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準部乞修和 望竜髯苗疆留遺恨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羅卜藏丹津遠竄後,投奔準噶爾部,依策妄阿布坦。清廷遣使索獻,策妄不奉命。是時西北兩路清軍,已經撤回,惟巴裏坤屯兵,仍舊駐紮。雍正五年,策妄死,子噶爾丹策零立,狡黠好兵,不亞乃父。雍正帝擬興師追討,大學士朱軾,都御史瀋近思,都說時機未至,暫緩用兵,獨大學士張廷玉,與上意相合。乃命傅爾丹為靖遠大將軍,屯阿爾泰山,自北路進,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屯巴裏坤,自西路進,約明年會攻伊犁。雍正帝親告太廟堂子,隨升太和殿,行授鉞禮,並親視大將軍等上馬啓行。是日天本晴朗,忽然陰雲四合,大雨傾盆,旌纛不揚,徵袍皆濕。不祥之兆。沿途露餐風宿,到了汎地,駐紮數月。會羅卜藏丹津,與族屬捨楞,謀殺噶爾丹策零,奪據準部。事泄,丹津被執。身作寓公,還想吞滅主人翁,真正該死!噶爾丹策零遣使特磊到京,願執丹津來獻。於是有旨令兩大將軍暫緩出師,回京面授方略。令提督紀成斌,副將軍巴賽,分攝兩路軍事。不料噶爾丹策零聞將軍召還,竟遣兵二萬,入襲巴裏坤南境科捨圖牧場,搶奪牲畜。紀成斌倉卒無備,不及赴援,幸虧總兵樊廷、副將冶大雄,急率二千兵馳救。總兵張元佐亦領兵來會。力戰七晝夜,方殺退敵衆,奪回牲畜大半。詔奬樊廷、張元佐等,降紀成斌為副將,仍令傅爾丹、嶽鍾琪各赴軍營。
  傅爾丹容貌修偉,頗有雄糾氣象,無如徒勇寡謀,外強中幹。一個綉花枕頭。先是與嶽鍾琪同時出師,沿途紮營,兩旁必列刀槊,鍾琪問他何用?傅爾丹道:“這種刀槊,統是我的傢夥,擺立兩旁,所以勵衆。”鍾琪微笑,出了營,語自己的將佐道:“將在謀不在勇,徒靠這個軍器,恐不中用。這位傅大將軍,未免要臨陣蹉跌呢!”此次奉命再出,亟至科爾多,策零遣大小策零敦多布,率兵三萬,進至科爾多西邊博剋托嶺。傅爾丹聞報,命部將往探,捉住番兵數名回來,由傅爾丹訊問。番兵答道:“我軍前隊千餘人,已至博剋托嶺,帶有駝馬二萬衹,後隊現尚未到。”傅爾丹道:“你等願降否?”番兵道:“既已被捉,如何不降?”傅爾丹大喜,令為前導,即發兵萬人隨襲敵營。忽有數人入諫道:“降兵之言不可信,大帥宜慎重方好!”傅爾丹視之,乃是副都統定壽、永國、海壽等人,便道:“你等何故阻撓?”開口便說他阻撓,活肖鹵莽形狀。定壽道:“行軍之道,精銳在先,輜重在後,斷沒有先後倒置的道理,況據降兵報稱,敵兵前隊,衹千餘名,駝馬恰有二萬頭,這等言語,顯是不情不實,請大帥拷訊降卒,自得真供。”已經道破,人人可曉,偏這傅爾丹不信。傅爾丹叱道:“他已願降,如何還要拷訊?就使言語不實,他總有兵馬紮住嶺上,我去驅殺一陣,逐退賊兵,亦是好的。”總是恃勇輕敵。便令副將軍巴賽,率兵萬人先進,自率大兵接應。巴賽挑選精騎四千,跟降卒前行,作為先鋒,三千為中軍,三千為後勁,勒馬銜枚,疾趨博剋托嶺。去尋死了。到了嶺下,望見嶺上果有駝馬數十頭,番兵數十名,巴賽忙驅兵登嶺,番兵立刻逃盡,剩下駝馬,被清兵獲住。是釣魚的紅麯蟺。復嚮嶺中殺入,山𠔌間略有幾頭駝馬,四散吃草,仍是誘敵。前鋒不願劫奪,大抵嫌少。衹管疾行。後隊見有駝馬,爭前牽勒,猛聽得鬍笳遠作,番兵漫山而來。巴賽亟想整隊迎敵,各兵已自嘩亂,霎時氈裘四合,把清兵前後隔斷,前鋒到和通泊陷入重圍,衹望後隊援應,後隊的巴賽又望前隊回援,兩不相顧,大衆亂竄。番兵趁這機會,萬矢齊射,清兵前鋒四千名陷沒和通泊,巴賽身中數箭,倒斃𠔌中。六千人不值番兵一掃,蕩得幹幹淨淨。
