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撫遠大將軍年羹堯,本是雍正帝的心腹臣子,青海一役,受封一等公;其父遐齡,亦封一等公爵,加太傅銜,賜緞九十匹;長子斌封子爵;次子富亦封一等男,古人說得好:“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年羹堯得此寵遇,未免驕侈起來。況他又是雍正帝少年朋友,並有擁戴大功,自思有這個靠山,斷不至有意外情事,因此愈加驕縱。平時待兵役僕隸,非常嚴峻,稍一違忤,立即斬首。他請了一個西席先生,姓王字涵春,教幼子念書,令廚子館僮,侍奉維謹。一日,飯中有𠔌數粒,被羹堯察出,立即處斬。又有一個館僮,捧水入書房,一個失手,把水倒翻,巧巧潑在先生衣上,又被羹堯看出,立拔佩刀,割去館僮雙臂。嚇得這位王先生,日夜不安,一心衹想辭館,怎奈見了羹堯,又把話兒噤住,恐怕觸忤東翁,也似廚子館僮一般,戰戰兢兢,過了三年,方得東翁命令,叫幼子送師歸傢。這位王先生,離開這閻羅王,好像得了恩赦,匆匆回傢;到了傢門,蓬蓽變成巨廈,陋室竟作華堂,他的妻子,出來相迎,領着一群丫頭使女,竟是珠圍翠繞,玉軟香溫,弄得這位王先生,茫無頭緒,如在夢中。後經妻子說明,方知這場繁華,統是東傢年大將軍,背地裏替他辦好,真是感激不盡。那位年少公子,奉了父命,送師至傢,王先生知他傢法森嚴,不敢叫他中道折回;到了傢中,年公子呈上父書,經先生拆閱,乃是以子相托,叫幼子居住師門,不必回傢。先生越發奇怪,轉想年大將軍既防不測,何不預先辭職,歸隱山林?這真不解!其實羹堯總難免一死,即使歸隱,亦恐雍正不肯放過。當時亦不便多嘴,便將來書交年公子自閱。公子閱畢,自然遵了父命,留住不歸。先生也自然格外優待,且不必說。
  衹年將軍總是這般脾氣,喜怒無常,殺戮任性,起居飲食,與大內無二,督撫提鎮,視同走狗,在西寧時,見蒙古貝勒七信的女兒,姿色可人,遂不由分說,着兵役擡回取樂,一面令提督吹角守夜,提督軍門,總道他得了嬌娃,無暇巡察,差了一個參將,權代守夜。誰知這位年大將軍,精神正好,上了一次舞臺。又起身出營巡邏,見守夜的乃是參將,並不是提督,遂即回營,把提督參將,一齊傳到,喝令斬决示衆。但他既殘忍異常,如何軍心這般畏服?他殺人原是厲害,他的賞賜,也比衆不同,一賜千萬,毫不吝惜,所以兵士絶不謀變。惟這賞錢從哪裏得來?未免納賄營私,冒銷濫報。雍正帝未除允禩允禟等人,雖聞他種種不法,還是隱忍涵容,等到允禩允禟,已經拘禁,他索性把同與秘謀的人,也一律處罪,免得日後泄漏。手段真辣。一日下諭,調年羹堯為杭州將軍,王大臣默窺上意,料知雍正帝要收拾羹堯,便合詞劾奏。雍正帝大怒,連降羹堯十八級,罰他看守城門。他在城門裏面,守得格外嚴密,任你王孫公子,絲毫不肯容情,因此挾怨的人,愈沿愈多。王大臣把他前後行為,一一參劾,有幾條是真憑實據,有幾條是周內深文,共成九十二大罪,請即凌遲處死。還是雍正帝記念前勞,衹令自盡,父子等俱革職了事。
  惟年富本不安本分,着即處斬,所有傢産,抄沒入官。
  年羹堯已經伏法,還有隆科多未死,雍正帝又要處治他了。都察院先上書糾劾隆科多,說他庇護年羹堯,例應革職。得旨:“削去太保銜,職任照舊。”嗣刑部又復上奏,劾他挾勢婪贓,私受年羹堯等金八百兩,銀四萬二千二百兩,應即斬决。有旨:“隆科多才尚可用,恰是有纔。免其死罪,革去尚書,令往理阿爾泰邊界事務。”隆科多去後,議政王大臣等,復奏隆科多私鈔玉牒,存貯傢中,應拿問治罪。奉旨準奏,即着緹騎逮回隆科多,飭順承郡王錫保密審,錫保遵旨審訊,提出罪案,質問隆科多。隆科多道:“這等罪案,還是小事,我的罪實不止此。衹我乃是從犯,不是首犯。”錫保道:“首犯是哪一個?”隆科多道:“就是當今皇上。”錫保道:“鬍說!”隆科多道:“你去問他,哪一件不是他叫我做的。他已做了皇帝,我等自然該死。”仿佛隋朝的張衡。錫保不敢再問,便令將隆科多拘住,一面鍛煉成獄,說他大不敬罪五件,欺罔罪四件,紊亂朝政罪三件,姦黨罪六件,不法罪七件,貪婪罪十七件,應擬斬立决,妻子為奴,財産入官。雍正帝特別加恩,特下諭旨道:
