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康震評說蘇東坡   》 第33節:五、赤壁絶唱(1)      康震 Kang Zhen

  五、赤壁絶唱
  黃州的東坡居士雖然經受着物質與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對黃州赤壁的三次詠唱卻帶給我們美的享受、真的思考與善的情懷。
  被貶黃州是蘇軾政治生涯中的一個低𠔌,卻也是他精神歷程中的一次升華。在這座遠離政治中心東京(今河南開封)的江邊小城裏,蘇軾一方面積極解决生活中的睏難,一方面認真反思性格上的弱點,閉塞的環境反而成就了偉大的心靈,黃州也成為蘇軾文學創作的一個聖地。面對滾滾東逝的長江水,回想世事變遷、宦海沉浮的人生歷程,蘇軾把對歷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長江邊的赤壁,發出了響徹千古的天籟之音。東坡、雪堂、赤壁是蘇軾在黃州的三個精神象徵,東坡代表蘇軾自耕自給的務實精神,雪堂代表蘇軾勤奮著述的思想境界,而赤壁則代表他超逸灑脫的文學風采。
  一詠赤壁 清風明月
  蘇軾在黃州的所言所思、所作所為,都會令我們情不自禁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黃州的蘇軾到底瀟灑在何處?他耕種莊稼、走進廚房、廣交朋友、慈悲為懷;他撰寫著作、勤奮讀書、強身健體、反躬自省。黃州的蘇軾沒有頽廢,沒有消沉,更沒有在黑暗的角落裏獨自咬牙切齒,而是盡可能地反思自己的過去,充分理解現實的處境,努力創造生活的樂趣,積極探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他要努力使自己成為艱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黃州蘇軾的瀟灑與成熟。
  也正因為如此,從元豐五年(1082)七月到十月,蘇軾在黃州赤壁的三次歌詠,才能夠成為流傳千古的絶唱,因為它代表着四十七歲的蘇東坡已經走嚮成熟與圓融的人生境界: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絶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第1節:康震評說蘇東坡序第2節:一、少年成名(1)第3節:一、少年成名(2)第4節:一、少年成名(3)
第5節:一、少年成名(4)第6節:一、少年成名(5)第7節:一、少年成名(6)第8節:二、步入仕途(1)
第9節:二、步入仕途(2)第10節:二、步入仕途(3)第11節:二、步入仕途(4)第12節:二、步入仕途(5)
第13節:二、步入仕途(6)第14節:二、步入仕途(7)第15節:二、步入仕途(8)第16節:二、步入仕途(9)
第17節:二、步入仕途(10)第18節:三、大難臨頭(1)第19節:三、大難臨頭(2)第20節:三、大難臨頭(3)
第21節:三、大難臨頭(4)第22節:三、大難臨頭(5)第23節:三、大難臨頭(6)第24節:三、大難臨頭(7)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