  這時候,傅爾丹已到嶺下,暫把大兵紮住,擬窺探前軍情形,再定進止。忽見番兵乘高而下,呼聲震天,傅爾丹亟命索倫蒙古兵抵禦,科爾沁蒙古兵,懸着紅旗,土默特蒙古兵,懸着白旗,白旗兵爭先陷陣,紅旗兵望後遁走。索倫兵驚呼道:“白旗兵陷沒,紅旗兵退走了。”各軍隊聞了此語,嚇得心驚膽戰,你也逃,我也走,衹恨爹娘少生兩條腿子,拚命亂跑。傅爾丹驚惶失措,也衹得且戰且走。勇在哪裏?番兵長驅掩殺,擊斃清兵無數,傷亡清將十餘員,衹傅爾丹手下親兵二千名,保住傅爾丹逃回科爾多。番兵俘得清兵,用繩穿脛,盛入皮囊內,係在馬後,高唱鬍歌而去。清兵都做了入網之魚。
  敗報傳到北京,雍正帝急命順承郡王錫保代為大將軍,降傅爾丹職。別遣大學士馬爾賽,率兵赴歸化城,扼守後路。那邊大小策零,既敗傅爾丹,遂乘勝進窺喀爾喀,繞道至外蒙古鄂登楚勒河,惹出一個大對頭來。這個大對頭,名叫策凌,他是元朝十八世孫圖蒙肯的後裔,幼時曾居北京,侍內廷,尚公主,後來帶了傢眷,還居外蒙古塔米爾河。他的祖宗蒙肯,尊奉黃教,達賴喇嘛給他一個三音諾顔的美號。藏俗叫善人為三音,蒙古俗叫官長為諾顔,蒙藏合詞,譯作漢文,就是好官長的意義。策凌襲了祖宗的徽號,隸入土謝圖汗下,他因喀爾喀與準部毗連,預練士卒,防備準寇,適值小策零繞道來攻,策凌先遣六百騎挑戰,誘他追來,自率精騎,躍馬衝入。敵將喀喇巴圖魯,勇悍善戰,持刀來迎,被策凌大喝一聲,立劈喀喇巴圖魯於馬下。小策零部衆,見喀喇被殺,無不股慄,當即退走。策凌追出境外,俘馘數千名,方令退兵。馳書奏捷,奉旨晉封親王,命他獨立,不復隸土謝圖。自是喀爾喀蒙古內,特增三音諾顔部,與土謝圖、札薩剋、車臣三汗,比肩而立了。
  小策零敗還後,屯兵喀喇沙爾城,至雍正十年六月,糾衆三萬,偷過科爾多大營,復圖北犯。順承郡王錫保,急檄策凌截擊,策凌兼程前進,將至本博圖山,忽接塔米爾河警信,準兵從間道突入本帳,把子女牲畜,盡行掠去,策凌憤極,對天斷發,誓殲敵軍,一面返斾馳救,一面告急錫保,請師夾攻。策凌部下,有一個脫剋渾,綽號飛毛腿,一晝夜能行千裏,他渾身穿着黑衣,外罩黑氅,每登高峰,探敵虛實,用兩手張開黑氅,好像老鷹一般,敵兵就使望見亦疑是塞外巨鷹,不去防備,他卻把敵兵情勢,望得明明白白,來報策凌。活似戲子中一個開口跳。策凌至杭愛山西麓,得脫剋渾報知,敵兵就在山後,便令部兵略略休息,到夜間逾山而下,如風如雨,殺入敵營。這等番兵得勝而歸,飽餐熟睡,迨至驚覺,摸刀的不得刀,摸槍的不得槍,也有鑽出頭而頭已落,也有伸出腳而腳已斷,也有掣出刀,卻殺了自己頭目,點起銃,卻打了自己部兵,衹有腳生得比人長的,耳生得比人靈的,先行疾走,方得逃出。策凌奮力追趕,殺到天明,追至鄂爾昆河,左阻山,右逼水,中間橫亙一大喇嘛廟,叫作額爾德尼寺,敵無去路,仍冒死回撲。策凌躍出陣前,也不顧死活,惡狠狠的與敵相搏。究竟敵兵已敗,未免膽怯,蒙兵方勝,來得勢盛,兩下拚命,也有分別。這一場惡戰,敵兵一半被殺,一半擠入水中,不但掠去的子女牲畜,盡被策凌奪回,就是小策零帶來的輜重甲杖,亦統行丟棄。小策零率領殘騎,扒山遁去。策凌滿望錫保出兵邀擊,誰知錫保所遣的丹津多爾濟,觀望卻避,竟被小策零生還。馬爾賽已奉命移守拜達裏剋城,亦約束諸將,閉門不出。小策零沿城西走,城內將士,請馬爾賽發令追襲,馬爾賽仍是不允。將士大憤,自出追敵,怎奈敵已走盡,衹得了少許敵械,回入城中。策凌一一奏聞,詔斬馬爾賽,革錫保郡王爵,封策凌為超勇親王,授平郡王福彭為定邊大將軍,代錫保職,用策凌為副手,守住北路。
