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侵臺灣,吞琉球——同光興盛之際的琉球、臺灣形勢(2)
許華 Xu Hua
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2) 侵台湾,吞琉球——同光兴盛之际的琉球、台湾形势(2)
清廷見難以理喻,便下詔沿海戒嚴,一面在澎湖修築炮臺,嚮德國購買新式步槍,與丹麥商議購買鐵甲艦;一面命船政大臣瀋葆楨為欽差大臣,統領福州水師和洋槍部隊5000人赴臺。
8月份,日軍增至3600人,但仍進攻不利,士氣低落。接着又發生了瘟疫,士兵大批死亡,軍心思退。【有資料稱,日本在這次侵臺戰爭中,死亡561人,其中戰亡12人,其餘為病
亡。大量病亡之說,有可能衹不過是日方對內對外宣傳手段。】獲悉瀋葆楨和福建巡撫王凱運已在着手調2.5萬清兵到臺灣,日軍更想言和。【1.清朝此次軍事勝利,是洋務運動的成效之一。2.日本當時遠遠沒有足夠的實力侵占臺灣。】
9月,日本派公使柳原前光到北京來與總理衙門談判,他先是虛聲恫嚇,後來又表示結束戰爭的“誠意”,說日本出兵臺灣費盡財力,中國也不能讓日本軍隊空手而歸,應當支付一些費用,這樣雙方面子上都過得去。這種議和條件,清廷不予接受。日本重新派出內務卿大久保到中國來談判。他不厭其煩地與清廷爭辯臺灣藩地的地界,兩個月仍談不好。接着,英國公使威妥瑪介入調停,居然要清廷賠償日軍300萬元的軍費。
巡撫臺灣大臣瀋葆楨得知和談情形後,很不以為然,電奏武力解决。他說,日軍已經喪失鬥志,雖然增了一些兵,但仍不堪一擊。日方情形其實已經很危急,大久保衹不過是故作鎮靜。
可是,慈禧太後50大壽的“萬壽慶典”在即,不願意大動幹戈,甚至因此爆發十大臣聯名反對修復圓明園,以及恭親王被貶事件。
在英美等誘迫下,當年10月31日,清政府與日方簽定了《中日臺灣事件專約》。該約仍強調臺灣為中國領土。卻將琉球人遇害寫成了“日本國民遇害”,並荒唐承認日本侵臺為“保民義舉”,還規定中方支付日本50萬兩“撫恤”。【1.這次臺灣事件是甲午戰爭預演。2.甲午時期,十大臣中尚有李鴻章等仍然當權,但他卻對“萬壽慶典”阿諛奉承、助紂為虐。3.日後與沙俄關於伊犁的兩個和約類似。】
日本將《臺灣專約》視為重大勝利。侵臺日軍回國時享受了凱旋禮,西鄉還晉升爵位。《大本營陸軍部》稱:
“掃蕩了生藩基地,迫使敵人相繼投降,終於平定了臺灣全島……徵討臺灣雖然順利結束,但政治、外交、軍事上仍有不少問題……朝廷……主張迅速撤兵,期待由外交途徑解决,即采取不擴大事態的方針。結果未至釀成日清戰爭,實屬幸事。”【1.前半部分一派鬍言。2.日本此次侵臺的直接目標在於侵占琉球。3.這次日清戰爭,也是勝仗敗約。】
當年,明治政府决定:1.廢止琉球定期嚮中國朝貢及清朝皇帝即位時派使慶賀等慣例;2.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概歸日本駐廈門領事管轄;3.琉球與中國的關係,概由日本外務省管轄。並實際派兵進駐琉球。
1876年,日本強行接管琉球的司法權和警察權,並對其實行海外護照製。凡琉球人前往中國,必須申請護照。
1877年與何如璋一起出使日本的晚清中國著名思想傢黃遵憲認為,“日本維新之效剛且霸,而且首當其衝者為吾中國。”若趁此時“日本國勢未定,兵力未強,與之爭衡,猶可也”。否則,“隱忍容之,養虎坐大,勢不可復也”。他對總理衙門提出三條對策:
上策:派兵責問琉球,嚮日本示威;
中策:支持琉球抗爭日本。若日本對琉球用兵,則援琉抗日。
下策:與日本據理力爭,打“文仗”。
總理衙門采取李鴻章的意見,選擇了下策。何如璋據此照會日方:“背鄰交,欺弱國”,是“不信不義,無情無理之事”,勢將“貽笑於萬國”。
日本置之不理,任憑清方“聒噪”。
