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王汝梅解讀《金瓶梅》   》 宋惠蓮形象的悲劇意義(4)      王汝梅 Wang Rumei

  宋惠蓮形象的悲劇意義 宋惠蓮復雜而矛盾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是自殺而死的,但她不是為來旺而死,更不是為西門慶而死,而是為自我而死!雖說她為西門慶的失信而感到失望,為來旺的受害而感到悲哀,而更為重要的卻是宋惠蓮感到了自我生存的一種深深的絶望。她清醒地認識到在“金瓶梅世界”中本來就沒有自我生存的餘地;她感到在這個卑污的世界裏自己了無寄托,從而感到一種對生存的由衷的厭倦;她看清了西門慶、潘金蓮們的嘴臉,感到了孫雪娥、惠祥們的壓力,她最後所考慮的僅是自我解脫。這裏有反抗,這種反抗是不自覺的,或者說是一種消極的反抗,她的自殺就是這種反抗的表現。這裏面也有懺悔,對自我的失誤所做的懺悔。正是這一切,使她的自殺足以震動人心。宋惠蓮形象有特具的悲劇意義。從悲劇生成原因來說,惠蓮的悲劇是一種性格悲劇、社會悲劇。而從惠蓮藝術形象的審美品格及讀者鑒賞意嚮而言,惠蓮的悲劇同時也是一種悲憤悲劇。作品通過對宋惠蓮性格悲劇與社會悲劇的展示,揭露了“金瓶梅世界”之卑污黑暗的一個側面,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在情欲膨脹的境遇中是怎樣導致一個人的毀滅的。正是這種表現與揭示,使《金瓶梅》強化了社會價值與意義。它為我們提供了認識那個時代的黑暗與人性的沉淪的一份形象的材料。社會的黑暗、環境的污濁強化了惠蓮性格中的弱點,使她一步步地走上沉淪,走嚮毀滅。惠蓮悲劇不僅是性格悲劇,同時又是一個社會悲劇。惠蓮在未曾步入社會之前是純潔善良的,必然有對於生活的種種幻夢,有着以美貌自恃的虛榮。但她出生在一個貧窮家庭,也許除了美貌之外再也沒有什麽值得自恃的東西了。生活的遭際更增添了她人生的灰色:被賣、通姦、喪夫、改嫁。她的青春、美貌與充滿心靈的渴望成為她唯一可憑的資本。她還要生存於這個世界以得到一絲享樂、一絲滿足。她的性格已成為復雜的結合體:自卑而又虛榮,仁愛而又放蕩,自私而又嚮善。矛盾着的對立面統一於她一身。也許淳厚而平凡的環境會使她平靜而安適地度過一生。但她所處的世界,卻又是那樣污濁。在那個肉欲、物質欲泛濫的世界,人們皆以自我的滿足作為行為杠桿。惠蓮由於輕狂,處處顯示自己,得罪了上下關鍵人物而成為衆矢之的,這就加深了她生存的艱難。惠蓮帶着自己的悲憤,在無人理解的情況下,走嚮毀滅。她成為那個時代的可悲、可嘆、可憐的祭品。惠蓮的悲劇是一幕悲憤悲劇。惠蓮的意識和行為為卑瑣的欲望所籠罩,遊離於社會的崇高和正義之外。她不代表社會的進步力量。她的個體目的性與社會進步群體目的性缺乏聯繫。但在惠蓮的意識和行為中畢竟存有善的因子,她為自己的情義和良知付出過代價,曾嚮惡勢力的代表提出過抗議。人們在鑒賞惠蓮的悲劇時能夠引起悲憤、憐憫和恐懼的情緒,並會産生一種內省之情。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把惠蓮的悲劇稱為悲憤悲劇。惠蓮性格的輕浮淫蕩、乏智淺薄、行為卑瑣,使她與讀者在心理上拉開了距離,從而衝淡了讀者的憐憫與同情。又因為惠蓮的確在“來旺案件”中表現得有良知、有情義,又敢於直斥西門慶,這樣,惠蓮的慘痛結局又能引起讀者的悲戚。讀者一方面惋惜惠蓮自殺的結局,認為她即使有諸多行為上的過失與性格上的弱點,也不該遭到如此慘痛結局。另一方面,對扼殺惠蓮的潘金蓮、西門慶們産生憤恨之情。這就是我們稱惠蓮悲劇為悲憤悲劇的原因。惠蓮在走嚮毀滅之途時,是“來旺案件”促使她清醒。她感到一種自我生存的屈辱、悲哀與絶望,表現了那個時代下層女性自我生存地位與命運的認知上的覺悟。這是蘭陵笑笑生現實主義創作功力所在,是他的一個偉大的藝術發現,這對於理解那個時代下層女性的生存狀態、精神面貌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與楊春忠合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金瓶梅》讀法新編(1)《金瓶梅》讀法新編(2)
《金瓶梅》讀法新編(3)《金瓶梅》讀法新編(4)
張竹坡《金瓶梅讀法》解析(1)張竹坡《金瓶梅讀法》解析(2)
張竹坡《金瓶梅讀法》解析(3)張竹坡《金瓶梅讀法》解析(4)
第一奇書《金瓶梅》“奇”在何處(1)第一奇書《金瓶梅》“奇”在何處(2)
《金瓶梅》與其他豔情小說的比較(1)《金瓶梅》與其他豔情小說的比較(2)
《金瓶梅》與其他豔情小說的比較(3)《如意君傳》對《金瓶梅》的影響(1)
《如意君傳》對《金瓶梅》的影響(2)《如意君傳》對《金瓶梅》的影響(3)
《金瓶梅》為潘金蓮、李瓶兒等立傳的意義(1)《金瓶梅》為潘金蓮、李瓶兒等立傳的意義(2)
《金瓶梅》為潘金蓮、李瓶兒等立傳的意義(3)潘金蓮、李瓶兒人格心理試析(1)
潘金蓮、李瓶兒人格心理試析(2)潘金蓮、李瓶兒人格心理試析(3)
《潘金蓮激打孫雪娥》賞析(1)《潘金蓮激打孫雪娥》賞析(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