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為政第二(12)
李裏 Li Li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是當時魯國的大夫季孫肥。他問孔子,要使老百姓既有誠敬之心,又能夠忠心,還能夠努力嚮善,怎樣才能做到呢? “子曰”,你看,這裏沒有用“對曰”,與大夫對答就不用“對”,因為與大夫是平等的,對國君纔用“對”。“臨之以莊則敬”,“臨”就是面臨,你面對大傢的時候莊重,大傢就會尊敬你。做老師的,對學生莊重,學生纔會尊敬你。你作為老師,自己都不莊重,上課時一會兒摳腳,一會兒抽煙,學生肯定不會尊重你。做國君也是這樣。“孝慈則忠”,“孝”,你對自己的父母親能盡孝心,“慈”,對幼小慈愛,並將這種孝、慈推及百姓,老百姓就會忠心於你,就會竭盡全力為你做事。你對你自己的父母都不孝,讓他們挨餓受凍,老百姓會忠心於你嗎?“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舉”就是推舉,“舉善”就是對老百姓當中那些善的、好的人、事都加以表彰,以教育“不能”,“不能”就是做得還不夠好的人,則老百姓自然就能受到鼓勵,自然就會努力嚮善。“勸”表示勉勵、鼓勵。因為提倡好的,大傢自然就嚮往好的。就像一個幼兒園裏邊,這個小朋友背書背得好,給他一朵大紅花,其他小朋友都想戴上大紅花,大傢就都努力去背書。兒童的心理是這樣,大多數成人也是這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或”是不定代詞,當“有的人”講。有的人就問孔子,“子奚不為政”,這個“奚”字當“何”講:孔夫子,你何以不出來做官呢?孔子他沒有直說,因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當時的諸侯國君都不用他。他引用了《尚書》裏面的一段話委婉地說明自己實際上已經為政:“《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他說《書經》裏邊講,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把這種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心推廣、應用到政治當中,這就是在為政了。“是亦為政”,這也就是在為政了。“奚其為為政”,何必非要做官呢?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當老師。他認為做老師可以教導思想,我教的學生,以後有可能做國傢的領導者,或各個部門的執政者,我把這種孝悌的思想教給學生,他們今後就會把這種思想推廣到民間,我這不就是在從政嗎?孔子沒有從政,但做的是比從政更偉大的事情。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道那怎麽可以。接下來,孔子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講信用的重要性。“大車無,小車無”,讀ní,讀yuè。古代的大車指牛車,小車指馬車,古代的車車轅前面都有橫木,是用來套牲口的,就是大車車轅與橫木連接的關鍵,就是小車車轅與橫木連接的關鍵。沒有、,不能套牲口,大車小車就不走了。同理,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就無法在人世間行動,就像牛車缺了、馬車缺了無法行動一樣。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這是《為政》篇裏十分關鍵的一段話,這段話講了儒傢很重要的一個思想:“經權之變。”“世”,三十年為一世,引申為朝代,“十世”就是十代,子張問孔子,此後十代的事情,可不可以知道啊?孔子答:“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因”是指沿襲,“禮”當制度講,“殷”是指商朝。“損”指減少,“益”指增加,商朝沿襲夏朝的制度,所增加、所廢除的,我們可以知道。周朝沿襲商朝的制度,所增加、所廢除的,我們可以知道。“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其”指周朝以後,“雖”當“即使”講,周朝以後的那些朝代,即使是一百代以後的事情,我都可以知道。儒傢的聖人可以知道百世以後的事情,為什麽呢?就是因為“經權之變”。商朝沿襲夏朝,周朝沿襲商朝,有些東西是沒有改變的,有些東西是改變了的,沒有改變的東西稱為“經”,改變了的就稱為“權”。“經”就是天經地義,歷經任何朝代都不會變的東西。比如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人倫禮序,都是不變的。權變則是隨每個朝代特定的歷史情況而出現的一些具體的變化。權是什麽?權就是秤砣,稱東西的時候,為了求得平衡,要把秤砣在秤桿上移動過去,移動過來,這就叫權宜。權宜之計就是臨時的變動,因為歷史時代不同,具體的情況也不同,我們要對一些制度、一些政治體製,做一些適當的調整,這就叫權變。儒傢的聖人懂得經權之變這個道理,所以千年、萬年以後的事情他都可以預測到,所以孔子說周朝以後的王朝,即便在百世之後,很多事仍然可以預測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