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3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3)      马汉麟 Ma Hanlin

  [11]但是吏部尚书则称冢宰。又清代以户部掌漕粮田赋,故又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12]唐避高宗讳,改治书侍御史为持书侍御史,又误作侍书侍御史。
  [13]金马门是汉代未央宫门。未央宫门前有铜马,故名金马门。
  [14]"御本"是缮写给皇帝看的。
  [15]秘阁收藏真本书和古字画。龙图、天章等十一阁分藏宋太宗、真宗诸帝的"御书"、"御制文集"等。
  [16]祭酒的本义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引申为对同辈或同官中年高望重者的尊称,后用为官名,如国子祭酒等。
  [17]国子学是高级官员子弟的学校,太学是一般官员和庶民俊秀子弟的学校。
  [18]督邮职权很重,唐以后始废。古代官署一般都设主簿,宋以后县的主簿和丞尉同为县令(知县)的助理。
  [19]魏晋南北朝改称内史。
  [20]汉制以俸禄多少作为职官等级的标志,二千石的官月俸120斛。
  [21]杜佑《通典》卷三十二《职官》十四说:"治中从事史一人,居中治事,主众曹文书,汉制也。"[22]不加将军称号的称为单车刺史,多由庶姓充任。又,晋代郡守也多加将军称号。
  [23]首都或陪都所在的州称为府,有尹、少尹等官。
  [24]《旧唐书·高宗纪》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七月改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
  [25]异姓也有封王的,例如杨坚(隋文帝)初仕北周,封公,后来封为王。李渊(唐高祖)初仕隋,封唐公,后来封为唐王。唐代郭子仪有军功,封为汾阳王。
  古有乡举里选之说。《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经过逐级选拔,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称。《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这些说法虽然不能证明先秦确有贡举制度,但是后世科举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语,有的是从这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条很重要的选官之道,便是"养士"。国君和贵族公子常常把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供养在自己身旁,并随时从这些人中选取适当的人才,派任官职。当时的所谓"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门下各有食客(也就是"士")数千人,成为各国政府都很重视的力量。后来国君们发现,只要有官做,天下能人多得很,不必另外用"闲米"来养;而非国君的养士,则由于对国君会形成威胁而渐渐被禁止,养士制度也就消失掉了。
  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的制度。汉高祖下过求贤诏,汉文帝也曾下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又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材。茂材就是秀才(优秀的人才),据说后因避东汉光武帝讳才改称茂才的[1]。汉昭帝以后,举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东汉承袭旧制。一般说来,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但是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可见当时的察举已经很滥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第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第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
第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第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第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
第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第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8)第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9)
第1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第1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1)第1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2)
第1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3)第1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4)第1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5)
第1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6)第1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第1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8)
第1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9)第2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0)第2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1)
第2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2)第2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3)第2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