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新解——思與行   》 雍也篇第六(3)      何新 He Xin

  [原文]
  伯牛有疾①,子問之,自牖執其手②,曰:“亡之③,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
  (6.10)伯牛有病,孔子去看望他,從窗外握住他的手,說:“不行了,這是命呵!這樣的人竟會生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會生這樣的病!”
  [註釋]
  ①伯牛,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集解》引包註:“牛有惡疾,不欲見人,故孔子從牖執其手也。”
  伯牛患癘疾,即麻風病。癘,大厲,即麻風。天花、麻風,古稱癘疾。
  ②牖,戶也,窗口
  ③亡,無也。即今語“不行了”。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①,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
  (6.11)孔子說:“好啊,顔回!衹要有一盤飯,一瓢水,住在狹窄破陋的巷子裏。別人忍受不了那憂苦,而顔回卻不會改變他的快樂。多麽好啊,顔回!”
  [註釋]
  ①簞,音單,古代盛飯的竹器,圓形。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①。”
  [譯文]
  (6.12)冉求說:“我並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夠。”
  孔子說:“能力不夠,至少走到中途纔廢止,而現在你是畫出一道綫就不走了。”
  [註釋]
  ①女,汝也。畫,劃也。分劃。《集註》:“畫者,畫地自限也。”
  [原文]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①。”
  [譯文]
  (6.13)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註釋]
  ①《集註》引《論語述》:“君子儒,所謂賢者識其大者。小人儒,所謂不賢者識其小者。識大者方能明道,識小者易於矜名。子遊譏子夏之門人小子是也。孫卿以為子夏氏之陋儒矣。”又引《論語補疏》:“此小人當以‘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為之註腳。子夏規模狹隘,故聖人進之以遠大。”
  《群經平議》:“小人儒者,猶雲‘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古人之辭,凡都邑之士謂之君子。”《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左司馬帥都君子”。杜註:“都君子,在都邑之士。”都人謂之君子,故野人謂之小人。孔子責子路曰:“野哉,由也。”責樊遲“小人哉,樊遲也”,其義一也。
  何按:此說是。小人儒,野人之儒也。子夏出身寒微。故或被譏為“小人”。
  [原文]
  子遊為武城宰①。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②?”
  曰:“有澹臺滅明者③,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譯文]
  (6.14)子遊做武城之長。
  孔子問:“你見到人才沒有?”
  說:“衹有那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不走小路。不為公事,從來不進我的屋子。”
  [註釋]
  ①武城,魯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南。
  ②耳,通行本作“爾”。程樹德引阮元說:“焉爾者,於此也。”其說是,焉於通。耳,爾也,指此地即武城。
  ③《論語正義》引“弟子列傳”:“澹臺滅明,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纔薄。既已受業,退而修正。”與子遊同為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四歲。
  ④徑,路之小而捷者。(《集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學而篇第一(1)學而篇第一(2)
學而篇第一(3)學而篇第一(4)為政篇第二(1)為政篇第二(2)為政篇第二(3)為政篇第二(4)
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裏仁篇第四(1)裏仁篇第四(2)裏仁篇第四(3)裏仁篇第四(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