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千古中醫故事   》 天人相應(5)      孫立群 Sun Liqun    王立群 Wang Liqun

  還有個例子。黑竜江省有一個地方叫剋山縣,那個地方過去有一種特殊的心肌病,年輕的女孩多發,而且病情惡發迅速,常常導致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率很高。那個時候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後來發現是這個地方水土中缺少微量元素硒。知道這個情況以後,相關部門就在這個地區銷售的????中加微量元素硒,從此以後,這個病發病率明顯降低,即使發病,病情也比較輕。人從元素構成,從物質構成的角度說,和我們的生態環境是密切相關的。有的地方高發一種甲狀腺腫大的病,最後檢查是怎麽回事呢?那個地方的水中缺少碘,所以在這個地區銷售的????中加碘以後,甲狀腺腫大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人是地球上的各種物質所化生的,從物質構成的角度來說,我們和地球,和我們的生態環境的物質構成密切相關。
  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來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呼吸,我們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就是在和大自然交換能量。我們吃食物和我們排泄穢物,也是在和大自然交換能量。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離開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生態環境。有人說了,那怎麽還可以上月球啊,月球和我們的這個生態環境不一樣啊。大傢知道,我們的宇宙飛船,它的艙裏要模擬地球的狀況。即使到了月球,人要穿宇航服,宇航服的內部也是模擬地球的狀況設計製造的。
  這樣的話,我們從信息活動節律來看,從物質構成角度來看,從能量代謝角度來看,我們就是地球人,就是地球上的各種物質所化生的。這個話還真不是我說的,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黃帝內經》怎麽說的呢?“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人是地球物質所化生的;“懸命於天”,但是人生命的構成,和整個宇宙,和整個大自然密切相關。“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氣和地氣結合起來,這就是人,人是天氣和地氣相結合的結果。
  生命來源於大自然,所以生命的狀態和大自然密切相關。愛護大自然,其實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生命。《黃帝內經》認為,人是天氣和地氣相結合的結果,這個氣指的是什麽呢?
  我剛纔從物質構成的角度,從能量代謝的角度,從生理活動和病理活動的時間節律的角度,談了人和自然密切相關。在中醫學裏,沒有物質、能量和信息活動周期這樣的術語,衹用了一個字——氣。這個氣是什麽意思?氣是物質的。
  《黃帝內經》認為,構成宇宙的是氣,構成人體的是氣,構成萬事萬物的還是氣,這不就是說氣是物質的嗎?氣是攜帶能量的。我們平常說這個人很有力氣,那他攜帶的能量多,做的功多,他幹活就利索。氣又是信息的載體。中醫大夫說,你這病氣很盛,病氣是攜帶病理信息的。藥氣,用藥敷在某個穴位上,比如用當歸,0.5剋當歸粉,或者丹參的藥粉,放在膠布上,敷在內關穴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狀動脈的供血,緩解輕度的心絞痛。你說這兒敷一點藥粉,怎麽能治療心髒的問題呢?這就是藥氣沿着經脈影響到了心髒的血液循環,這叫藥氣。你說它難道不是攜帶信息的嗎?所以,中醫所說的氣,是物質的,是攜帶能量的,又是信息的載體。
  正因為中醫學把人類看成是大自然的子女,所以在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的時候,所采取的方法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為什麽要采取這種方法呢?剛纔我說了,“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人之所以可以適應和順應自然界寒來暑往四季的變化,因為天和地就是人類的父母啊。《黃帝內經》裏多次提到,作為一個中醫,應當知道他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你不瞭解環境,你不瞭解化育人的這個環境,你就很難知道人的生理、病理,所以這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屬於整體研究的思路。整體研究的方法,把人放到整個生態環境中去研究,這就是我今天講的天人相應。
  中醫學裏用氣溝通人和自然的聯繫。陰陽學說是講氣的性質的,是陰氣還是陽氣。而五行學說呢,是講氣的運動方式的。所以,中醫學不能沒有陰陽學說,也不能沒有五行學說。而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裏直接就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
  人為什麽有五髒係統?自然界萬事萬物為什麽有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律,為什麽有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這是大自然五行給打上的烙印。所以,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是識天、識地,是認識天,認識地,認識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的重要學說。
  那陰陽學說到底是怎麽回事呢?請看下一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診病聖手(1)診病聖手(2)診病聖手(3)診病聖手(4)診病聖手(5)扁鵲之謎(1)
扁鵲之謎(2)扁鵲之謎(3)扁鵲之謎(4)附錄(1)神醫傳奇(1)神醫傳奇(2)
神醫傳奇(3)神醫傳奇(4)華佗之死(1)華佗之死(2)華佗之死(3)華佗之死(4)
附錄醫聖之路(1)醫聖之路(2)醫聖之路(3)醫聖之路(4)醫聖之路(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