  時西路將軍嶽鍾琪,駐守巴裏坤,按兵不動,衹檄將軍石雲倬等,赴南山口截準兵歸路。石雲倬遷延不進,縱令潰兵遠颺。嶽鍾琪劾奏治罪,大學士鄂爾泰並劾嶽鍾琪擁兵數萬,縱投網送死之賊,來去自如,坐失機會,罪無可貸,遂詔削嶽鍾琪大將軍號,降為三等侯,尋復召還京師,命鄂爾泰督巡陝甘,經略軍務,並令副將軍張廣泗,護寧遠大將軍印。廣泗奏言準夷專靠騎兵,嶽鍾琪獨用車營,不能製敵,反為敵製,因此日久無功,雍正帝復奪鍾琪職,交兵部拘禁。
  張廣泗受任後,壁壘一新,無懈可擊,準酋噶爾丹策零,亦遣使請和。雍正帝召王大臣會議,或主剿,或主撫,還是雍正帝乾綱獨斷,對王大臣道:“朕前奉皇考密諭,準夷遼遠,不便進剿,衹有誘他入犯,前後邀截,方為上策。現經上年大創,他已遠徙,不敢深入,我兩路大兵,暴露已久,不如暫時主撫,再作遠圖。”這諭一下,諸王大臣同聲贊成,乃降旨罷徵,遣侍郎傅鼐,及學士阿剋敦,往準部宣撫。準酋欲得阿爾泰山故地,超勇親王策凌,堅持不可,往復爭論,直到乾隆二年,始議定阿爾泰山為界,準部遊牧,不得過界東,蒙人遊牧,不得過界西,總算勉就和平,這且按下慢表。
  且說中國西南,有一種苗民,很是野蠻,相傳軒轅黃帝以前,中國地方,本是苗民居住,後來軒轅黃帝,與苗族頭目蚩尤,戰了一場,蚩尤戰敗被殺,餘衆竄入南方,後復逐漸退避,伏處南嶺,名目遂分作幾種:在四川的叫作僰;在兩廣的叫作僮;在湖南貴州的叫作;在雲南的叫作倮。這數省中的苗民,要算雲、貴最多,官長管不得許多,嚮來令他自治。地方自治製,要算由苗民發起。他族中有幾個頭目,總算歸官長約束,號為土司。吳三桂叛亂時,雲、貴土司頗為所用,事平後,清廷也無暇追究,苗民不服王化,專講劫掠,邊境良民,被他騷擾得了不得,雍正皇帝用了一個鑲黃旗人鄂爾泰,做了雲、貴總督,他見苗民橫行無忌,竟獨出心裁,上了一本奏摺,內說:“苗民負險不服,隱為邊患,要想一勞永逸,總須改土為流,所有土司,應勒令獻土納貢,違者議剿。”這奏一上,盈廷王大臣,統嚇得瞠目伸舌,這也是尋常計策,王大臣等詫為奇議,可見滿廷多是飯桶,毫無遠見。衹雍正帝服他遠識,極力嘉奬道:“奇臣,奇臣!這是天賜與朕呢。”因飭鑄滇、黔、桂三省總督印,頒給鄂爾泰,令他便宜行事。鄂爾泰剿撫並用,擒了烏蒙土司祿萬鍾,及威遠土目札鐵匠,鎮遠叛首刁如珍,降了鎮雄土司隴慶侯,及廣西土府岑映震,新平土目李百疊,於是雲、貴生苗二千餘寨,一律歸命,願遵約束。自從雍正四年,到了九年,這五年內,鄂爾泰費盡苦心,開闢苗疆二三千裏,麾下文武,如張廣泗、哈元生、元展成、韓勳、董芳等,統因平苗升官,鄂爾泰亦受封伯爵,雍正帝連下批札,有“朕實感謝”等語。這位鄂伯爵的功勞,真正是獨一無二了。功勞恰也不小。
  雍正十年,召鄂爾泰還朝,授保和殿大學士,旋因準部內侵,命督巡陝、甘,經略軍務。張廣泗又早調任西北,護理寧遠大將軍事,自是苗疆又生變端,雍正十三年春,貴州臺拱九股苗復叛,屯兵被圍,營中樵汲,都被斷絶。軍士掘草為食,鑿泉以飲,死守經月,方得提督哈元生援兵,突圍出走。哈元生擬大舉進剿,怎奈巡撫元展成,輕視苗事,與哈元生意見不合,衹遣副將宋朝相,帶兵五千,進攻臺拱,甫至半途,遇苗民傾寨而來,衆寡不敵,相率潰退。苗民遂迭陷貴州諸州縣,有旨發滇、蜀、楚、粵六省兵會剿,特授哈元生為揚威將軍,副以湖廣提督董芳,嗣又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苗大臣,熟籌剿撫事宜。
