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3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3)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具有極好的自我糾錯習慣,他經常興致勃勃地談起自己的某個最新見解,不久後又會毫不留情地自我否定掉。儘管他的十個見解中往往八九個都是錯的,可是他憑藉有錯就糾的好習慣卻能夠沙裏淘金,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人難免會犯錯,當意識到自己做錯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掩飾自己的錯誤,而是找到錯誤的根源,從自身找原因,不要推卸責任,責怪他人。
由人知己,見賢思齊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 孔子說,一個人會有過錯,往往是交錯復雜的社會關係導致的。看到一個人的過錯,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樣的過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看到他人的過錯,可以引發加強自身“仁”的修養。
南先生進一步解釋,當我們看見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賢者,就會想達到他的境界;如果看到不賢的人,則可以將其當做自己的鏡子,藉以自我反省。這為我們不斷反省和完善自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啓示,許多在事業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學習別人的優點及反省自己的不足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的。塞繆爾?杜威曾經說過,他就是在讀了本傑明?富蘭剋林的傳記之後纔形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商業習慣的。
路德?杜德利曾說過:“在文學上,我總是衹與我認為很不錯的老朋友交往,我的朋友是經過我長期選擇的。和我的朋友們在一起,我變得越來越崇高,創作的願望也愈來愈強烈。我總能從我的朋友那兒得到益處,十之八九都是這樣。”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人們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不斷地從交往的對象那裏吸收其優點以反省自己而進步的。經常同賢人往來,即使不是特別有意識地嫁接別人的優點,也會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提升到與他們相同的層次。如果能夠不斷學習他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鞭策自己不斷地嚮那些賢者靠近,那麽慢慢地,你的思想修為也會提高。
英國諺語中的“勿施於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論語?公冶長》 南先生解釋說,躬就是反躬自問,自厚並不是對自己厚道,而是對自己要求嚴格。當別人做錯事,責備別人時不要像對自己一樣那麽嚴肅。衹有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遠離別人的怨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