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人马修·埃瑞克逊这样写道:这场满座的演奏会完全可令听众感受到他对音乐的专业及一份日渐浓厚的艺术性,让人叹为观止。
李云迪在康乃蒂克大学音乐厅的演奏还有一段小插曲。没错,他临时改弹了李斯特的b 小调奏鸣曲,这是他音乐直觉作用的结果。演出结束后,他才知道,这首曲子在这个狭小的音乐厅多么具有意义,而且完全是一种绝妙的巧合。
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他当时弹奏的那架"斯坦威",虽然是名琴,却因为年头久远成为"没落的贵族"。虽然是"没落的贵族",却是康乃蒂克大学的"镇店之宝",几位已谢世的大师级钢琴家都曾弹奏过它。即便承载着辉煌的历史,可是这驾钢琴的音色实在难以恭维,李云迪在演出前试音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到了,但是还有别的选择吗?他只有投入更多的处理来发挥钢琴的音色。
当他刚开始弹奏b小调奏鸣曲,音乐厅里的所有观众就全被"捉"住了。演奏结束后,激越的掌声几乎要将房顶掀翻。
当李云迪来到后台,这时几位年迈的老人找到了他。他们围住钢琴家,告诉他,就在30年前,也在这个音乐厅,也是这架钢琴,霍洛维茨弹奏的也是同一首曲子。
"太奇妙了,"老人们显得非常激动:"30年前的乐曲好像复活了,但是亲爱的年轻人,我们要告诉你的是,你比霍洛维茨弹得更出色。"
"当时听他们这样说,我觉得很高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鼓励。"他对我说:"当然,这不能说我就比霍洛维茨弹得好,一次演奏不能决定什么,况且钢琴家未必时时都在最佳演奏状态,但这个巧合让我也觉得很惊讶,他们的话让我觉得很满足,因为我满足了我的观众。"
"那么你怎样看待乐评,每次演出后,你会去查看第二天报纸吗?"
"不会那样做。看评论会影响对音乐的专注,我从来不看乐评,这样也使我的发展不受干扰。演奏家要信任自己对音乐的直觉,这一直很重要,所以我会坚持对音乐的理解,至于乐评的好坏,我本人不关注。"
"有一些伟大演奏家十分注重个人的艺术感觉,甚至在弹奏中有大量的错音,比如霍洛维茨、菲舍尔,你觉得作为一个演奏家应该注重音乐的感觉,还是每个音符的精确?"
"对艺术家来讲,音符的精确是非常需要追求的,简单来讲错音就是一种不完美,是瑕疵,而艺术家应该追求音乐的完美。但是,从艺术和音符的角度衡量来讲,艺术家应该更注重艺术上的表达力,为了表达作品的意境,如果真的需要--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那么损失个把音符也是允许的。尤其对于大师级钢琴家所驾驭的音乐来说,错音不是技巧的问题,不会影响到艺术的诠释,更不会破坏音乐的完整性。"
"有些乐曲是需要快速演奏的,据说演奏家手指的快速运作每秒能够达到25次,你对快速演奏如何看待?"
"快速演奏技术是演奏者必须要掌握的,但不是一味追求快速,要求快的同时还要使每一个音都清晰均匀。记得有一位钢琴家说过在快速演奏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听众的听觉接受能力,超出了这个范围一切就毫无意义了。而且快速演奏并不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艺术质量,所以音乐界有一种观点:快并不在于一个人的手指轻盈上,而在于他的思维敏捷上。简单讲,对于钢琴来说,真正的难度不在于有多快,而在于如何慢,因为钢琴的性能决定了这点。"
"你的音乐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也得到了公众的肯定,对你来说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表达,这种随心所欲是一种能够以多角度来诠释作品,以多方位来看待作曲家,以不同形式来展现作品内涵、色彩,更细致、更多重地来解读音乐。因为艺术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在两种不同演奏版本中,绝难举证哪一个版本的诠释及速度处理有错,或哪一版本更符合作曲家精神,关键在于演奏家本身怎样给作品一个合理的展示。比如那些钢琴大师,他们在漫长的演奏中慢慢积累了对一定作曲家的一定作品的认识,这种认识随着年龄增长也会产生细微变化,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核心部分已经非常充实完整了。至于这些大师往往会有一些拿手的代表作,我觉得这关乎个人纯粹的喜好,这不是靠观众的喜好来决定的,也不是靠刻意的雕琢,完全是自然规律的发展。"
"你觉得音乐的精髓是什么?"
"旋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