  隆科多所犯四十款重罪,實不容誅,但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是大臣之內,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不啻自認。今因罪誅戮,雖於國法允當,而朕心實有所不忍。隆科多忍負皇考及朕高厚之恩,肆行不法,朕既誤加信任於初,又不曾嚴行禁約於繼,惟有朕身引過而已。在隆科多負恩狂悖,以致臣民共憤,此伊自作之孽,皇考在天之靈,必昭鑒而默誅之。何不用血滴子。隆科多免其正法,於暢春園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間,永遠禁錮。伊之傢産,何必入官,其妻子亦免為奴。伊子嶽興阿着革職,玉桂着發往黑竜江當差。欽此。
  雍正帝本是個刻薄寡恩的主子,喜怒不時,刑賞不測,他於年羹堯、隆科多二人,一令自盡,一飭永禁,惟傢眷都不甚株纍,分明是紀念前功,格外矜全的意思。衹前回說這年大將軍,係血滴子的首領,此次年將軍得罪,難道這種俠客,不要替他復仇麽?據故老傳說:雍正帝既滅了允禩、允筸一班兄弟,復除了年羹堯、隆科多一班功臣,他想內外無事,血滴子統已沒用,索性將這班豪客,誘入一室,陽說飲酒慰勞,暗中放下毒藥,一古腦兒把他鴆死,絶了後患,所以血滴子至今失傳。這種遺聞,畢竟是真是假,小子無從證實,姑遵了先聖先師的遺訓,多聞闕疑便了。
  衹是年羹堯案中,還牽連文字獄兩案:浙人江景祺,作西徵隨筆,語涉譏訕,年羹堯不先奏聞,目為大逆罪,把汪景祺立即斬决,妻子發往黑竜江為奴。還有侍講錢名世,作詩投贈年羹堯,頌揚平藏功德,諂媚姦惡,罪在不赦,革去職銜,發回原籍。榜書“名教罪人。”懸挂錢名世居宅,總算是格外寬典。此外文字獄,亦有數種:江西正考官查嗣庭,出了一個試題,係大學內“維民所止”一語,經廷臣參奏,說他有意影射,作大逆不道論。小子起初也莫名其妙,後來覓得原奏,方知道他的罪證,原奏中說“維”字“止”字,乃“雍”字“正”字下身,是明明將“雍正”二字,截去首領,顯是悖逆。可憐這正考官查嗣庭未曾試畢,立命拿解進京,將他下獄,他有冤莫訴,氣憤而亡。還要把他戮屍梟示,長子坐死,傢屬充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又有故御史謝濟世,在傢無事,註釋《大學》,不料被言官聞知,指他毀謗程、朱,怨望朝廷。順承郡王錫保參了一本,即令發往軍臺效力。這個謝濟世竟病死軍臺,不得生還。秦皇焚書坑儒,亦是此意。相傳雍正年間,文武官員,一日無事,使相慶賀,官場如此,百姓可知,這真叫法網森嚴呢。
  另有一種案子,比上文所說的,更是重大,待小子詳細敘來:浙江有個呂留良,表字晚村,他生平專講種族主義,隱居不仕。大吏聞他博學,屢次保薦,他卻誓死不去。傢居無事,專務著作,到了死後,遺書倒也不少,無非論點夷夏之防,及古時井田封建等語。當時文網嚴密,呂氏遺書,不便刊行,衹其徒嚴鴻逵、瀋在寬等,抄錄成編,作為秘本。湖南人曾靜,與嚴、瀋兩人,往來投契,得見呂氏遺著,擊節嘆賞。尋聞雍正帝內誅骨肉,外戮功臣,清宮裏面,也有不幹不淨的謠傳。他竟發生癡想,存了一個尊攘的念頭。中了書毒。他有個得意門生,姓張名熙,頗有膽氣,曾靜與他密議,張熙道:“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曾靜道:“《春秋》大義,內夏外夷,若把這宗旨提倡,哪有不感動人心?你如何說是不可?”