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寻找北大   》 第34节:先生 文/陈恒舒(4)      钱理群 Qian Liqun

  我上的最后一节现代文学史是2003年4月中旬某个星期四的下午,当时"非典"已经袭来,大家都有些怀疑那天下午的课还能不能照旧。平日爆满的教室那天大约只坐了三分之一,而吴晓东先生仍按时赶到了。他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了教室前面相对的两扇窗户,说现在非典闹得厉害,要注意通风。然后走上讲台,说,今天还能来这么多人,我觉得很开心。然后先不入正题,而是讲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外文学经典中的瘟疫和疾病,最后谈到了加缪的《鼠疫》,说大家去读读吧,一切瘟疫都是可以战胜的。大家都听得很兴奋。我说我正看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吴先生哈哈笑道,别看那个,那个太恐怖了。在这之后的大约第二天,我离开了北京。此后吴先生所讲的,我都没有机会聆听,只是上网的时候听一些仍坚守学校的同学零零星星地转述。据说鲁迅那部分讲得极精彩,然而我竟没能听到--这或许是我大学四年里最大的遗憾之一。
  钱理群
  我2002年入校的时候,老钱刚刚退休。我们都以为自己无缘听这位名声显赫的"鲁迅研究专家"讲课,然而"现当代文学名篇赏析"的课程计划发下来,老钱的名字竟赫然在列。这大约是老钱在北大课堂上的谢幕之作。记得那天是个阴天,寒风在窗外呼啸着,电教的灯光颇有些昏暗,整个教室一派肃穆,甚至有点阴冷。曾经看过一些人回忆老钱的文章,说老钱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不顺心的事情,一到讲台上就精神焕发情绪激昂,而且总是乐呵呵的,越讲越开心,甚至常常朗声大笑,他讲课往往是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听众。此言不虚。老钱这次讲的是《野草》,通过《野草》讲鲁迅的人生哲学。老钱果然讲得极投入极起劲,没过多久就讲得满头大汗--不是因为紧张或者热,是因为讲得太带劲了。他大声地朗读着《野草》中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句子甚至段落,讲道《腊叶》一文中"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个奇特的比喻时,还瞪大了眼睛,不停地拿手比划着--如此投入的表情让我终生难忘。
  几个月之后,老钱又回来了。这次是一个大型讲座,题目是"毛泽东与鲁迅的几次相遇",地点在英杰交流中心。我和C君提前了一个多小时,一边啃着包子一边赶过来,到了才发现门已经锁上了,工作人员说里面人已经太多了,正在协调。当时已经是深冬了,北风肆虐,但门外仍聚集着一群执著的听众,而且越聚越多,有人甚至振臂高呼:"我们要看钱理群!"把门捶得咣咣响。等门开了,我们踉踉跄跄地挤进去,刚想跟着往楼上挤--因为讲座本来是安排在楼上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但突然有通知说由于人数太多,讲座改在一楼的阳光大厅内进行。我们赶紧奔过去,发现大厅还是空荡荡的,就赶紧拣了第一排靠中间的位置--用C君的话就是"头版头条"的座位--坐下,然后回头一看:楼上的人正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门外的人正如潮水一般涌入,转眼间能容纳几百人的场子就座无虚席了。但还是有人不断地涌入,座位旁的边边角角也都挤满了人,第一排座位与讲台之间的空间整整齐齐地码了三排人,后来连讲台的边沿也坐了一圈。晚上7点,一束强光打在红地毯上,老钱明星般地登场了。场下掌声雷动,老钱一边往讲台中央走一边向大家抱拳示意。还是那个笑呵呵的大胖老头,还是那双充满了智慧的小眼睛,只是头发好像又稀疏了。老钱激情依旧,依旧越讲越开心越讲越激昂,依旧满头大汗,听众们的热情也一起燃烧起来,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老钱就是那晚的阳光大厅里的红日,一切寒意都被驱尽了。正如C君所说,那是我们在北大几年听过的最精彩的演讲之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钱理群序:北大失精神第2节:编后记:拒绝"意淫"北大
第3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第4节:目录(1)
第5节:目录(2)第6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1)
第7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2)第8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3)
第9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1)第10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2)
第11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3)第12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4)
第13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5)第14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6)
第15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1)第16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2)
第17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3)第18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1)
第19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2)第20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1)
第21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2)第22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3)
第23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4)第24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5)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