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賜我甘露 》
第33節:賜我甘露(33)
華姿 Hua Zi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彼得前書》4:8
要學習耶穌的愛,最好和最明確的途徑是家庭。
神按他的形象創造了我們--人類。
天父創造兒童是為了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愛與被愛。
無論你為你的孩子、你的丈夫、你的妻子,做了什麽。
你在家庭裏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為主耶穌而做。
假如我們沒法去愛與我們朝夕相對的人,
我們又怎能去愛那與我們衹有一面之緣的人呢?
愛表現於為他人設想,善待他人,與別人分享喜悅,與別人分享值得高興的事……
愛是透過日常細微的事表現出來的。
現代社會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大部分都是破碎家庭引起的。
有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從不在傢。
小孩放學回傢,傢中沒有人接待他們,關心他們,
在他們悲哀失落時鼓勵他們,在他們快樂開懷時分享他們的喜樂。
小孩期望傢裏有人接納他們,愛護他們,贊許他們,以他們為榮。
假若他們得不到這一切,便會跑到街上。
那裏會有許多人準備吸納他們,而孩子可能會迷失。
當孩子因家庭而失落,許多怨恨和破壞就會出現。
有一次,一位女士來到我跟前,她心裏有極大的憂傷。她告訴我她女兒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兒把心中的怨憤都發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見母親。
因此我告訴她:"現在你試想一想你女兒童年時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許是一些花朵或特別喜好的食品。把這些東西送給她,而切莫指望回報。"
她依我的話去做,把她女兒喜愛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給她一塊漂亮的花布;她並沒有期望女兒的回報。
幾天後,她的女兒對她說:"媽媽,來我這裏,我愛你,我需要你。"
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這母親所做的事,喚起她女兒童年時的歡樂,使她聯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個愉快的童年,因為衹有這樣,她才能重新領會母親對她的愛。
我們要像瑪利亞和約瑟一樣,前往找尋我們的孩子。
當耶穌迷了路,他們不會坐着等待,而是不歇地找尋,直至找到耶穌為止。
我們必須把孩子帶回來,讓孩子知道我們需要他。
沒有孩子,我們就沒有希望。
讓我們學習耶穌
在耶穌12歲的時候,約瑟和瑪利亞按着逾越節的規矩,帶着他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按猶太人的律法,男孩一滿12歲就是成年人了,此後,他就是律法之子,要遵守律法。而律法規定,成年的猶太人,凡住在耶路撒冷15英裏之內的,都務必要守逾越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賜我甘露(1) | 第2節:賜我甘露(2) | 第3節:賜我甘露(3) | 第4節:賜我甘露(4) | 第5節:賜我甘露(5) | 第6節:賜我甘露(6) | 第7節:賜我甘露(7) | 第8節:賜我甘露(8) | 第9節:賜我甘露(9) | 第10節:賜我甘露(10) | 第11節:賜我甘露(11) | 第12節:賜我甘露(12) | 第13節:賜我甘露(13) | 第14節:賜我甘露(14) | 第15節:賜我甘露(15) | 第16節:賜我甘露(16) | 第17節:賜我甘露(17) | 第18節:賜我甘露(18) | 第19節:賜我甘露(19) | 第20節:賜我甘露(20) | 第21節:賜我甘露(21) | 第22節:賜我甘露(22) | 第23節:賜我甘露(23) | 第24節:賜我甘露(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