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 》
第33節: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張其成 Zhang Jicheng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鼕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𠔌,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
【語譯】
古代善於把握"道"的人,精妙神秘而通達事理,精深得難以認識。正因為常人不可認識,所以衹好勉強來形容他:慎重啊像鼕天踏冰過河,猶豫啊像提防四周,莊重啊像尊貴的賓客,自在啊像冰凌消融,敦厚啊像未經雕琢的樹木,曠達啊像幽深的山𠔌,混沌啊像一汪濁水。
誰能夠在混沌中安靜下來慢慢地變清澈?誰能夠在安逸中活動起來慢慢地生長?保持這種"道"的人,不要求盈滿。正因為不要求盈滿,所以能夠去舊更新。
【感悟】
這是對得道之人的精彩描寫,寫得很美,像一首詩。"道"是玄妙精深的,當然得道之人也是玄妙精深的。所以無法描寫,迫不得已,老子衹好用了七個"若"字、用了七個形容詞來描述。這七個形容詞沒有一個是對外貌的描述,全是對得道之人精神風貌、人格特徵的贊美。
當代學者陳鼓應先生將老子的得道之"士"與《莊子·大宗師》的得道之"真人"作了比較:老子所描寫的人格形態,較側重於凝靜淳樸、謹嚴審慎的一面;莊子所描述的人格形態,較側重於高邁凌越、舒暢自適的一面,莊子那種超俗不羈、"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格形態是獨創一格的。老子的描寫,樸素簡直,他的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風物的直接表現;莊子則運用浪漫主義的筆法,甚至於發揮文學式的幻想,將一種特殊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來。
的確,老子自己就是一個實實在在、敦厚、渾樸、恬靜、謹慎的"老頭子"。莊子則像魯迅先生所描述的那樣"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是一個瀟灑飄逸的中年男子形象。雖然莊子的超凡脫俗與老子的質樸敦厚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都是真正的得道的高人,又都是把握天地大道、"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凡人。莊子是對老子精神的繼承和發揮,或許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老子"大隱隱於市"比莊子的企求"邈姑射之神人"更有現實意義吧?
老子在描述完得道之人後,用了兩個反問句做了總結:"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是說衹有得道之人才能以"靜"的工夫使污濁變清淨,以"動"的工夫使安逸變生長。"靜"和"動"是對立的,也是互動、互根的。"靜"到了極點就變為了"動","動"到極點就變為"靜"了。"動"和"靜"是促進生命生生不息的兩大動力。在動蕩不安的時候要修煉"靜"的功夫,在安逸不進的時候要修煉"動"的功夫,當然兩者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往往是合在一起的,或者是"內靜外動"或者是"外靜內動"。總而言之,精神的清淨、心靈的淡定是生命修煉的總綱,所謂"動"絶不是心靈的浮動,而是建立在心靜基礎上的外在運動。
知識鏈接
古之真人,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訴,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莊子·大宗師》
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竜,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𠔌熟。
--《莊子·逍遙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1) | 第2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2) | 第3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3) | 第4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4) | 第5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5) | 第6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6) | 第7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7) | 第8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8) | 第9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9) | 第10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10) | 第11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1) | 第12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2) | 第13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3) | 第14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4) | 第15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1) | 第16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2) | 第17節:第三章 不尚賢 | 第18節:第四章 道沖不盈 | 第19節:第五章 天地不仁 | 第20節:第六章 𠔌神不死 | 第21節:第七章 天長地久 | 第22節:第八章 上善若水(1) | 第23節:第八章 上善若水(2) | 第24節:第九章 功成身退(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