張熙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靠我師生兩個,安能成事?”曾靜道:“居!吾語汝!”滿口經書,確是兩個書癲子。遂與張熙耳語良久。張熙仍是搖頭,曾靜道:“他是大宋嶽忠武王後裔,難道數典忘祖麽?況滿廷很加疑忌,他亦晝夜不安,若有人前往遊說,得他反正,何愁大業不成?”張熙道:“照這樣說來,倒有一半意思,但是何人可去?”曾靜道:“明日我即前往。”張熙道:“先生若去,吉兇難卜,還是弟子效勞為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張熙頗不愧真傳。曾靜隨寫好書信,交與張熙,並嚮張熙作了兩個長揖,張熙連忙退避。次日,張熙整頓行裝,到業師處辭行。曾靜送出境外,復吩咐道:“此行關係聖教,須格外鄭重!”迂極。張熙答應,別了曾靜,徑望陝西大道而去。
  這時川陝總督正是嶽鍾琪,張熙晝行夜宿,奔到陝西,問明總督衙門,即去求見。門上兵役,把他攔住,張熙道:“我有機密事來報製軍,敢煩通報。”便取出名帖,遞與兵役。由兵弁遞進名帖,鍾琪一看,是湖南靖州生員張熙八個小字,隨嚮兵弁道:“他是個湖南人氏,又是一個秀纔,來此做什麽?不如回絶了他!”兵弁道:“據他說有機密事報聞,所以特地前來。”鍾琪道:“既如此,且召他進來!”兵弁出去一會,就帶了張熙入內。張熙見了嶽鍾琪衹打三拱,鍾琪也不與他計較,便問道:“你來此何幹?”張熙取出書信,雙手捧呈。鍾琪拆閱一周,頓時面色改變,喝令左右將張熙拿下。左右不知何故,衹遵了總督命令,把張熙兩手反綁。張熙倒也不甚驚懼,鍾琪便出坐花廳,審問張熙,兩旁兵弁差役,齊聲呼喝,當將張熙帶進,令他跪下。鍾琪道:“你這混帳東西,敢到本部堂處獻書,勸本部堂從逆,正是不法已極,衹我看你一個書生,哪有這般大膽,究竟是被何人所愚,叫你投遞逆書?你須從實招來,免受刑罰!”張熙微笑道:“製軍係大宋忠武王後裔,獨不聞令先祖故事麽?忠武王始終仇金,曉明攘夷大義,雖被賊臣搆陷,究竟千古流芳。公乃背祖事仇,寧非大誤,還請亟早變計,上承祖德,下正民望,做一番烈烈轟轟的事業,方不負我公一生抱負。”鍾琪大喝道:“休得鬍說!我朝深恩厚澤,浹髓淪肌,哪個不心悅誠服?獨你這個逆賊,敢來妄言。如今別話不必多說,但須供出何人指使,何處巢穴。”張熙道:“揚州十日,嘉定三日,這是人人曉得的故事,我公視作深恩厚澤,真正奇聞。我自讀書以來,頗明大義,內夏外夷,乃是孔聖先師的遺訓,如要問我何人指使,便是孔夫子,何處巢穴,便是山東省麯阜地方,所供是實。”詼諧得妙。鍾琪道:“你不受刑,安肯實供?”喝左右用刑。早走上三四個兵役,把張熙撳翻,取過刑杖,連撻臀上,一五一十的報了無數,連臀血都澆了出來。張熙衹連叫孔夫子,孔老先生,終沒有一句實供。鍾琪復命左右加上夾棍,這一夾,比刑杖厲害得多,真是痛心徹肺,莫可言狀。張熙大聲道:“招了,招了。”兵役把夾棍放寬,張熙道:“不是孔夫子指使,乃是宋忠武王嶽飛指使的。”妙語。鍾琪連拍驚堂木,喝聲快夾。兵役復將夾棍收緊,張熙哼了一聲,暈絶地上。兵役忙把冷水噴醒,鍾琪喝問實供不實供?張熙道:“投書的是張熙,指使的亦是張熙,你要殺就殺,要剮就剮。哼、哼、哼!我張熙倒要流芳百世,恐怕你嶽鍾琪恰遺臭萬年。”鍾琪暗想道:“我越用刑,他越倔強,這個蠢漢,不是刑罰可以逼供的。”當命退堂,令將張熙拘入密室。
