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欲嚮江南爭半壁(6)
梅毅 Mei Yi
當時的馬士英,與東林係士人還沒有大的過節。而且,事情也不像許多筆記以及後來以訛傳訛所說的那樣,似乎都是講馬士英如何陰險,因為他認定福王好色昏庸容易控製等等。要知道,好色昏庸之君,並不一定好控製。
正是因為馬士英手下幾位武將的轉舵,纔使得這位冰雪聰明的文臣轉嚮,由原先擁桂王繼位,改擁他原本並不看好的福王。老馬身為鳳陽總督,高傑、黃得功、劉良佐三個總兵,本來是他手下將領。承平之時,幾個武將僅僅是幾條大狼狗而已。但混亂年代,凡事都本末倒置。
在此,一定要講一講明朝的監軍制度。
說起監軍,特別是明朝的監軍,受電視劇的歪麯誇張影響,大傢都首先會想到太監監軍。其實,明朝文臣監軍係統,非常發達,與太監監軍彼此製約。也就是說,在明朝,並非公公們在軍隊獨大。明代文臣監軍有四級——總督、巡撫、巡按以及兵備道。
從景泰年間開始,侍郎以上文臣出任總督、巡撫時,都會帶一個“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的銜位,這樣,有“憲臣”之名,更能張大其事,顯示威權。挂上“紀檢”名義進入都察院體係,文臣在軍,自然可以盡彰“天子耳目風紀之司”的事權。最初,總督等文臣還非“文帥”,很少直接指揮戰役,他們主要是協調、監督和考核將領們的業績,彈劾失職行為。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等武將,他們纔真正負責各級的軍事行動。由於監軍文臣係統又有總督、巡撫、巡按等相互牽製,宦官監軍另成一係,所以明朝軍隊係統由一龐大的監軍網所籠蓋,誰想單獨一方染指都很難。從前大太監魏忠賢手可遮天,卻因為明朝這種軍隊監軍體係,他也沒能輕易掌控軍權。
特別是自明仁宗開始,“以文製武”逐漸成為常式,加上內閣制度的形成,武將地位日益低下。這一點,也符合封建王朝的政治形態。太平年間,君王當然要猜忌手握重兵軍權的武夫,而士大夫階級深受儒教陶冶,一般不會弄出興兵犯上的事情。特別是嘉靖以後,衛所制度解體,兵源主要來自“募兵製”,如何管治職業雇傭軍人,如何控製武將使兵士成為“私兵”,明廷衹能加強文臣等監軍的力度。
明朝前期,各地總兵還能與總督、巡撫分庭抗禮。成化以後,總督稱“軍門”,到達地方後,巡撫、總兵等大小官員均要謁見,總兵官有事相呈,要“甲胄行跪”,即使是各地勳臣,對總督也要“旁門庭參”。張居正當國時,大將名宿如戚繼光、李成梁,均嚮這位文臣自稱“門下”、“沐恩”、“小的”,一口一個“萬叩頭”、“跪稟”,十足凸顯出文臣威風。
所以說,有明一代,“以文製武”策略行使最佳,基本上沒有武將造反的可能。依據這種文官監軍的制度,總督等監軍文臣不僅可以對總兵等各級武將黜陟進退,甚至對所轄的地方軍政大員,均有監督考核權。所以,按常理,馬士英這位鳳陽總督手下的幾位總兵,其實應該是指哪打哪的武夫而已。
但是,勢異時移,崇禎帝已死,大明朝已亡。兵荒馬亂,一切的一切,有時候就會呈現順序顛倒的情況。內有綽號“胎裏紅”(應該是“胎裏黑”)的宦官盧九德出手,外有手握大矛槍的軍頭響應,馬士英左思右忖,從本人利益出發,一改初衷,他不經與史可法協商,立刻以鳳陽總督和三總兵名義,正式嚮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遞表,表示擁立福王朱由崧。
韓太監倒很“民主”,邀請南京諸臣集聚自己傢中,把馬士英等人的“公開信”給大傢看。愕愕之際,衆人衹得唯唯。亂世之中,手中無兵,文臣們衹能聽天由命了。
不僅文臣如此,山東總兵劉澤清本來與東林係一起支持潞王繼位,聽說三鎮總兵擁立福王,立刻轉嚮,表示全力支持福王。
東林魁首錢謙益聽說此事,瞬間腦子轉了十萬圈,很快也表示贊同。
這樣一來,最尷尬的當屬史可法了。
假使當初史可法當斷就斷,以王朝倫序作為最佳選擇,擁推福王當皇帝,馬士英就無從居功,高傑等四軍鎮也無法因“定策”之功而跋扈。正是東林黨錢謙益等人的萬般遊說,致使史可法一誤再誤,失去了獨當一面首推福王即位的歷史機遇。
有人會問,福王乃酒色昏庸之徒,史可法直接推他當皇帝,合適嗎?當然合適!崇禎帝察察之君,乾綱獨斷,剛愎自用,結果又如何!南明舉步維艱之下,其實推擁福王這位庸懦之君,反而能最大限度發揮正人在朝的效力。
假使史可法有第一號的擁立之功,福王繼位後,自然會把國事皆交予他及東林係諸位在朝正直之臣。至於福王本人花花錢、喝喝酒、玩玩女人,對於一個明末時的“國傢”來講,帝王這種私人品德方面的事情,純屬雞毛蒜皮小事。而衆人認定是“賢王”的潞王,其實就是個古玩愛好者,他平時保養着手上長六七寸的大指甲,竹簡護之,行步顧影,娘娘腔一個,談不上雄纔與大略,衹是給人印象較謙恭而已。
捨福王立潞王之議,正如揚州進士鄭元勳所講:“禍亂由此而始矣!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德澤猶係人心,豈可捨其孫而立侄?況且,應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萬一左良玉、鄭芝竜等人各有所意,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誰能禁者?倘立潞王,置福王於何地?殺之?幽之?如此,天下騷動,幹戈相嚮,萬萬不可1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