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33節:無義:無恥之尤(3)
田玉川 Tian Yuchuan
無論他的文學成就是多麽輝煌,也不能替代他喪失“羞惡之心”的無恥。從人格上來講,周作人的苟且偷生與那些面對敵寇屠刀英勇就義的農夫、村姑之類的奮起抗敵的無名者根本沒有可比性,他們即使死,也始終未喪失一個中國人的尊嚴,而周作人當什麽“教育總署督辦”,已變成了侵略者驅使的“人役”,他連賣身投敵都不以為恥,還有什麽再值得仿效和崇敬的呢?
做一個真正的人的三原則
“我們窮得衹剩下錢了!”
近些年,有暴發戶發出如此的慨嘆。他們吃山珍海味,住豪宅,開名車,揮金如土,花天酒地,一副貴族的作派,一種“成功人士”的姿態,為何會如此無奈和空虛呢?
對此,孟子早有斷言:“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滕文公章句上)無教,使他們成為物質的富翁,精神的乞丐。
他們儘管得到了一些金錢財富,但得不到精神的愉悅,靈魂的安慰。
無教,並不僅僅指他們其中很多未受過正規的高等學校教育,而是指他們普遍缺乏應有的教養。是一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
所以,孟子認為,做人首先要有道德修養。他認為湯時的名相伊尹,就是這樣一個有道義的人。“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係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萬章章句上)伊尹喜好並實踐了堯舜之道,不合道義的財富再多,他連一眼都不看,更不要說自己動手去拿了。同時,不合道義的東西,哪怕衹有一丁點兒,也不會嚮人索取。因為伊尹是一個有道德教養的人。
孟子認為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還要有氣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醜章句上)就是一種極緻的道德氣質、精神品德。它既是道德完善的極緻,又是衡量道德的最高尺度。
為此,孟子進一步將這種浩然正氣,概括為“大丈夫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大丈夫就是有氣節的人!
他們,就是魯迅先生所稱贊的“中國的脊梁!”從古至今,無論為民請命,還是為國捐軀;無論解民於倒懸,還是救民於水火;無論投筆從戎,還是慷慨就義,都以驚天地、泣鬼神的氣節而名垂千古。比幹忠諫,慘遭剖心;荊軻刺秦,易水悲歌,至今流傳;蘇武牧羊,不失漢心;諸葛謹慎,鞠躬盡瘁;李世民納諫,人鏡仍能明得失;嶽飛精忠,一首《滿江紅》氣壯山河;包拯清明,傳唱不斷;文天祥慷慨赴死,忠烈千秋;袁崇煥冤屈,至今不平;林則徐銷煙,四海揚眉;康梁變法,“六君子”血紅;辛亥革命,孫中山首功……他們都是有氣節的“大丈夫”,是幾千年挺立的“中國的脊梁!”
正是有了這種“大丈夫精神”,我們民族纔幾千年生生不息,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像與我們同時代的那些文明古國,不是被茫茫沙漠所埋沒,就是被所謂的“蠻族”所徵服,所同化,所滅亡。
正是有了這種“大丈夫精神”我們民族在近一百多年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依然能從血與火中走出一條抗爭之路、自強之路、富裕之路、文明之路。
當然,我們民族中,也有喪失“大丈夫精神”,沒有氣節的敗類。有為富不仁者,有男盜女娼者,有賣身求榮者,有喪權辱國者,他們,按孟子的說法,“則近於禽獸”,不能算有道德有氣節的人!
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在權勢、金錢和暴力面前表現得最為充分。
往往與這個人的出身、貧富以及受教育程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孟子是這樣認為的:“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章句上)榮辱不驚,在功名利祿面前,在窮睏潦倒之時,始終能夠保持獨立的人格,是做人的根本。如果窮睏時,就不顧道義,鬍作非為;富貴時,就張狂不可一世,那就不能說其是具有獨立意志的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