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34節:老北京評書、京戲(4)
馮大彪 Feng Dabiao
中和園
地址在前門外糧食店街北口內路西。初建於清朝光緒年間, 是北京銀錢業富商集資興建的。造型和廣德樓相似, 能容納觀衆八百多人。民國十六年(1927 年), 中和園賣給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的總管事梁德桂( 又名華亭), 重新改修。從這以後, 程硯秋即長期在中和園演唱。其他如尚小雲、小翠花、新豔秋等, 也常在這裏演夜戲。民國二十四年(1935 年), 程硯秋和梁華亭分裂以後, 程硯秋退出中和園, 即由尚小雲的重慶社長期在這裏演唱。那時北京的一些名角, 暑期常歇夏、輟演。但尚小雲為了照顧同行的收入, 每到夏季在中和園加演白天戲, 暑期半價, 自己能增加收入, 又能照顧同行收益, 因此很得內、外行稱贊。以後尚小雲創辦榮春社科班, 在中和園演白天戲, 他本人演夜戲。解放後中和園經政府贖買改為尚劇團團部。1981 年由北京京劇院加以修繕, 北京京劇院各團在這裏輪流演唱,叫中和戲院。第一舞臺 地址在前門外西珠市口柳樹井街路北。民國元年(1912 年)由當時巨紳孫學士和名武生楊小樓、名旦姚佩秋等出資修建。它的造型和裝設與北京別的戲園大不相同, 臨大街最前面築有鐵柵欄門一道, 鐵柵欄門裏邊是塊空地,地長約五十米, 寬約二十米。主樓裏北邊是舞臺。樓門口有三個大門, 都是橢圓形的; 再往裏是池座, 座位是橫排長條木椅子。樓分三層, 都是圍繞戲臺三面, 二樓前排是包廂座, 後排是散座, 一樓、三樓全是散座, 也都是橫排長條木椅子。舞臺呈橢圓形, 臺面中央設有一個圓形、能夠轉動的轉臺。這個轉臺, 由於一直演唱老戲, 並沒演過彩頭戲, 所以沒用過, 衹是徒有其名。門簾、臺帳改為一道大幕, 臺口也設置一道大幕。在那時候, 用幕布是個創舉, 別開生面。樓上樓下能容納三千觀衆, 這是北京有史以來最新最大的一個戲園, 所以人們稱它是第一大舞臺。這個舞臺的開幕式, 由楊小樓、王瑤聊、錢金福、王長林、劉硯芳、許德義、範寶亭、劉硯亭等演出《長坂坡》、《漢津口》、《連環套》、《金錢豹》、《四郎探母》、《打棍出箱》、《二進宮》等拿手好戲, 盛況空前, 場場滿座。後來譚鑫培、餘叔岩、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孟小鼕、小翠花、高慶奎、言菊朋等, 也都輪流在這裏演出過。但是這個舞臺開張不到半年, 就在鐵柵欄外面發生避雨觸電事件, 電死了一個青年。為了這件事, 舞臺停演了十來天。因此, 一些迷信的人說這個舞臺是蓋在火神廟舊址上, 對舞臺不利。後來, 這個舞臺繼續演出不到兩年, 又因為前臺電綫走火, 把前臺大部燒毀。這樣一來, 更有人說它是得罪了火神爺。事後, 孫學士又出資重建, 請來一位風水先生看風水,據說必須在舞臺後面加築一座小樓, 設置火神神位, 按時燒香祭祀, 並把三個大門關閉正中間的一個, 衹留兩邊大門出入,才能解除災難。舞臺財東一一照辦, 纔又開始營業。這樣一來, 北京各名角、班社到那裏去演戲都有了戒心; 又兼舞臺的第三層樓太高, 視綫不好, 觀衆都不買三樓票, 影響了舞臺收入, 好角、好戲也不易賣滿座, 因此好角就不願到那裏演唱。有迷信思想的人更怕發生火災。這個舞臺衹好每年約請外埠來北京的戲班, 來這裏演唱個半月、二十天的, 還能上座。除了這個辦法以外, 就是用它每年唱幾場大義務戲、賑災戲和為窮苦同行辭行救濟款的"搭桌戲"。另外是每年舊歷臘月底,為孤寡無依的梨園同行人和傢屬過年演義務戲, 又稱為"窩頭會", 把所得的戲票收入完全交給梨園公益會分發給那些孤寡無依的同行人和傢屬。外埠來北京在這裏演唱過的名角, 有蓋叫天、周信芳、林顰卿、劉漢臣等, 都賣過多次滿堂。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鼕, 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在第一舞臺演出獨創新戲《九麯黃河陣》, 哄動一時。尚為了能賣滿堂座, 把三層樓散座一律售價一角, 因此場場滿堂。唱到第五天, 正是舊歷十月十五日夜戲散場後, 看管人員在後臺小樓上燒香祭祀火神爺, 沒等大股"白素錠"香燒盡, 就關門去睡覺了。不料大股高香落到地板上, 把地板和供桌等物燒着。次日開門, 火勢更猛, 延及全樓, 尚小雲重慶社全部戲箱都被燒毀。這天正颳西北風, 舞臺全部燒毀。從此再沒重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