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3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4)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一位哲學家在海邊目睹一條船遇難,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死了。他痛駡上蒼不公道,衹因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這條船,竟然讓衆多的無辜者受害。
  當哲學家正陷入這種情緒之際,他發覺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圍住,原來他站立的位置距離螞蟻窩不遠。這時,有一隻螞蟻爬到他身上並叮了他一口,他一怒之下用腳踩死所有的螞蟻。
  天神在這個時候現身,並用拐杖敲着哲學家的腦袋,說:“你既然以類似上蒼的方式對待那些可憐的螞蟻,難道你還有資格去批判上蒼的行為嗎?”
  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是現代社會為人處世的正確選擇。但在我們周圍,總會有這樣一些人,評判別人時常常頭頭是道,他應該這樣做或不應該那樣做;可當自己身陷其中,成為當事人,往往就沒了標準,一不小心就犯了相同的錯誤。
  人是感性的,對待事物、處理事情往往以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來判斷,因此對待別人與要求自己就有了雙重的標準:一方面是用放大鏡來觀察他人的行為,說三道四,評頭論足;另一方面卻又放縱自己的行為,毫無標準規範限製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鏡對待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會用放大鏡對待你,由此産生的衝突可想而知。
  英國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穿上他的鞋子走一英裏。”工作中和生活中如果因為某件事情和別人發生了衝突,你應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可以想象,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的要求寬鬆一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氛圍就會輕鬆愉快得許多。相反,我們面臨的衹有無盡的誤會和煩惱 。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有很多,有沒有一個簡潔明了、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
  南先生進一步比較了孔子與子貢有幾分相似的說法。子貢是說,我不想讓別人加給我的那些不合理的東西,我也同樣也不想把這些加到別人身上。這是以我為中心,在自己受到傷害之後纔想到不要同樣地找別人的麻煩。而孔子說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說衹要我自己發現不要的,便不要再施加於別人。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嚴格要求自身的淨化,不要靠比較以後纔想到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所不願承受的事物,不要去強加在別人頭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