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世界王牌特種部隊實錄   》 第33節:俄羅斯反恐尖兵“阿爾法”(6)      王軍校 Wang Junjiao

  入選特種部隊的“精銳”戰鬥人員,要有兩年的服役期限(海軍服役期限為三年),並要在政治可靠性、年齡、智力、體質、耐力、敏捷、技術才能以及敢於在敵後活動等方面符合條件。
  挑選的主要原則和要求是:實際工作時間不超過5年、身體健壯、心理穩定性強。“阿爾法”特種部隊突擊隊員大都是從年輕軍官中選拔,通常是從國傢安全機關、空降兵、邊防部隊、軍校畢業生中的優秀年輕軍官中考核篩選的。在年齡方面,他們衹能在22到28歲之間,因為這一時期他們思想已經成熟,而且身強力壯。一般在數十名候選者中間才能選拔出一人。入選者個個體格健壯、身手利落、思維敏捷。
  首先,這些年輕軍官必須通過嚴格的體能測試。在身體方面,他們必須符合空降兵的身體條件。部隊隊員應能夠長時間奔跑、遊泳、射擊、徒手格鬥,其水平决不遜色於運動健將。對他們的要求,不僅在於看其是否達到體能測試標準,更重要的是看其身體條件是否具有發展潛力。體能測試過關後,心理測試委員會還要檢查其心理穩定性,對應徵者的嗜好、人際關係以及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置和應變能力給予考察。性格怪癖的申請者根本無望入選“阿爾法”。由於反恐怖特種作戰行動所處的獨特環境,“阿爾法”的每一個成員彼此之間都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的同事。這不僅關係着他們個人的安危,而且關係着整個特種作戰任務能否完成。
  另外,入選者還要通過個性測試和面試,從而測出其智力程度。在接受教育方面,“阿爾法”的成員90%以上都受過高等教育。這些特種突擊隊員們多數來自著名的梁贊高等空降兵指揮學院、莫斯科高等諸兵種合成指揮學院和邊防軍所屬的兩所軍事學院。之所以對教育背景如此苛刻,是因為從組建之初,前蘇聯政府就對“阿爾法”成員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反恐怖行動中,“阿爾法”成員不應是行動的機器,他們不光需要有一身過硬的技藝和武功,還應成為知識型、智慧型人才,需要有精明的頭腦。他們能夠在異常嚴峻的環境中,冷靜地分析局勢,找出最適宜的降敵辦法,做出最明智的决策。這在很多情況下比強壯的體格和高人一籌的搏鬥能力更為重要。
  當然,最重要的是歷史要“幹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有關部門還要對應徵者的履歷和檔案進行審查,以防止那些有前科的人混入。以上測試合格後,應徵者還要在“阿爾法”特種部隊訓練基地接受5年係統嚴格的訓練。其間,有些應徵者因身體條件不適應會隨時被淘汰。“阿爾法”隊員一般到35歲就要退役,前後衹有10年左右服役時間。在這10年間,至少前5年主要用於訓練。
  “阿爾法”部隊的戰土都被訓練成全纔,讓他們能幹任何事情,當然也有“專纔”。例如,這裏有許多優秀的射手,更有負責狙擊任務的百發百中的神槍手。這裏人人都是遊泳高手,還有專門訓練的“深海殺手”——水下蛙人。這裏還有藝高膽大的爆破專傢、頭腦靈活的電腦黑客、飛檐走壁的攀岩高手。在分隊的體製中還設有分析中心,有心理醫生、談判專傢。如果沒有某些絶技和近乎天才的能力,就算在身體、年齡、教育背景等方面符合條件,也不一定會被選中。“阿爾法”隊員個個身懷絶技,每名“阿爾法”隊員都能連續做200個俯臥撐,對於任何文章看過一遍起碼能記住前兩頁,各式汽車、飛機、輪船、裝甲坦剋戰車能嫻熟駕駛,擒拿格鬥、攀岩涉水、投彈射擊、跳傘越野樣樣精通。之所以有種種絶技,和“阿爾法”成員近乎殘忍的地獄式訓練是分不開的。
  入選“阿爾法”部隊衹是第一步。隨後,每一位入選者都必須接受極其嚴酷的訓練。新手將在剋格勃秘密職業殺手學校內進行培訓。在學員編製上這所學校更是製定了苛刻的規定:嚴格保持250人的規模,實行循環訓練的方式,走一人,補一人,决不“擴招”。這所學校隸屬於剋格勃第七局,即反恐怖行動局,其教員匯集了擒拿、格鬥、爆破、武器、犯罪心理學、偵察和計算機等方方面面的頂級專傢,專門培養“阿爾法”特種部隊的隊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節:英國特種部隊(1)第2節:英國特種部隊(2)第3節:英國特種部隊(3)
第4節:英國特種部隊(4)第5節:英國特種部隊(5)第6節:英國特種部隊(6)
第7節:英國特種部隊(7)第8節:英國特種部隊(8)第9節:英國特種部隊(9)
第10節:英國特種部隊(10)第11節:英國特種部隊(11)第12節:英國特種部隊(12)
第13節:英國特種部隊(13)第14節:英國特種部隊(14)第15節:英國特種部隊(15)
第16節:英國特種部隊(16)第17節:英國特種部隊(17)第18節:英國特種部隊(18)
第19節:英國特種部隊(19)第20節:英國特種部隊(20)第21節:英國特種部隊(21)
第22節:英國特種部隊(22)第23節:英國特種部隊(23)第24節:英國特種部隊(2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