1879年(光緒五年)4月,俄國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清廷忙於備戰西徵。日本趁此 機會,一面為俄國軍艦在東面駐紮長崎提供方便,一面以《北京專約》中精心設計的“日本國民遇害”條款作為琉球為其領土的依據,出兵占領琉球,將國王尚泰及其王室成員軟禁到東京,將琉球更名為衝繩縣【現為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
值此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之際,為強調海防而與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並重主張相爭執的李鴻章,在其所宣揚的海防危機降臨之際卻反無鬥志。清廷再次強烈譴責日本的侵略行為,卻不敢同時打兩個方向的國際戰爭,衹好繼續爭議,不瞭瞭之。
日本侵占琉球時,琉球國尚世子急赴天津,每天早上都要長跪在李鴻章的轅門外,等候其轎子出門,哭請他援救琉球。李鴻章卻毫無作為。堅持了幾個月之後,琉球王子痛哭而歸。【李鴻章等晚清權臣謀國不誠、謀國低能,這是又一次典型個案。】
時任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評論道:
“琉球事件真正决定了中國的命運,它嚮全世界宣佈,富饒的清朝帝國願意任人宰割,而不願意用武力抵抗。”
【1.對列強而言,李鴻章時代的清朝政府和中國社會有兩大“美德”:1】寧願割肉喂狼保和平,而不願進行自衛戰爭“擅啓邊釁”、“損害和平”;2】即使難得有人奮然抗戰,並打了勝仗,朝廷也會滿足侵略者的要求,簽訂 “寬容”、“大度”的喪權條約。在那個時代,這樣一個政府統治下的國傢,不受人欺凌,天理不容。亡清朝者,清廷也。2.中國人的國民性中,潛在着深重的可悲之處。根本問題似乎在於官本位及由其淫威衍生出的奴性。】
列強對臺灣的窺視和不斷侵擾,使清朝當局逐漸意識到“海防關係緊要,既為目前當務之急,又屬國傢久遠之圖”。尤其是臺灣,既為“南洋之樞紐”,又為“七省之藩籬”。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設立總理海軍衙門,派醇親王奕寰總理海軍事務。並將臺灣劃為當時中國第20個行剩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在島上積極推行洋務運動,增設炮臺、購買軍艦、修築鐵路、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架設電報綫、設立郵電總局、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使臺灣迅速成為當時中國的近代工業較先進省份之一。
1885年9月5日,就在遞交上述兩個重要奏摺之後的第38天,左宗棠病危,撒手人寰。他臨終遺囑:
“……方今西域初安,東洋思逞,歐洲各國,環視耽耽。若不並力補牢,先期求艾,再有釁隙,愈弱愈甚,振奮愈難,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願皇太後、皇上於諸臣中海軍之議,速賜乾斷。凡鐵路、礦務、船炮各政,及早舉行,以策富強之效……尤願皇上益勤典學,無怠萬機,日近正人,廣納讜議。移不急之費,以充軍實;節有用之財,以濟時艱。上下一心,實事求是。臣雖死之日,尤生之年。”
左宗棠去世之後,臺灣和整個大清帝國的命運,徹底進入李鴻章時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學東漸(1) | 西學東漸(2) | 內外交睏(1) | 內外交睏(2) | 內外交睏(3) | 藉師助剿 |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