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 第33节: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10)      Zhou Weijun

  傅斯年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笔墨之间满蘸着田横五百士的悲壮,字句之中弥满了凄怆之感。没想到傅斯年竟一语成谶,最后真的埋骨于这片远离大陆的孤岛,所以屈万里曾建议将这七个字刻在傅斯年的墓碑上。
  元气淋漓满台大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并继续兼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职务。台大此后在傅斯年披荆斩棘引领之下,成为了台湾的最高学府与学术中心,并以丰富的研究资源以及自由的校风而闻名。假如没有傅斯年,台大在那样动荡的时局中,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奠定一个现代大学的基础,并如日中天地发扬光大,的确是难以想象的。
  傅斯年当初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时,台大无疑是个人人望而生畏的烂摊子。台大是以始创于1928年的台北帝国大学为前身,乃日本殖民台湾时代所建立。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过半世纪的异族统治,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桎梏,从侵略者手里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台北帝国大学,并于1945年11月正式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
  当时中国大地战云密布,兵马倥偬,注定民国政府对台湾政治、经济的重建心有余而力不足,动荡的局势波及到台湾岛内,使得岛内出现贪污横行、物资短缺等乱相。可想而知,这时的台大日子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加上学校里管理紊乱、学潮迭起,办学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连师资都很匮乏,各种问题乱成一锅稀粥。
  台大校长也像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三年换了三个校长。第一任校长罗宗洛原是中研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抗战结束后,他被派往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将其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他上任后百废待兴,建设经费短缺,日籍教师都已撤回,国内教授又聘请不来,校务、教学工作无法上轨,百般无奈之下,于1946年8月辞职回去继续当他的植物研究所所长了。
  第二任校长陆志鸿来后,台大经济入不敷出,工作无法开展,他面对荆棘丛生的问题知难而退。
  第三任校长是著名化学家庄长恭,于1948年6月到达人地两生的台湾。他原想辞退一批与当时权贵有裙带关系的教师,但当即遭到当局的反对,面对日趋反动的环境,无奈的他不愿意留在孤岛之中,毅然在1948年底返回解放在即的大陆。
  台大的几任校长中,任期长者不到两年,短者仅数月。校长频繁易人,校务工作很久未能步入正轨。傅斯年到任之前,庄长恭只让学医学的杜聪明来代理校长。杜聪明这位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精于科研,却在大学管理方面束手无策。
  傅斯年上任后跟李书华抱怨道:"弟到此办此一大学,真正上当,大概说来:办一新大学容易,改革一个旧大学难。弟在北大任内,多是老朋友,吵架固多,办事也有甚愉快处,此地是'接受别人的杂牌队伍'。基于政治形势,此地请人大不易也。简直请谁谁不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前言(1)第2节:前言(2)第3节:前言(3)
第4节:前言(4)第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第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2)
第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3)第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4)第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5)
第1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6)第1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7)第1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8)
第1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9)第14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0)第1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1)
第1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2)第1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3)第1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4)
第1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5)第2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6)第2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7)
第2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8)第2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9)第24节: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