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 9反攻海城      郑彭年 Zheng Pengnian

  由于清军屡战屡败,声名狼藉,加之群臣纷纷弹劾,清廷决定起用湘中故将,以湘军代替淮军。湖南巡抚吴大自告奋勇率湘军北上;左宗棠旧部藩司魏光焘,曾国荃旧部臬司陈是、湘军猛将李续宾之子李光久等皆募兵北上开赴前线。1894年12月28日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但刘坤一迟迟没有离京,及至1895年1月16日光绪帝闻盖平失守,急忙下旨,令吴大等即时拔队出关,刘坤一才赴山海关筹划军务。光绪帝上谕如下:“朕奉皇太后懿旨:‘倭寇既踞海城,又陷盖平,军情
  日紧。现值海口封冻,正宜先其所急,移关内之军。迅赴前敌迎剿,以遏寇氛。本日电谕吴大徵统带所部及魏光焘、吴元恺各军即日拔队出关。刘坤一身为统帅,一切调度机宜责无旁贷,著即赴山海关,扼要驻扎,与关内外各军联络声势,妥筹进止。能于海口未开冻之前得有大捷,军事庶有起色。’钦此。”
  光绪帝催促湘军出关,是想配合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和吉林将军长顺反攻海城。原来,1月9日光绪帝接到依克唐阿、长顺两将军来电,说已经制定了左右两路反攻海城的计划:“倭寇占据海城,调集股匪,思图北窜,前会驰赴辽城西南,踏勘地势。查离辽、海各六十里之鞍山站最为要冲,已各派队接连扼扎。昨复同往鞍山站迤南,审度形势,商即移驻该处。依克唐阿、长顺商定,分左右两路步步前往,相机规海,兼可顾辽。一面咨会宋庆,率队夹攻,并催陈是一军,由西北速来防剿。”“海城者,辽沈之门户,海疆之咽喉,此城不复,军事难期得手。”依克唐阿、长顺两将军看到了海城地理上的重要性,所以才制定反攻海城的计划。当初只有依、长两军参加,盖平失陷后,盖平守将章高元、徐邦道、张光前等也加入反攻行列,规模扩大,不过主要还是依、长两军,兵力共六十三营约2万多人。
  1月11日,依、长两军分两路按计划南下。但清军的南下早被日军侦知,第三师团长桂太郎鉴于清军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制定了“诱敌人瓮”的作战方针,禁止部队出击。16日下午5时30分,第一军司令野津道贯率领参谋长小川又次少将、炮兵部长黑田久孝少将、参谋福岛安正中佐等,从岫岩到海城观察。野津道贯向桂太郎问道:“敌军现已兵临城下,阁下将如何御敌?”桂太郎胸有成竹地答道:“敌军众多,不宜出击。我已制定了把敌军引到我军防御工事近旁,然后加以反击的作战方案。”野津中将点头说:“这个方案可以实施。”接着又说:“不过阁下要注意,由于敌军数量上占优势,千万不可轻敌,一定要固守海城。海城若失,我军北进困难。不惜一切牺牲,务必坚守到底。”桂太郎立正敬礼道:“是,一定坚持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1月16日,清军分东西两路反攻海城。东路长顺军进至双龙山东北的二台子,西路依克唐阿军进抵欢喜山西侧的波罗堡子,对海城形成弧形包围线。但是日军已作好充分准备:三好成行大佐指挥步兵第七联队守双龙山,粟饭原常世大佐指挥第十九联队守欢喜山。
  17日早晨,长顺率领丰升阿等营直抵双龙山。此山距海城五里,为城北门户。日军在山顶施放炸炮,弹落在长顺马前后三次,幸而均未炸开。不少清兵被炮炸伤,但仍坚持作战。丁春喜等与镇东营自早到晚轮番仰攻,扑至山腰,奈何雪深崖高,枪炮如雨,未能登顶。时天色已昏黑,长顺恐有疏失,便下令撤队,计阵亡兵勇20余名,受伤40余名。
  东路长顺军后撤时,西路依克唐阿军尚在与日军对峙。依军在波罗堡子以南距欢喜山约2000米处设置四门快炮,镇边军统领荣和亲督炮队在西猛攻。在炮火掩护下依军向欢喜山进逼,枪炮弹丸如雨,落在日军阵上。野津道贯和桂太郎正在欢喜山上观战,突然一颗炮弹从山顶飞来,从他们中间穿过,两人大吃一惊,异口同声地说:“好险啊!”桂太郎下令加强炮击。清军也不示弱,拼命还击。至下午4时10分,依军伤亡近100人,只能且战且退。下午5时左右,日军开始进入波罗堡子。依军退回耿庄子,长军退向柳河子。这是清军第一次反攻海城。
  耿庄子、柳河子离海城不远,清军有可能在数天内再进行反攻。1月22日上午8时,清军仍分东西两路进逼海城。为分散敌人兵力,长、依两军各分两路进攻。长顺命明顺带领一路由正北从双龙山、欢喜山之间进攻,在三里桥以北高地布置炮兵阵地以为掩护;命丰升阿、蒋尚钧、丁春喜等带领一路,经头河堡、二台子,绕过双龙山,以攻海城东北的双山子。依阿克唐命庆德、韩登举等带领一路,由波罗堡子进攻徐家园子,在沙河沿布置炮兵阵地以为掩护;命德兴阿、乌勒兴额等为后继,札克丹布等绕到苏家堡子,从西进攻。
