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谜团包裹中的风流天子:原来乾隆 Mystery wrapped in the romantic emperor: the original Qianlong   》 从李侍尧贪污索贿看乾隆惩贪(5)      郭燕红 Guo Yangong

  谁曾想,结果竟大出乾隆意料之外!
  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在京大学士、九卿会齐,先由刑部办事人员宣读和珅等拟罪奏折内容,然后大臣们各抒己见。这次廷议一反常态,效率出奇地高,意见也格外集中,大家一致认为和珅所办李侍尧一案,就其犯罪事实讲,结实可靠,无可动摇,惟拟罪过轻,应从重改为斩立决。这样一来,无异把意欲通过常规司法程式免李侍尧一死的乾隆皇帝逼到
  了墙角,几乎没有回旋余地了。
  此时南巡回銮的车驾已进入直隶境,乾隆忽然想起不久前湖广总督富勒浑前往江南行在接驾时讲的一番话,心中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当时正赶上钦差大臣和珅审拟李侍尧一案奏折递到行在,皇上借召见之机,询问富勒浑有何意见,富勒浑主张贷其一死。他说:“李侍尧历任封疆,实心体国,认真办事,在各省督抚中并不多见。臣以为李侍尧虽晚节不够谨饬,但罪不至死,若皇上开恩弃瑕录用,将来未必没有其报恩之处。”乾隆内心虽深以为然,不过,面无表情,未置可否,这令富勒浑日后深悔失言。而此时乾隆想起,如果将如何处置李侍尧放在数十名总督、巡抚范围内再加核议一番的话,他们之中至少可以确保有富勒浑一人,会站出来公开表态反对将李侍尧即行斩决,到那时,事情不难于山重水复的绝境,自然引出柳暗花明之前景。思考已定,乾隆决定绕过正常司法程式,另辟蹊径,将李侍尧一案发交封疆大臣们各抒己见。
  五月七日,军机大臣奉旨以内阁名义传谕各省督抚,对李侍尧一案应如何定罪发表自己意见。但事态的进展大出乾隆意料之外,这“一个督抚”竟不是皇帝心目中笃定的湖广总督富勒浑,而是安徽巡抚闵鹗元。
  最先遵旨具题的是离京较近的直隶总督袁守侗、河东河道总督李奉翰、山东巡抚国泰和江苏巡抚吴坛,他们的意见都是赞同大学士、九卿所拟应从重“速正刑章”,乾隆心中虽有不快,但是他们的态度都早在意料之中。富勒浑在遵旨用题本奏覆的同时,又给皇帝写了一件奏折,令乾隆大失所望又火冒三丈的是,这个不可救药的浑蛋事到临头又变了卦,他竟敢奏称:“大学士、九卿以李侍尧赃私累累,仅拟斩候尚觉罪浮于法,从重改拟斩决,请旨即行正法,酌理准情,实亦罪所应得。”这样,富勒浑失之交臂的邀功取宠的良机,竟让聪明伶俐的闵鹗元轻易拾去。
  闵鹗元,字少仪,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及山东等省学政、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乾隆四十一年擢升为安徽巡抚。李侍尧案发,上谕让各省督抚各抒己见,精敏过人的闵鹗元反复推敲谕旨,揣摩皇上意指所在,最后终于认定,所谓“酌理准情”、“各抒己见”,不得“游移两可”云云,实乃诱导督抚提出与大学士、九卿所拟之罪不同的意见,否则皇上本可以“圣衷宸断”,或“依议”立决,或干脆改为斩监候,又何必花几个月时间,让几十个封疆大臣七嘴八舌去讨论呢?为确保万无一失,闵鹗元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先不用题本,而是具折奏覆。开头先说臣伏读谕旨,“仰见我皇上明慎用刑,不使少有畸重畸轻,并交臣等核议,俾各知儆剔、痛自猛省之至意”,实把皇上夸了一通。然后说钦差大臣和珅照“侵盗本罪,按例问拟”斩候,这是依法办事;而大学士、九卿“以大臣犯赃,从重科断”立决,也完全正确。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最后才托出自己的“拙见”:
  臣遵旨细心推勘,平情核议,查李侍尧以大学士办理总督事务,受恩至深至重,乃贪黩行私,赃迹累累,大学士、九卿拟请即行正法,不特问之李侍尧应知罪无可逭,即臣等亦无不怵目警心,刻刻以李侍尧为戒。惟是李侍尧既有败露之案,而杨景素复有狼藉声名,凡属臣工簠簋不饬之事诚如圣谕,不能保其必无,且李侍尧历任封疆,其办事之勤干有为,实为中外所推服。设庸碌者以善于掩盖而幸脱法网,勤能者以猝经败露而决不待时,其情似稍有可悯。查律例开载“八议”条内有“议勤”“议能”之文,是国家慎重刑章,原有功过相权之典。今李侍尧晚节有亏,而勤劳久著,可否稍宽一线,不立于处决,出自皇上天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诞生地之谜(1)诞生地之谜(2)诞生地之谜(3)
生母异闻(1)生母异闻(2)海宁陈氏之子(1)
海宁陈氏之子(2)海宁陈氏之子(3)乾隆真正生母(1)
乾隆真正生母(2)“此命贵富天然”(1)“此命贵富天然”(2)
“此命贵富天然”(3)名门闺秀富察氏惬意少年(1)
惬意少年(2)骨子里强毅阴鸷(1)骨子里强毅阴鸷(2)
骨子里强毅阴鸷(3)骨子里强毅阴鸷(4)骨子里强毅阴鸷(5)
空前的文字狱(1)空前的文字狱(2)空前的文字狱(3)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