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旷世才女魂归何处:张爱玲传 》
少作(2)
余斌 Yu Bin
在小山的顶上有一所精致的跳舞厅。晚饭后,乳白色的淡烟渐渐地褪了,露出明朗的南国的蓝天。你可以听见悠扬的音乐,像一幅桃色的网从山顶上撒下来笼罩着全山……这里有的是活跃的青春,有的是热的火红的心,没有颓废的小老人,只有健壮的老少年。银白的月踽踽地在空空洞洞的天上徘徊,她仿佛在垂泪,她恨自己的孤独……还有那个游泳池,永远像一个慈善的老婆婆,满脸皱纹地笑着,当她看见许多活泼的孩子像小美人鱼似的扑通扑通跳下水去的时候,好快乐地爆出极大的银色水花……沿路上都是微笑的野蔷薇,风来了,它们扭一扭腰,送一个明媚的眼波,仿佛是在时装展览会里表演时装似的。清泉潺潺地从石缝里流,流,流,一直流到山下,聚成一片蓝光滟潋的池塘,在熏风吹醉了人间的时候,你可以耽在小船上,不用划,让它轻轻地,仿佛是怕惊醒了酣睡的池波,飘着飘着,在浓绿的垂杨下飘着……这是多么富于诗意的情景哟!
这乐园满是布尔乔亚的气息,点缀在这里的舞厅、游泳池,还有比喻中出现的时装,反映出那时的张爱玲对西式生活的向往。至少在这时候,我们还看不出日后成为文坛奇人的那个张爱玲的任何征兆:她的理想国恐怕也是她的许多女同学的梦想,她的文字刻意雕琢,我们只能说小学生搜罗到这许多漂亮字眼、连成如此浓艳的句子实属不易,但充其量也只是好作文而已。学校里有学校里流行的读物,其时张资平就正是中小学生中走红的作家之一,既然流行,做作文时不免就要模仿,张爱玲是同学中才华较高的模仿者。翻检旧稿,她对这个“昨日之我”大为不满,她可以轻松地调侃她写“历史小说”时的稚嫩可笑,而对这里的矫情造作却禁不住要“恶言相向”:她称这是她“最不能忍耐的新文艺滥调”,“一种新的台阁体”。她有过一行警句:“那醉人的春风,把我化成了石像在你的门前。”多年后还能记得,自然是当时得意的佳句,说不定还是同学中传诵的名句,但是现在张爱玲真不愿意认这个账:“我简直不相信这是我写的。”
事实上即便在当时,张爱玲对这种文体也觉得别扭。她有一位要好的同学也姓张,两人各有所好,一个喜欢张资平,一个喜欢张恨水——张爱玲从那时起就是张恨水的忠实读者。所以如果不是为了取悦老师,她私下里宁可循着自己的喜好去写曲折的言情故事——多一点情节,少一点抒情。她写成第一篇有头有尾的小说是在念小学的时候:“女主角素贞和她的情人游公园,忽然有一只玉手在她肩头拍了一下,原来是她的表姐芳婷。她把男朋友介绍给芳婷,便酿成了三角恋爱的悲剧。”结局是素贞愤而投水自杀。小说用铅笔写在一本笔记簿上,这手抄本在同学中传观,众手相摩,以致弄得字迹模糊。张爱玲还记下了一桩趣事:故事中的负心汉叫殷梅生,犯了一个同学的讳,那姓殷的同学便来兴师问罪,责问“他怎么也姓殷?”自作主张就给改成了王梅生。张爱玲坚持作家的权利,复又改回去,几个回合下来,纸都擦穿了。
此后她开始尝试大部头,写了个纯粹鸳蝴派的小说《摩登红楼梦》。一共是五回,回目由她父亲代拟,前面已经提到。这小说显然写于中学时代。张爱玲对《红楼梦》一往情深,这时候情节、人物已是烂熟于胸,她把贾府中人引到现代的环境里上演喜剧,让宝玉、黛玉住楼房,让贾政坐火车,让贾琏摆出洋气派、洋礼节,但是人物仍按照原书中的性格行事:黛玉的小心眼、宝玉的惧怕父亲、贾琏的公子哥儿气……尤二姐并未吞金自逝,这会儿请下律师要控告贾琏始乱终弃;贾府里打发出去的芳官、藕官加入了歌舞团,又被贾珍父子追求;宝玉闹着要和黛玉一同出洋,负气出走,家里无奈,终于让步;最后是宝黛拌嘴闹翻,一时挽救不及,宝玉只好一人独自出国。故事情节不连贯,也别无寓意,是地道的游戏文章。可注意的是张爱玲现在驱遣章回体已经相当自如,她向我们出示的几段文字,无论叙事抑或人物对话,都已像模像样,见不出多少硬挺的痕迹。看她写贾琏得官,凤姐置酒相庆的一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 |
|
|
引言1 | 引言(1) | 引言(2) | 从前(1) | 从前(2) | 从前(3) | 从前(4) | 家庭生活场景(1) | 家庭生活场景(2) | 家庭生活场景(3) | 家庭生活场景(4) | 家庭生活场景(5) | 家庭生活场景(6)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1)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2)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3)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4)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5)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6) | 读书岁月(1) | 读书岁月(2) | 读书岁月(3) | 读书岁月(4) | 读书岁月(5)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