  上午10时15分,依军从大富屯、小富屯以南,经过波罗堡子附近,向徐家园子进逼。日军从望远镜中观察到,便在徐家园子设下埋伏。下午1时15分,依军以破竹之势前进,至距徐家园子200米时,日军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三大队牛岛本蕃少佐率队从工事两端冲出,将依军分为两部。接着全部伏兵从工事里跳出来,将依军队伍冲散;日军城上城下大炮齐发,清兵纷纷倒地,依克唐阿只得且战且退。长顺军闻得依军中了埋伏,立即拔队经沙河沿绕至城西,急攻晾甲山,对它三面围攻。但日军炮火太猛,长顺见久攻不下,兵勇死伤不少,只得暂停进攻。后来两路依军退去,长顺也下令北撤。此次战斗,清军损失比前次更大,依军伤亡500多名,长军伤亡120多名。这是清军第二次反攻海城。
  清军两次反攻海战不成,仍不灰心,重新集结雄厚兵力,再作第三次反攻。此时日本第二军已从山东荣成登陆,进入威海卫并围困刘公岛。中国方面,清政府决定向日本乞和,并派出张荫桓、邵友濂两人东渡议和。为使日本早日同意谈判,挽救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命运,清廷对此次反攻海城抱着很大希望。2月7日光绪帝下谕旨说:“著长顺、依克唐阿同心协力,严饬诸将奋勇进战,务期一举攻拔,再向南路与宋庆会合,节节扫荡,军事当大有转机。”11日,光绪帝又给宋庆、吴大下谕旨说:“会商进兵之策,速筹攻剿。”
  由于朝廷再三催促,长顺、依克唐阿两将军迅速调齐人马,决定2月16日会同徐邦道、李光久两军合力攻打海城。参加第三次反攻的清军有三支:第一支为左翼军,共三十三营,由长顺指挥;第二支为中路军,共三十八营,由依克唐阿指挥;第三支为右翼军,共十六营,由徐邦道、李光久指挥。三军攻打目标是:左翼军从东北攻打双龙山;中路军从正北佯攻欢喜山;右翼军从四台子东来,合攻唐王山。
  2月16日黎明前,依克唐阿派出探骑到海城城外进行侦察。早晨,清军从辽阳、牛庄、营口三道分路前来。上午9时,依军先在欢喜山以北石头山上建立炮兵阵地,后又在验军堡西头建立炮兵阵地,从这两个阵地炮击欢喜山日军阵地,打响了第三次反攻的信号。但是依军对欢喜山的进攻是虚张声势,主要是攻取日军左翼的唐王山和晾甲山(由第五旅团长大迫尚敏少将守卫)以及日军右翼的双龙山(由三好成行大佐守卫)。上午10时,清军左右两翼同时对日军发动进攻,长顺军(左翼军)分三路合攻双龙山。当长军进至300米时,日军据壕沟开火,火力猛烈,长军死伤甚众,不得不后退。依克唐阿军(中路军)先佯攻欢喜山,后转攻晾甲山,数次进逼均多未得手,只得收队。徐、李的后翼军虽然奋勇前进,轮流攻打唐王山,但始终未能抢占山头,只得于下午3时向西退去。至下午4时,清军全部退走。第三次反攻海城又告失败。此次战斗,日军伤亡14人,清军伤亡200多人。
  2月20日,光绪帝又下谕旨说:“关外诸将亟应联络各营,鼓励士卒,齐心并力,迅图克复海城。”于是长、依两将军便于21日发动第四次反攻。此次反攻除第三次的原有兵力外,又增加九营兵力,但仍归于失败。此次日军伤亡4人,清军伤亡200多人。尽管清军的四次反攻失败,但它却有一定的意义。首先是清军摆脱了中日开战以来一贯的防御战,采用了新的进攻战;其次是许多将士不怕牺牲,敢于藐视武器占优势的敌人,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志甚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1野心初露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4火烧日本公使馆5《济物浦条约》签订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7开化党发动政变8甲申政变失败
9再烧日本使馆与1金玉均之死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3中日出兵朝鲜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7演出“逼宫”丑剧8李鸿章的幻想
1丰岛海战2屈辱与光荣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5平壤大会战6黄海海战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