  哈元生沿途剿苗,迭復名城,頗稱得手,不想副將馮茂,誘殺降苗六百餘名,暨頭目三十餘人,餘苗逃歸傳告,糾衆詛盟,先把妻女殺死,誓抗官兵,遍地蔓延,不可收拾。張照到了鎮遠,還是腐氣騰騰的密奏改流非計,不如議撫。哈元生、董芳,亦因政見不同,互相齟齬。尋議分地分兵,滇、黔兵隸哈元生,楚、粵兵隸董芳,彼此不相顧應,一任苗民東衝西突,沒法弭平。朝上這班王大臣,爭說鄂爾泰無端改流,釀成大禍,專事咎入,實屬可恨!鄂爾泰時已還朝,迫於時論,亦上表請罪,力辭伯爵,雍正帝允如所請,衹仍命鄂爾泰直宿禁中,商議平苗的政策。
  張廣泗聞鄂爾泰被貶,心中也自不安,奏請願即革職,效力軍前,雍正帝尚在未决。一日,正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在大內議事,自未至申,差不多有兩個時辰,方命退班。鄂爾泰因苗族未平,格外掂念,回到宅中,無情無緒的吃了一頓晚餐。憂心君國,是愛新覺羅氏忠臣。忽見宮監奔入,氣喘籲籲,報稱:“皇上暴病,請大人立刻進宮!”鄂爾泰連忙起身,馬不及鞍,衹見門外有一煤主,跨上疾走,馳入宮前,下了馬,疾趨入內,但見禦榻旁人數無多,衹皇后已至,滿面淚容。鄂爾泰揭開禦帳,不瞧猶可,略略一瞧,不覺哎喲一聲,自口而出。正在驚訝,莊親王果親王亦到,近矚御容,都嚇了一大跳。莊親王道:“快把禦帳放下,好圖後事。”一面並請皇后安,皇后嗚咽道:“好端端一個人,為什麽立刻暴亡?須把宮中侍女內監,先行拷訊,有究原因方好。”還是鄂爾泰顧全大局,隨道:“侍女宮監,未必有此大膽,此事且作緩圖,現在最要緊的是續立嗣君。”莊親王接口道:“這話很是,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留有錦匣,內藏密諭,應即祇遵。”隨督率總管太監,到乾清宮取下秘匣,當即開讀,乃“皇四子弘歷為皇太子,繼朕即皇帝位。”二語。是時皇子弘歷等,已入宮奔喪,隨即奉了遺詔,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經四大臣商酌,議定明年改元乾隆。乾隆即位,就是清高宗純皇帝。但雍正帝暴崩的緣故,當時諱莫如深,不能詳考,衹雍正以後,妃嬪侍寢,須脫去衵衣,外罩長袍,由宮監負入,復將外罩除去,裸體入禦。據清宮人傳說,這不是專圖肉欲,乃是防備行刺、懲前毖後的緣故。小子不敢深信,雍正帝能偵探內外官吏,寧獨不能製馭妃嬪?惟後人有詩一首道。
  重重寒氣逼樓臺,深鎖宮門喚不開;
  寶劍革囊紅綫女,禁城一嘯禦風來。
  據這首詩深意,係是專指女俠,難道是上文所說的呂四娘為父報仇麽?是真是假,一俟公論。下回要說乾隆帝事情了。
  ----------
  惟戰而後能和,惟剿而後可撫。對待外人之策,不外乎此。準部入犯,非戰不可,清世宗决意主剿,善矣。乃誤任一有貌無纔之傅爾丹,緻有和通泊之敗,若非策凌獲勝,不幾殆甚。至苗疆之變,罪不在鄂爾泰,張照、董芳輩實屍其咎。不能剿,安能撫?此將纔之所以萬不可少也。世宗自矜明察,而所用未必皆材,且反以明察亡身,蒲留仙《聊齋志異》載有俠女一則、或說即呂四娘軼事,信如斯言,精明之中,須含渾厚,毋徒效世宗之察察為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