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尽管雨果对此还有异议。在封建社会里,宗教建筑自然最能体现出一个又一个时期文化的特征。在9 世纪到12 世纪,西欧的宗教建筑以所谓“罗马风格建筑”为主,特点是厚实的砖墙、半圆形的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代表性建筑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法国普瓦蒂埃圣母
  教堂;到了12 世纪以后,则“哥特式建筑”大盛,直到15 世纪以后,才又被“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等新的建筑风格所代替。“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以墩柱、薄围护墙、尖形肋骨交叉拱顶、飞扶壁、花窗棂、彩色镶嵌玻璃、高耸的尖塔取胜,简言之,就是以挺拔高耸显示上帝和皇权的威严,以震慑信徒和“子民”。这种建筑风格,自然是与封建社会烂熟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所以也有人把这种建筑风格译为“高直建筑”。除巴黎圣母院外,西德科隆大教堂也是这类建筑的典范。
  从正面望去,巴黎圣母院威严雄伟。整个建筑可分五个层次。据雨果说,巴黎圣母院原有将它从地基升高的十一级阶梯,但到他写《巴黎圣母院》一书时已不复存在,原因自然是巴黎街面的不断升高。现在望去,最下面一层由四个结实的墩柱切割成三个部分,每部分中都是一个圆尖拱型的门洞,门洞由一层层往里面退缩的复杂浮雕构成,门洞中装嵌着对开的木门,门缝处另有雕像遮掩,因雕像之不同,三门各有称呼,左边叫圣母门,右边叫圣安娜门( 圣安娜是圣母的母亲),中间叫最后审判门,中柱上雕着《旧约》中所述的天主于“世界末日”审判世人的景象:一边是得到超度的灵魂升入天堂,一边是被判有罪的罪人被推入地狱。在这第一层之上,是一排雕有二十八位穿着绣花长袍的君王像的神龛。再往上,则亦由四个墩柱分割成三部分,左右都雕有对称的圆尖拱型图案,圆尖拱下再各包含着一对圆尖拱窗和一个圆形小玫瑰窗,而正当中,则是一个巨大的玫瑰形圆窗,窗前有三个长着肉翅的天使塑像。第四层,突然一变下层的饱满坚牢感,而呈镂空栅栏状,特别是中间凹下去的那部分,使你从相对来说相当纤细秀美的三叶形支柱中,可以望见圣母院后部高耸人云的尖塔,顿生一种缥缈、神秘之感。第五层,则是左右对峙的大钟楼,距地面已有六十九米,南钟楼的巨钟重达十三吨,北钟楼设有一个由三百八十七级台阶的旋转楼梯,可供游客登临,以鸟瞰巴黎市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澳大利亚(1)第2节:澳大利亚(2)第3节:澳大利亚(3)第4节:澳大利亚(4)
第5节:澳大利亚(5)第6节:澳大利亚(6)第7节:澳大利亚(7)第8节:奥地利(1)
第9节:奥地利(2)第10节:德国(1)第11节:德国(2)第12节:德国(3)
第13节:德国(4)第14节:丹麦(1)第15节:丹麦(2)第16节:丹麦(3)
第17节:法国(1)第18节:法国(2)第19节:法国(3)第20节:法国(4)
第21节:法国(5)第22节:法国(6)第23节:法国(7)第24节:法国(8)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