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故國行吟   》 第33節:故國行吟(32)      宋浩浩 Song Haohao

  呂師孟的這種語氣激怒了文天祥,他呵斥到:"汝叔侄皆降北,不滅汝族,是本朝之失刑也,更敢有面皮來做朝士?予實恨不殺汝叔侄。汝叔侄能殺我,我為大宋忠臣,正是汝叔侄周全我,我又不怕!"
  呂氏叔侄被駡的一文不值,面如土色。元將伯顔聽了負責看守文天祥的軍官說了呂氏叔侄被譏諷的經過,對文天祥更加敬佩,心裏也暗暗地覺得他駡得好,變了氣節的將領在哪一方其實也都是被看不起的。但勸降還是得繼續,文天祥也知道,這次似乎很難再走出元營了。
  文天祥有些後悔,後悔出了臨安來到元營,他到不是畏死,而是自己被拘,朝中的事無人收拾,而且象吳堅、賈慶餘、謝堂這些人已正式嚮伯顔乞降,再者自己率領的幾萬勤王軍隊也需要自己去指揮。伯顔是何等機敏的人,他也早看到了文天祥的那支隊伍,趕緊想辦法把這支勤王軍隊給遣散了。
  二
  南宋德佑二年二月初七,這個時候南宋已經正式投降。既然投降了,那麽總要派些臣工去忽必烈那裏朝謁一下,伯顔把這個意思讓人轉告給謝太後。無能的謝太後就派了左臣相吳堅、右臣相賈餘慶、樞密使謝堂、參政傢鉉翁等人組成了祈請使。其中吳堅想以年紀大了,體弱多病為由求免,結果還是沒被允許。文天祥本不在祈請使一列中,但是伯顔看中了他的才華,準備一起帶他北去。文天祥作為南宋大臣肯定是不願意這樣北去的,所以他在一封給傢人的書信中表明心跡,要是真被虜去,就自殺殉國。好友傢鉉翁勸他說,這樣死,不如等有朝一日機會來了報效國傢。在這支祈請使隊伍裏,衹有傢鉉翁是真正地為趙氏王朝祈請,如果忽必烈還好說話的話,傢鉉翁希望能說服他,這也就為南宋朝廷存了一綫希望。文天祥還是相信老友傢鉉翁的,於是硬着頭皮隨着這支祈請使的隊伍北上。
  文天祥隨從中有這麽一人,名叫杜滸。這個人讓文天祥也十分地感動,文天祥還記得前些日子,幕府中的很多賓客都支持和主張文天祥赴元營來談判,衹有杜滸竭力反對,結果反被一些賓客趕出了文府。現在文天祥要負辱北上了,樹倒猢猻散,昔日的門客全都紛紛離開了他,衹有杜滸一人毅然决然地留在了他身邊。
  二月十日的晚上,船泊於謝村。文天祥差一點有機會逃脫,祈請使中的那個名叫賈餘慶的南宋官員,是鐵了心地想降伏於蒙古朝廷,他嚮伯顔告密獻計說,到了北方把文天祥囚禁到沙漠中去,這樣你文天祥就不能鬍思亂想了。伯顔為了防止文天祥在謝村乘泊船之機逃跑,於是又把他押解到另一艘小船上。賈餘慶還是放心不下,無恥地讓伯顔看管得更緊些。這樣下來,自然不得逃脫。另外的一個叫謝堂的小人,居然也嚮伯顔獻媚,送了不少金銀,乞求能否同意他再北上,伯顔見錢眼開,將他放了回去。
  第二天,船到了平江府,也就是蘇州。當初蘇州還沒被元軍侵占時,文天祥還做過蘇州的知州。衹是在危急關頭,朝廷突然命他棄平江而去保獨鬆關,剛率兵南去勤王,平江府的軟弱官吏就獻城投降了,文天祥想起這事就不免心酸傷感起來。岸上的百姓無不痛哭流涕,他們都知道船上有他們景仰的好臣相。想到這,文天祥萬感交集:
  樓臺俯舟楫,城郭滿幹戈。
  故吏歸心少,遺民出涕多。
  鴆居無鵲在,魚網有鴻過。
  使遂睢陽志,安危今若何?
  -----《指南錄·平江府》
  文天祥確實很後悔自己沒有下决心留下來守城,要是當初能效仿唐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一樣,今天的平江府也不可能此翻衰敗景象了,他黯然落淚,覺得有負黎民。元軍見文天祥的到來,居然激起這樣大的反應,生怕生出亂子,押送祈請使的船衹在平江的河道裏停泊了一個時辰就解纜而去。
  十天之後的二月二十九日,船隊到了鎮江。鎮江是萬裏長江和京杭運河的交匯點,隔江又與揚州相望。
  在鎮江另一位軍將領要請伯顔逗留幾天,這樣祈請使們就有了暫住鎮江的機會。文天祥也從中看到了逃脫的可能,在他後來留傳後世的十五首"難"詩中,看出了它經歷的麯折和危險,真是九死一生。
  鎮江北臨長江,衹有渡江走水路纔是上策,而且當時揚州還有宋軍駐守。杜滸和文天祥的帳前將官餘元慶兩人一起密謀,研究應該逃往江北,找到守城的宋軍,然後再往東南方向逃去,衹有逃出了元軍的控製,才能希望有朝一日招兵擴軍幫助弱主匡復宋室。餘元慶正好是真州人,對那裏的情況很熟悉,於是密謀决定先渡江去真州。
  杜滸也徵求文天祥的意見,說萬一謀泄,都會死,大傢會不會後悔。文天祥早已抱了一死的决心,拿出一把匕首,表示萬一事情不成,就自殺殉節。杜滸聽文臣相這麽說,更堅定了鬥志,也誓死相隨。
  狡猾的元軍對文天祥看管得自然很嚴,因為他們也知道,在這群祈請使中最難對付的,就衹有文天祥一人了,其餘除那位傢鉉翁外,恨不得能馬上跪到忽必烈的膝下求得一官半職呢。不過元軍疏忽的是,衹顧着看管文天祥,忘了監視和防範他這位精幹的隨從。杜滸利用這一點,每天都到街上去酗酒,喝完酒裝着瘋癲的樣子,看守的元軍見這人邋遢無形更是懶得看管,不再多理會他了。也就是趁這個時機,杜滸就結實了一批心係南宋朝廷的忠義之士,並給他們一些銀兩,其中若談得投機的,就暗示對方能否幫着逃脫虎口,杜滸知道這樣做很危險,但好在這些當地百姓都恨透了燒殺搶掠的元軍,沒人願意去告密。一前一後,他找了不下十個人談這事,對方多半都答應願意出力,可就是一時找不到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故國行吟第2節:故國行吟(1)第3節:故國行吟(2)第4節:故國行吟(3)
第5節:故國行吟(4)第6節:故國行吟(5)第7節:故國行吟(6)第8節:故國行吟(7)
第9節:故國行吟(8)第10節:故國行吟(9)第11節:故國行吟(10)第12節:故國行吟(11)
第13節:故國行吟(12)第14節:故國行吟(13)第15節:故國行吟(14)第16節:故國行吟(15)
第17節:故國行吟(16)第18節:故國行吟(17)第19節:故國行吟(18)第20節:故國行吟(19)
第21節:故國行吟(20)第22節:故國行吟(21)第23節:故國行吟(22)第24節:故國行吟(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