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2)
许华 Xu Hua
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2) 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2)
清廷见难以理喻,便下诏沿海戒严,一面在澎湖修筑炮台,向德国购买新式步枪,与丹麦商议购买铁甲舰;一面命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统领福州水师和洋枪部队5000人赴台。
8月份,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士气低落。接着又发生了瘟疫,士兵大批死亡,军心思退。【有资料称,日本在这次侵台战争中,死亡561人,其中战亡12人,其余为病
亡。大量病亡之说,有可能只不过是日方对内对外宣传手段。】获悉沈葆桢和福建巡抚王凯运已在着手调2.5万清兵到台湾,日军更想言和。【1.清朝此次军事胜利,是洋务运动的成效之一。2.日本当时远远没有足够的实力侵占台湾。】
9月,日本派公使柳原前光到北京来与总理衙门谈判,他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费用,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这种议和条件,清廷不予接受。日本重新派出内务卿大久保到中国来谈判。他不厌其烦地与清廷争辩台湾藩地的地界,两个月仍谈不好。接着,英国公使威妥玛介入调停,居然要清廷赔偿日军300万元的军费。
巡抚台湾大臣沈葆桢得知和谈情形后,很不以为然,电奏武力解决。他说,日军已经丧失斗志,虽然增了一些兵,但仍不堪一击。日方情形其实已经很危急,大久保只不过是故作镇静。
可是,慈禧太后50大寿的“万寿庆典”在即,不愿意大动干戈,甚至因此爆发十大臣联名反对修复圆明园,以及恭亲王被贬事件。
在英美等诱迫下,当年10月31日,清政府与日方签定了《中日台湾事件专约》。该约仍强调台湾为中国领土。却将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并荒唐承认日本侵台为“保民义举”,还规定中方支付日本50万两“抚恤”。【1.这次台湾事件是甲午战争预演。2.甲午时期,十大臣中尚有李鸿章等仍然当权,但他却对“万寿庆典”阿谀奉承、助纣为虐。3.日后与沙俄关于伊犁的两个和约类似。】
日本将《台湾专约》视为重大胜利。侵台日军回国时享受了凯旋礼,西乡还晋升爵位。《大本营陆军部》称:
“扫荡了生藩基地,迫使敌人相继投降,终于平定了台湾全岛……征讨台湾虽然顺利结束,但政治、外交、军事上仍有不少问题……朝廷……主张迅速撤兵,期待由外交途径解决,即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结果未至酿成日清战争,实属幸事。”【1.前半部分一派胡言。2.日本此次侵台的直接目标在于侵占琉球。3.这次日清战争,也是胜仗败约。】
当年,明治政府决定:1.废止琉球定期向中国朝贡及清朝皇帝即位时派使庆贺等惯例;2.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概归日本驻厦门领事管辖;3.琉球与中国的关系,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并实际派兵进驻琉球。
1876年,日本强行接管琉球的司法权和警察权,并对其实行海外护照制。凡琉球人前往中国,必须申请护照。
1877年与何如璋一起出使日本的晚清中国著名思想家黄遵宪认为,“日本维新之效刚且霸,而且首当其冲者为吾中国。”若趁此时“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与之争衡,犹可也”。否则,“隐忍容之,养虎坐大,势不可复也”。他对总理衙门提出三条对策:
上策:派兵责问琉球,向日本示威;
中策:支持琉球抗争日本。若日本对琉球用兵,则援琉抗日。
下策:与日本据理力争,打“文仗”。
总理衙门采取李鸿章的意见,选择了下策。何如璋据此照会日方:“背邻交,欺弱国”,是“不信不义,无情无理之事”,势将“贻笑于万国”。
日本置之不理,任凭清方“聒噪”。
1879年(光绪五年)4月,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清廷忙于备战西征。日本趁此 机会,一面为俄国军舰在东面驻扎长崎提供方便,一面以《北京专约》中精心设计的“日本国民遇害”条款作为琉球为其领土的依据,出兵占领琉球,将国王尚泰及其王室成员软禁到东京,将琉球更名为冲绳县【现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
值此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际,为强调海防而与左宗棠的海防塞防并重主张相争执的李鸿章,在其所宣扬的海防危机降临之际却反无斗志。清廷再次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却不敢同时打两个方向的国际战争,只好继续争议,不了了之。
日本侵占琉球时,琉球国尚世子急赴天津,每天早上都要长跪在李鸿章的辕门外,等候其轿子出门,哭请他援救琉球。李鸿章却毫无作为。坚持了几个月之后,琉球王子痛哭而归。【李鸿章等晚清权臣谋国不诚、谋国低能,这是又一次典型个案。】
时任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评论道:
“琉球事件真正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它向全世界宣布,富饶的清朝帝国愿意任人宰割,而不愿意用武力抵抗。”
【1.对列强而言,李鸿章时代的清朝政府和中国社会有两大“美德”:1】宁愿割肉喂狼保和平,而不愿进行自卫战争“擅启边衅”、“损害和平”;2】即使难得有人奋然抗战,并打了胜仗,朝廷也会满足侵略者的要求,签订 “宽容”、“大度”的丧权条约。在那个时代,这样一个政府统治下的国家,不受人欺凌,天理不容。亡清朝者,清廷也。2.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潜在着深重的可悲之处。根本问题似乎在于官本位及由其淫威衍生出的奴性。】
列强对台湾的窥视和不断侵扰,使清朝当局逐渐意识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尤其是台湾,既为“南洋之枢纽”,又为“七省之藩篱”。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设立总理海军衙门,派醇亲王奕寰总理海军事务。并将台湾划为当时中国第20个行剩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岛上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增设炮台、购买军舰、修筑铁路、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使台湾迅速成为当时中国的近代工业较先进省份之一。
1885年9月5日,就在递交上述两个重要奏折之后的第38天,左宗棠病危,撒手人寰。他临终遗嘱:
“……方今西域初安,东洋思逞,欧洲各国,环视耽耽。若不并力补牢,先期求艾,再有衅隙,愈弱愈甚,振奋愈难,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愿皇太后、皇上于诸臣中海军之议,速赐乾断。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尤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议。移不急之费,以充军实;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臣虽死之日,尤生之年。”
左宗棠去世之后,台湾和整个大清帝国的命运,彻底进入李鸿章时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学东渐(1) | 西学东渐(2) | 内外交困(1) | 内外交困(2) | 内外交困(3) | 借师助剿 |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