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陈寅恪与傅斯年   》 斯人独憔悴-醉不成欢惨将别(3)      岳南 Yue Na

  1月31日,解放军占领北平城,中共宣布北平和平解放。
    随着淮海、平津战役的终结,国民党政府已到了仓皇辞庙之日,再无心力“抢救”学人,这个“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最终未能像抢运大批的金银国宝一样顺利完成。据后来统计,除胡适、梅贻琦等几十位教授之外,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有60余位留在了大陆,各研究所除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算是较完整迁台,其他的几个如数学所等只有一少部分人员与仪器迁台。而此时被“抢救”出的学人,亦有一部分人最终去了香港和美国而不是台湾。
  继蒋介石暂时隐退之后出任国民政府代总统的李宗仁,马上派代表张治中、邵力子等赴北平与中共进行谈判,展开了旨在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的和平攻势。为加强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谈判砝码,李宗仁专门向已赴台湾的傅斯年发电,希望傅能出来助其一臂之力,尽快达到“和平之目的”。但此时的傅斯年对国共和谈已不抱任何希望,当场给予谢绝。在致李宗仁的信中,傅以一贯的处事作风和政治立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时局的看法。文曰:
  
  德邻先生赐鉴:
    前奉复电感佩之至,我公以民生为念,倡导和平,凡在国人,同深感荷,然共产党之行为,实不足以理喻。共产党本为战争党,以往尚如彼好战,今日走上风,实无法与之获得和平,今看共产党态度,下列数事至为明显:
    1.分化敌人,彻底消灭中央政权,只与地方谈和,以实行其宰割之策,绝不以人民为念。
    2.绝对走苏俄路线,受苏俄指挥,而以中国为美苏斗争中之先锋队。
    3.对多年掌兵符者,必尽量摧毁,介公固彼所不容,而我公及健生、宜生诸先生,彼亦一例看待,即我们读书人,不受共产党指挥者,彼亦一样看待也。
    在此情形之下,中央倡导和平,忍辱负重,至矣尽矣,受其侮辱亦无以复加矣,凡此情形可以见谅于国人矣。乃共产党既如此,则和平运动恐须适可而止矣。盖如文伯、力子、介侯诸先生之办法,和平既不可得,所得乃下列之结果:
    1.江南各省分崩离析,给共产党以扩张势力以方便,而人民亦不能减少痛苦。
    2.合法政权既已大明,则权衡轻重,恐须即为下一步之准备,力子、文伯之谈和平,毫无办法,只是投降而已;偏偏共产党只受零星之降,不受具体之降,不知张、邵、甘诸公作何解也?
    3.大江以南之局势,如不投降,尚有团结之望(至少不是公开之纷争),如走张邵路线,只有全部解体而已。只要合法之政权不断气,无论天涯海角,支持到一年以上,将来未必绝无希望也。司徒大使实一糊涂人,傅泾波尤不可靠,彼等皆不足代表美国,今日希望以美国之助,与共产党取和乃绝不可能之事也。【9】
  
    傅斯年这一与中共决绝的强硬态度,并不是一时性起的妄言,实与他一贯的政治主张相吻合。他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半壁万里,举棋中儿戏失之”,则是因为“不能言和而妄言和,不曾备战而云备战”,直至导致了不可收拾之残局。他在为国民党的败局潸然泪下与“不堪回首”之后,于痛定思痛中决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台湾大学的建设上,借以在精神上得到一点寄托和安慰。
    4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总长达千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蒋介石苦心经营达三个半月,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轰然崩溃。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首都”失守,国民政府南迁广州。
    8月14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对胡适、傅斯年、钱穆三人进行了点名抨击:“为了侵略的必要,帝国主义给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区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识分子。对于这些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的反动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后来,只能控制其中的极少数人,例如胡适、傅斯年、钱穆之类,其他都不能控制了,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10】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月14日,广州失守,“国民政府”再迁四川,蒋介石随之出山,匆忙赶到重庆指挥战事,并在此度过了在大陆的最后一个生日――63岁诞辰。
    11月30日,重庆陷落,蒋介石逃往成都。12月7日,“行政院长”阎锡山率包括中央研究院在内的“国民政府”各机关从成都逃往台湾。12月10日下午2时,一代枭雄蒋介石带着儿子蒋经国,在瑟瑟寒风中,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逃往台湾。此时解放军攻城的炮声正紧,为?逃命,蒋介石都来不及细看一眼大陆河山。此时的蒋公没有想到,此一去,再也不能回到他眷恋不舍的神州大地。正是:
    人生长恨水长东。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简介及书评-内容提要简介及书评-专家评语简介及书评-独为神州惜大儒(1)
简介及书评-独为神州惜大儒(2)简介及书评-独为神州惜大儒(3)简介及书评-走进民国大家的一部经典(1)
简介及书评-走进民国大家的一部经典(2)简介及书评-走进民国大家的一部经典(3)简介及书评-高山仰止双昆仑(1)
简介及书评-高山仰止双昆仑(2)生别常恻恻-日暮苍山远(1)生别常恻恻-日暮苍山远(2)
生别常恻恻-日暮苍山远(3)生别常恻恻-日暮苍山远(4)生别常恻恻-日暮苍山远(5)
生别常恻恻-还都南京(1)生别常恻恻-还都南京(2)生别常恻恻-还都南京(3)
生别常恻恻-还都南京(4)生别常恻恻-还都南京(5)生别常恻恻-最后的晚餐(1)
生别常恻恻-最后的晚餐(2)生别常恻恻-最后的晚餐(3)生别常恻恻-北归一梦原知短(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