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庄子》心得   》 第33节:傅佩荣《庄子》心得(33)      Fu Peirong

  原来浑沌没有耳目口鼻这七窍,因而与外物无法沟通,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如果以浑沌比喻人类的原始情况,似乎不切实际。试问:有谁不是生下来就有耳目口鼻,并且唯恐这些感官效用不彰的?然而,庄子似乎认定这种寓言并非空想,于是他接着提出一系列演化过程。
  《庄子?缮性》以三度“本性堕落”来说明人间现状的因由。他首先描写最初的状况:
  “古代的人处在浑沌蒙昧之中,世间的人全都淡漠无为。那个时候,阴阳和谐宁静,鬼神不来侵扰,四时合乎节序,万物不受伤害、众生没有夭折,人们虽有智力却无处可用。这叫做最高的合一状态。那个时候,无所作为而一切都是自己如此。”
  由此可见,古人并非没有耳目口鼻,而是在整体中“淡漠无为”,“虽有智力却无处可用”,大家单纯地过日子,不分彼此,有如合一状态。那么,接下去呢?
  “等到天赋本性开始堕落,就有燧人氏、伏羲氏出来治理天下,就只能顺应自然而无法维持合一状态了。”
  “天赋本性继续堕落,就有神农氏、黄帝出来治理天下,就只能安定天下而无法顺应自然了。”
  至此,人的世界从合一状态演变为顺应自然,再演变为安定天下。再往下走,自然是“不安定”了。跨出这一步,即是江河日下,无法回头。
  “天赋本性又再继续堕落,就有唐尧、虞舜出来治理天下,大兴教化之风,使人心由淳朴变为浇薄,以作为偏离大道,以行动损害天赋,然后舍弃本性而顺从人心。心与心交相往来,即使有所知也不足以安定天下;于是再添上文饰,加上博学。文饰泯灭了质朴,博学陷溺了心智;然后百性才感觉迷惑与混乱,无法再回归性命的真实状态而恢复本来的样子了。”
  我们原本以为尧舜是最理想的帝王,亦即所谓的“尧天舜日”,但是在庄子看来,那已经是人性第三度堕落的困境了。当然,站在儒家的立场,会认为尧舜是为了挽救困境而贡献心力,所以依然给他们极高的评价。至少我们总不能说是尧舜造成了这样的堕落吧!
  但是,庄子的历史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帝王与百姓“互为因果”,大家一起陷入困境而不自知,更谈不上如何化解了。在此,如果请教庄子的意见,他也开口说了,只是我们做得到吗?
  《庄子?刻意》上说:“悲哀与快乐,是违背了天赋;喜悦与愤怒,是偏离了大道;爱好与厌恶,是迷失了人心。所以,心中无忧无乐,是天赋的最高表现;专一而不变化,是清静的最高表现;无所抵触,是空虚的最高表现;不与外物交接,是淡泊的最高表现;无所违逆,是纯粹的最高表现。……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化,淡泊而无所作为,行动时顺应自然;这是保养精神的最佳途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第2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第3节:傅佩荣《庄子》心得(3)
第4节:傅佩荣《庄子》心得(4)第5节:傅佩荣《庄子》心得(5)第6节:傅佩荣《庄子》心得(6)
第7节:傅佩荣《庄子》心得(7)第8节:傅佩荣《庄子》心得(8)第9节:傅佩荣《庄子》心得(9)
第10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0)第11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1)第12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2)
第13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3)第14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4)第15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5)
第16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6)第17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7)第18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8)
第19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9)第20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0)第21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1)
第22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2)第23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3)第24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4)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