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33節: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1)      林語堂 Lin Yutang

  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
  《論語》一書,一般認為是儒傢至高無上的經典,就猶如西洋耶教的《聖經》一樣。其實這部書是未經分別章節未經編輯的孔子混雜語錄。所論涉及諸多方面,但對所論之緣起情況則慨不敘明,而上下文之脈絡又顯然散亂失離。讀《論語》,猶如讀Bartlett之《引用名句集》(《Familiar Quotations》),令讀者覺得那些警語名句津津有味,引起無限沉思想象,而對那些才子的文句,不禁訝異探索,窺求其真義之所在。如將《論語》的內容與《禮記》和《孟子》,以及其他古籍各章相比,就會發現那些簡潔精闢的文句都是從長篇論說文字中節錄而來,而所以得存而不廢者,正因為深受人喜愛之故。比如說,讀了《論語》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然後再讀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傢》上記載的:
  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夫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
  《論語》本文上並未提到孔子當時說些"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實際情況,衹是把這句話做一句抽象的話來說的。另外,《論語》中頗多四五個字的短句,如"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是衹有一種長處的技術人才。又如"鄉願者,德之賊也"。關於鄉願,我們幸而在《孟子》一書中找到了"鄉願"一詞詳細的解說。我想,誰也不會相信孔夫子每次說話衹說三四個字就算了事。若說,有人嚮孔夫子發問,發問者整個的意思,讀者若不瞭解較為充分,孔子所作的回答整個的含義就能充分瞭解,這也是無法相信的。清人袁枚曾經指出,《論語》這部書是孔子的語錄,編纂者把弟子的問題部分盡量縮短了。因此在《論語》中發問都簡單得衹剩下一個字,如某某問"政",某某問"仁",某某問"禮"。於是,雖然是同一問題,因發問之人不同,孔夫子也就以各式各樣的話回答。結果為《論語》作註的學者也會因種種情況而誤作註解,此種註解,自然不足以稱公允之論。另有如下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
  註釋《論語》的人解作"仲弓之賢,自當見用於世"。但袁枚則認為此係孔子與弟子憑窗外望,見牛犢行過,偶有所感而發,並非指仲弓而言。
  那麽,除去書中所見孔子的智慧之外,《論語》之美究竟何在?其美便在孔夫子的人品性格,以及他對同代人各種不同的評論。那美是傳記文學的美,是孔夫子的語言之美,是隨意漫談,意在言外。而夫子的這些如珠妙語卻出之以寥寥數語,自富有弦外之音。《論語》之美正如英國十八世紀包綏艾所寫的《約翰森傳》(《Life of Samuel Johnson》by Boswell)一書之美妙動人一樣。而與孔夫子在一起的那批人物,他的弟子,他的朋友,也是與約翰森周圍那些人物一樣富有動人之美。我們隨時都可以翻開《論語》這部書,隨便哪一頁都會流露出智者的人品之美,縱然有時極其粗暴,但同時又和藹可親。這就是《論語》這部書對中國人所顯示的魔力。至於武斷偏執也自有其動人的力量,孔夫子與約翰森的武斷偏執之論,永遠有動人的力量,因為這兩位先哲把自己的見解都表現得那麽斷然無疑,那麽堅定有力,其勢堪稱咄咄逼人。
  《論語》這部書整個的特色衹是闡釋說明,並沒有把孔子的思想係統作一個完備周全的敘述,孔子學說之真面目則端賴讀者去深思明辨了。
  孔夫子周圍的人物,我們也可以藉着《論語》這部書,得以略窺一斑。有時孔夫子與二三得意門生歡樂相處,夫子欣然,就單憑文中的片語衹字,我們可以稍得一些暗示。與孔夫子的話混在一起的,有些是孔門幾位大弟子如曾子、子夏、有子、子張等人的話。這是因為《論語》內那些文字的來源不同,有若幹章根本是孔門弟子的弟子所記載的。比如顔回,為孔門弟子之長,沉靜而富有深思,孔子對他亦極愛慕,每每對他贊不絶口。另一方面,又有子路,等於耶穌的大弟子彼得,他時常對夫子大人的行為也會質疑問難,不稍寬容。在《論語》一書中,提到子路時,往往缺少恭維之辭,那是因為在《論語》這部書記錄成文之時,子路已經去世,沒有門徒替他辯護的緣故。還有能言善辯,但有些絮聒的子貢,還有比他們年紀頗輕但卻恬靜明達的曾子(將來弘揚孔教最為重要的就是他),還有文學氣質最重的子夏,最為實際的政客厓求(最後孔子把他逐出了師門)。孔子的門墻之內廣阔得無所不包,各式各樣的學生都有,據說,每個弟子在學問上之所得,都衹是孔子的一部分。後來,曾子、子思、孟子這個傳統,發展成為儒傢道統理想哲學的一面。而子夏、荀子的儒學則順着史學及學術的路綫發展下去。正像基督教中聖約翰發展了耶穌教義的理想一面,當然其中也加上了聖約翰自己本人的一部分思想。所以,我們在《中庸》一書中可以看出曾子把《中庸》裏的哲學、人道精神與中和諸重要性,予以發展引伸了。一言以蔽之,我們可以把子思與孟子比做耶穌的門徒聖約翰,把荀子比做聖傑姆斯(St. James)。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