  過了兩夕,忽有一個湖南口音,走入張熙囚室內,問守卒道:“哪個是張先生?”守卒便替他指引,與張熙照面。張熙毫不認識,便是那人開口道:“張兄久違了!”張熙不覺驚異起來。那人道:“小弟與張兄乃是同鄉,衹與張兄會過一次,所以不大相識。”張熙問他姓名。那人道:“此處非講話之所。惟聞張兄創傷,特延傷科前來醫治,待張兄傷愈,再好細談。”說畢,便引進醫生,替他診治,外敷內補,日漸痊可。那人復日夕問候,張熙感他厚誼,一面道謝,一面問他來歷。那人自說現充督署幕賓,張熙越加驚疑。那人並說延醫診治,亦是奉製軍差遣,張熙道:“製軍與我為仇,何故醫我創傷?”那人起身四瞧,見左右無人,便與張熙附耳道:“前日製軍退堂,召我入內,私對我說道:‘你們湖南人,頗是好漢。’我當時還道製軍不懷好意,疑我與張兄同鄉,特來窺探,我便答道:‘這種人心懷不軌,有什麽好處?’製軍恰正色道:‘他的言語,倒是天經地義,萬古不易,衹他未免冒失,哪裏有堂堂皇皇,來投密書,我衹得把他刑訊,瞞住別人耳目,方好與他密議。’隨央我延醫診治。我雖答應下來,心裏終不相信,所以次日未來此處。處處反說,不怕張熙不入彀中。不意到了夜間,製軍復私問延醫消息,並詢及張兄傷痕輕重如何?我又答道:‘此事請製軍三思,他日倘傳將出去,恐怕未便,況當今密探甚多,總宜謹慎為是。’製軍悵然道:‘我道你與他同鄉,不論國防,也須顧點鄉誼,你卻如此膽小,聖言微義,從此湮沒了。’隨又取出張兄所投的密書,與我瞧閱,說着:‘書中語語金玉,不可輕視。’我把書信閱畢,繳還製軍,隨答道:‘據書中意思,無非請製軍發難,恐怕未易成功。’這一句話,惱了製軍性子,頓時怒容滿面道:‘我與你數年交情,也應知我一二,為什麽左推右阻?’我又答道:‘據製軍意見,究屬如何?’製軍道:‘我是屢想發難,衹惜無人幫助,獨木不成林,所以隱忍未發,若得寫書的人,邀作臂助,不患不成。你且將張某醫好,待我前去謝罪,詢出寫書人姓字,前去聘他方好。’又叫我嚴守秘密,我見製軍誠意,並因張兄同鄉,所以前來問候。”張熙聽他一派鬼話,似信非信,便道:“製軍如果有此心,我雖死亦還值得。但恐製軍口是心非。”那人便接口道:“現今皇上也很疑忌製軍,或者製軍確有隱衷,也未可知。”故作騰挪之筆,可謂善餂。說畢辭去。
  隔了一宿,那人竟與嶽製軍同至密室。嶽製軍謙恭得了不得,聲聲說是恕罪;又袖出人參二支,給他調養,並說道:“本擬設席壓驚,衹恐耳目太多,不便張皇,還請先生原諒!”敘了許久,也不問起寫書人姓字,作別而去。嗣後或是那人自來,或是製軍同至,披肝露膽,竭盡真誠。張熙被他籠住,不知不覺的把曾靜姓名,流露出來。嶽鍾琪當即飛奏,並移咨湖南巡撫王國棟,拿問曾靜。雍正帝立派刑部侍郎杭弈祿,正白旗副都統海蘭,到湖南會同審訊。曾靜供稱生長山僻,素無師友,因歷試州城,得見呂留良評論時文,及留良日記,因此傾信。又供出嚴鴻逵、瀋在寬等,往來投契等情。杭弈祿等據供上聞,雍正帝復飛飭浙江總督李衛,速拿呂留良傢屬,及嚴鴻逵、瀋在寬一幹人犯,並曾靜、張熙,一並押解到京,命內閣九卿讞成罪案。留良戮屍,遺書盡毀。其子毅中處斬,鴻逵已病歿獄中,亦令梟首。在寬凌遲處死。罪犯傢屬,發往黑竜江充軍。曾靜、張熙,因被惑訛言,加恩釋放。惟將前後罪犯口供,一一匯錄刊布,冠以聖諭,取名大義覺迷錄,頒行海內,留示學宮。可憐呂留良等傢眷,被這虎狼衙役,牽的牽,扯的扯,從浙江到黑竜江,遙遙萬裏,備極慘楚,單有一個呂四娘,乃留良女兒,她卻學成一身好本領,奉着老母,先日遠颺去了。小子湊成七絶一首道:
  文字原為禍患媒,不情慘酷盡堪哀。
  獨留俠女高飛去,他日應燃死後灰。
  雍正帝既懲了一幹人犯,復洋洋灑灑的下了幾條諭旨,小子不暇遍錄,下回另敘別情。
  ----------
  年羹堯、隆科多二人,與謀奪嫡,罪有攸歸,獨對於世宗,不為無功。世宗殺之,此其所以為忍也。且功成以後,不加裁抑,縱使驕恣,釀成罪惡,然後刑戮有名,斯所謂處心積慮成於殺者。讀禁隆科多諭旨,不啻自供實跡。言為心聲,欲蓋彌彰,矯飾亦奚益乎?文獄之慘,亦莫過於世宗時,一獄輒株連數十百人,男子充戍,婦女為奴,何其酷耶?本回於雍正帝事,僅敘其大者,此外猶從闕略,然已見專製淫威,普及臣民,作法於涼,必致無後。
  呂嬴牛馬,亶其然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