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事演绎 》 話說唐僧 》
來到佛國(2)
馮寶善 Feng Baoshan
從竜窟返回,玄奘再與伴從匯合,嚮東南行,走了五百裏山路,來到健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該國東臨印度河,都城號布路沙布羅,是一個誕生聖人的地方。佛教史上許多鼎鼎大名的人物,如那羅延天、無著、世親、世友、法救、如意、協尊者等人,都出生在這兒。印度佛教大乘有宗的創始者便是無著、世親兄弟。玄奘西行求法,主要的也是要求取此大乘有宗經論。然而,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玄奘卻好像失去了剛進入佛國時的那股興奮。《大唐西域記》中對健陀羅國的描述頗顯平淡,評價也似乎不高:
邑裏空荒,居人稀少,宮城一隅有千餘戶。𠔌稼殷盛,花果繁茂,多甘蔗,出石蜜。氣序溫暑,略無霜雪。人性恇怯,好習典藝,多敬異道,少信正法。自古以來,印度之境……僧伽藍十餘所,摧殘荒廢,蕪漫蕭條。諸窣堵波頗多頽圮。天祠百數,異道雜居。
東北行百餘裏,渡過喀布爾河,玄奘等來到達布色羯邏伐底城(今喀布爾河北岸哈什塔那加羅)。城東有一座佛塔,為“過去四佛說法”的場所;城北寺院內,有高二百餘尺的佛塔,乃佛本生故事中的千生捨眼處。遍布的佛教勝跡,令玄奘大飽眼福。從高昌國帶來的金、銀、綾、絹、衣服等等,在所到的大寺院、大佛塔處,玄奘都要分留一些,以申達自己的虔誠。
接着東南行二百多裏,到跋虜沙城(在布色羯邏伐底城西四十裏處)。又東南行,來到烏鐸迦漢荼城(今巴基斯坦阿托剋北邊)。嚮北行六百餘裏,來到烏仗那國(今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裏山西北)都城瞢揭釐城(今杜西裏山西支脈上,斯瓦特河左岸)。由城東行二百五十裏入大山,這兒是蘇婆伐窣堵河上源阿波邏羅竜泉。竜泉西南三十裏,傳說是佛陀降伏阿波邏羅竜的地方;順流而下三十多裏,有如來佛濯衣石,石上有袈裟條葉紋樣。城南四百餘裏到醯羅城,是如來聞半偈、報藥叉之恩捨身下處。瞢揭釐城西行五十裏渡過大河,到盧醯呾迦佛塔,塔高十餘丈,是如來作慈力王時,以刀刺身飼五藥叉的地方。城東北三十餘裏,到遏部多石佛塔,這裏是佛陀為人、天說法處。
周邊巡禮已畢,玄奘回到烏鐸迦漢荼城,南渡印度河,到呾叉始羅國(今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州近處)。城北十二三裏處有佛塔,是阿育王建造的釋迦牟尼捨頭紀念塔;塔側有寺院,是經部論師拘摩邏多寫經論的地方。從呾叉始羅國北界渡印度河,東南行二百多裏,過大石門,觀禮摩訶薩埵王子捨身飼餓虎遺跡。從此往東南,山行五百餘裏,到烏剌屍國(今巴基斯坦東北境)。又東南行,登危險,過鐵橋,走了千餘裏,到迦濕彌羅國,此時已近殘歲年關。
迦濕彌羅國位於今剋什米爾印度控製區的斯利那加,周長七千餘裏,群山環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所以自古從未曾被鄰敵攻下。國都南北十二三裏長,東西四五裏寬,西鄰喀布爾河。當地氣候寒冷,多雪少風,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花果,出竜種馬、鬱金香、火珠、藥草。這裏土俗輕僄,人多懦弱,容貌妍美,性情詭詐,好學多聞,兼信邪正。
傳說中,迦濕彌羅國原本是一片汪洋,在佛陀涅槃後的第五十年,阿難的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教化了竜王,使它施捨出這塊地方,修造五百所寺院,召集衆位佛界聖賢來此。
還有一種說法:無憂王起初深信三寶,愛育生靈,國中有五百羅漢僧,五百凡夫僧,都得到他的敬仰,供養也很周到。當時有位凡夫僧,富有思想和智慧,悉心鑽研,深思立論,其見解有違當時主流的佛教理論,但追隨他的僧徒卻很多。這下子惹惱了無憂王。他便下令,聚集衆僧,將他們帶到殑伽河,要對他們集體屠戮。衆羅漢性命攸關,協力運其神通,凌空翺翔,來到了這裏,在山𠔌之中隱遁。無憂王為眼前的一幕震驚,深感有眼不識泰山,唐突聖賢,遂親身前來謝罪,請他們回到本國。衆羅漢堅决不從,無憂王不敢勉強,便在這裏修造了五百座寺院,異地供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 王立群作序(1) | 王立群作序(2) | 楔子(1) | 楔子(2) | | 楔子(3) | 楔子(4) | 華閥裔孫(1) | 華閥裔孫(2) | | 華閥裔孫(3) | 淨土寺出傢(1) | 淨土寺出傢(2) | 遊學大江南北(1) | | 遊學大江南北(2) | 求法緣起(1) | 求法緣起(2) | 求法緣起(3) | | 求法緣起(4) | 杖策孤徵(1) | 杖策孤徵(2) | 杖策孤徵(3) | | 杖策孤徵(4) | 杖策孤徵(5) | 杖策孤徵(6) | 穿越西域各國(1)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