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最貧窮國傢衰敗之謎:最底層的10億人   》 第34節:法律與章程(4)      保羅·科利爾 Paul Collier

  戴比爾斯公司證明了大公司能成為解决問題的關鍵,而不是成為問題的製造者。但是這些在鑽石行業適用的規則,在石油行業中卻並不一定同樣適用,但是,有一點可以說明的是,公開透明制度一點都不難辦到:走私石油比走私鑽石難多了。這裏也有一些"衝突石油":在一段時期內尼日利亞三角洲地區有價值10億美元的石油被"儲藏"起來--其實是被偷運了。實際上,如果尼日利亞政府能夠設法追查到這些石油都是在那裏被銷售的,它就能大大減少這類問題。
  另一方面,儘管(在産業的構成上)石油比鑽石要復雜得多。戴比爾斯公司的作用卻遠遠大於單個石油公司對石油市場的作用。當英國石油公司(BP)試圖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在安哥拉展開工作的時候,安哥拉政府便威脅其他的33傢石油公司如果誰膽敢效仿英國石油公司,就立刻讓誰出局。這樣一來,自然沒有誰敢繼續跟進。行業的競爭性太過激烈,使石油公司無法根據自己的步調來行事,而這就是西方的市民社會展現其作用的地方。布蘭特史帕爾是北海的一口油井,已經接近了産油殆盡的限度。布蘭特史帕爾的所有者,殼牌石油公司,提出要用一種可能會破壞自然環境的方式銷毀油井。結果歐洲的環境保護主義者們群情激奮,他們的大規模抵製活動使殼牌的形象和銷售都遭受了重創,最後殼牌不得不放棄最初的銷毀計劃。起初,殼牌的管理層還試圖表現出一種強硬的立場,但是隨着他們在德國地區的産品銷售大跌30%,迫使殼牌德國地區的經理不得不打開這個僵局。産生這一效應的力量源泉在哪裏呢?德國的青少年很可能從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可能會坐在家庭汽車的後座,嚷着:"不,爸爸媽媽,別在這個加油站加油--你們沒有聽說過殼牌公司想做什麽嗎?"可能這些傢長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便順從了他們。布蘭特史帕爾油井的事件證明了,在西方國傢,一般民衆如何看待石油公司纔是至關重要的。那些享有盛譽的公司花費了高昂纔建立起自己的聲望,它們肯定也不希望將其毀於一旦。而如今的問題是,這個案例當中派上大用場的市民社會所施加的壓力,在最底層10億人當中便無用武之地了。公司會感受到來自於其所處的政治環境帶來的壓力,會感受到來自於雇傭政策的壓力,而當它們不得不調整自身的政策以適應當地政府的治理時,這些壓力就更加切實了。如果有一部能對上述5點進行規範化的章程,非政府組織就能夠要求這些公司去遵循。例如,如果一傢並沒有相應競爭力的公司獲得開採權的話,一定會受到非難。非政府組織還有可能要求石油公司在它們的加油站上標出所使用的石油産自何地。顯然,産自不同地方的石油總是混合在一起的,但是消費者對原油産地進行瞭解的目的實際上是一種經濟概念,而不是一個物理問題。如果從安哥拉有一千桶的原油進入儲存箱裏,那麽就有一千桶的石油生産出來後被標明是源於安哥拉的。如有消費者拒絶購買"産自"安哥拉的汽油,那麽這些公司從一開始可能就會不願意在將安哥拉的原油放入儲存箱內。安哥拉地區的石油銷售將會變得十分睏難,除非有什麽折扣。這樣的話就製造了一種財政刺激,促使安哥拉政府公開透明化。同樣的程序也有效地迫使殼牌公司不得不采取正確的方式處理布蘭特史帕爾的油井,將其引入到更具價值的工作當中,使石油收入更有效地用於發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
第3節:序(3)第4節:序(4)
第5節:戰亂陷阱(1)第6節:戰亂陷阱(2)
第7節:戰亂陷阱(3)第8節:戰亂陷阱(4)
第9節:戰亂陷阱(5)第10節:戰亂陷阱(6)
第11節:戰亂陷阱(7)第12節:自然資源陷阱(1)
第13節:自然資源陷阱(2)第14節:自然資源陷阱(3)
第15節:自然資源陷阱(4)第16節:自然資源陷阱(5)
第17節:惡鄰環繞的內陸陷阱(1)第18節:惡鄰環繞的內陸陷阱(2)
第19節:惡鄰環繞的內陸陷阱(3)第20節:錯過的順風船:被世界經濟邊緣化的最底層10億人(1)
第21節:錯過的順風船:被世界經濟邊緣化的最底層10億人(2)第22節:錯過的順風船:被世界經濟邊緣化的最底層10億人(3)
第23節:錯過的順風船:被世界經濟邊緣化的最底層10億人(4)第24節:錯過的順風船:被世界經濟邊緣化的最底層10億人(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