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6.盐路(上)(5)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罗城附近盛产食盐,盐要从这里运到贵州等地,因而造就了昔日繁荣的盐道古镇罗城和佛宝等。
船形街修建在一座小山上,两侧的建筑成弧形围合,街形有如船形。船形街建筑是四川传统的木结构,青瓦屋顶,宽大的铺面,形成了叫做“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在街尾树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凉厅街”,凉厅街可以遮风挡雨,也可以避暑纳凉。
街中央建有戏台,这是船形街的灵魂,为三重木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飘瓦。细心在街头寻找店铺上的牌匾,依稀能找到一些当年老字号的痕迹,例如三元号等,这其中一定有当年的盐号。
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市24公里处的洛克斯市,修建了一座以罗城“船形街”为原型的“中国城”,不过那与盐运已是没有什么联系了。
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合江县往南行40多公里,到达福宝镇,福宝镇又名佛宝镇,佛宝古镇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这是又一处因盐兴起的镇子。
佛宝古镇也是修建在一座小山上,始建于元代末年,当初这里寺庙鼎盛,香火兴旺,南来北往的善男信女使这里逐渐发展起集市,当地人相信这里是“佛之风水宝地”,故名之为“佛宝”。
明朝末年,一场大火焚毁了镇上的建筑,木楼土屋荡然无存。现在看到的古镇,大部分建筑都是清代乾隆到光绪年间重建起来的,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是川南山乡民居建筑的精华。
我曾在佛宝古镇流连。古镇山水相依,景色秀美,周围青山叠翠,沿河绿竹摇风。白龙溪和回龙河曲折迂回,古桥流水,四时滋润。
漫步在古镇里,仿佛回到了从前,时光在这里凝固了。街巷和阶梯全用青石板铺成,街巷宽不过两三米,窄巷仅容一人通行。每转过一条小街小巷,都会出现一幅古朴的景色,构成一幅幅风情画。在这错落的街巷中,却有着大大小小三宫八庙和一百多家店铺,那些寺庙就插花在店铺之间,神佛的香火与人间的烟火难分彼此。向导对我说,这里是以庙兴市,宗教的各门各派汇聚在一起,也是少见的奇观。
街市上粉墙青瓦的吊脚楼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有致。走近,还能看见风雨剥蚀的雕梁画栋,还能寻到那长满绿苔的石狮。
佛宝镇在古代是川南盐道的必经之地,我访问这古镇时,特别注意寻找往日销盐的所在。在山顶的主街上,还真的见到了一家旧时的盐号。这便是皮氏开设的“德泰号”,铺面并没有特别之处,不过这里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兜盐”事件。由于盐运不畅,附近常常闹盐荒,有时盐价会涨到15斤大米换1斤盐的天价。有一天僧人和尼姑们看不过去了,他们打开盐号的仓门,赶集的人将仓盐一会儿就兜光了。
自贡的井盐一般是经古镇的水陆码头往南,再经天堂坝一带的山路运到贵州的赤水等地。
在古镇外的河里,还保留着一条跳石古桥。一方方石块立在河中,就像一条长龙在那里歇息。我在干涸的河道中仔细踏查,居然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在一方冲倒的石栏柱上,我看到镌刻着“嘉庆二十四年岁在己卯季秋月吉……”的字样,如拳的楷书字体非常清晰。这么说来,这跳石桥的修建应当是1819年的事。也许这里曾经是井盐的一个重要转运通道,这特别的石桥在这里已经伫立了近两个世纪的时光。
在山上,有一条蜿蜒的盐路。山陡林密,山路崎岖,运盐人全凭肩挑背扛,山民在夜里就地歇息,在悬崖陡壁之间遗留着一些住过人的岩穴。
川盐与茅台酒
自流井原属古代江阳县治的富顺管辖,所产井盐除水运外,大量井盐从现在的自流井区张家沱河顺石阶而上,靠挑夫、驮马经石板路运到邓关、宜宾等地。釜河上千船竞发,陆路上车水马龙,形成了张家沱至汇柴口的千年古盐道。
贵州古时不产盐,完全靠自贡井盐的供给,故黔人食盐有“川盐”之名。
所谓“川盐”,是指产于四川健为、五通桥、自流井的井盐。川盐主要通过四大口岸进入黔地,清乾隆元年(1736)四川巡抚黄廷桂于川黔边界设仁怀、綦江、叙永、涪陵四大口岸,川黔两省的盐均由这四大盐号负责经营。其中赤水河流域由仁案负责,具体路线是自贡、泸州、合江、赤水、元厚、土城、二郎滩、茅台,至茅台之后,由于赤水河不能通航,改为陆路运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