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33节:梁漱溟:"最后的大儒"(1)      帅彦 Shuai Yan

  ……
  闻一多小传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的"三美主张"。1927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八年,广泛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梁漱溟:"最后的大儒"
  1988年,梁漱溟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梁濑溟的追悼会上有一大副挽联,上书"百年沧桑,救国救民;千秋功罪,后人评说"。横批是"中国的脊梁"。用这副挽联来作为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比较恰当和中肯的。
  梁漱溟出身于一个仕宦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都从举人或进士出身做官,外祖父也是由进士入宦,而对梁漱溟一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父亲梁济。在父亲梁济的影响下,梁漱溟从14岁以后就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他曾回忆说:"父亲和彭公他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小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的生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