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百年奇跡的人生:周有光百歲口述 》
第33節:二一 上海的變化(1)
周有光 Zhou Youguang
李懷宇 Li Huaiyu
二一 上海的變化
回國後,我瞭解到中國在第二次世界戰爭被日本破壞得很厲害。國傢的經濟、私人的經濟要發展,銀行是發展經濟的關鍵。回來的目的還不是教書,我的一種幻想是幫助國傢、幫助銀行搞經濟建設。我在復旦大學教書,兼新華銀行秘書長,那個時候人民銀行在上海有區行,我兼第二業務處處長,第二業務處對私人的,第一業務處是對國營的。我兼三個事情,所以忙得很,的確能夠發揮長處。
上海陳毅市長非常開明,他跟人開會善於聽意見,改革。可以說,從1949年到1959年這十年當中,已經搞"反右"運動了,牽涉面不是挺廣,打擊五十五萬知識分子當然是一個大事情,但是從整個國傢來講,影響還不是挺大。但是我已經看到許多不合理的事情,雖然看到了,一點沒有失望,以為這種不合理的事情很快會糾正。後來一件事情叫做"教育的速成",說中國要建設,需要人才,大學四年五年太長了,把大學縮為三年。人傢問我速成好不好,我說,需要一批速成的人,不能所有的人速成。有的事情當時以為是好事情,後來纔知道是壞事情,我是從國外回來的,我的工資按照共産黨解放後的規定給的,對我沒有問題。原本銀行裏面老的職員要進行工資改革,目的是把薪金改為工資。我當時在復旦大學教書,又兼銀行工作,當時說上海的工資全國最高,拿銀行來講,工資大量減低,一百塊錢去掉八十塊,衹有二十塊。今天宣佈工資改革,明天上班,人見人都不點頭了,一下子中産階級的生活降到無産階級,理論就是建設無産階級的國傢,資産階級要取消掉。另外的理論認為,這個錢省下來,國傢可以搞建設,當時覺得還是有道理。可是當時在上海就開了一個國際性的會議,外國人就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這樣對社會發展很不好,當時我對這個問題還是順着政府的政策來講話,可是我沒有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後來纔知道這個政策很糟糕的。這個政策糟糕恐怕到今天很多人還不瞭解,今天還是沒有中産階級的薪金,高工資衹是少數人例外。
從美國回到上海,我本來想休息一段時間,可是他們很快讓我到復旦大學去上課,我在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講經濟學,能把具體的經濟問題結合起來,很受歡迎。一些教授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有實踐的經驗。
上海院係調整,把十四個大學的經濟係合併到上海財政經濟學院,我從復旦大學調去,我當教授,同時兼研究處主任。研究處很大,下面單是翻譯部門就有三個,一個英文,一個日文,一個俄文。因為我的學生俄文非常好,就發生一個事情。當時要我們用蘇聯教科書,這些教授十個有九個都是美國回來的,這件事情比較睏難。蘇聯的經濟統計課說,經濟統計是有階級性的。我沒有辦法幫他們解决這個問題,不能用英美的課本,也不能用中國自己的課本,我說:"你們不要着急,我們再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不久,我拿到蘇聯新的百科全書。什麽是經濟統計的階級性?抽樣調查,生産一百個,抽幾個來檢查,按照蘇聯和解放初期的規定,不可以查的,抽樣調查就是不相信工人,不相信無産階級,無産階級是國傢的主人,而在無産階級國傢裏,工人是有最高的覺悟水平,不會做出壞東西來。我去查蘇聯的俄文大百科全書當中的"抽樣調查",一看,好極了,新版的統計這一章,開頭就說,抽樣調查是一種科學方法。我就叫在俄文翻譯組的學生連夜翻譯出來,油印了多少份,發給同事和其他財經學院的教師,他們都高興得不得了,因為這一條就否定了經濟統計具有階級性。
當時我們國傢還相信蘇聯是先進的,有時候教科書就遇到一些睏難。中國嚮蘇聯一邊倒,就是看到蘇聯一些不對的東西也不敢講。中國對蘇聯的失望恐怕是在"文化大革命"當中,"文化大革命"使中國人民對黨失望,同時對蘇聯也失望。所以,毛澤東一死,鄧小平改了,不跟蘇聯走了,自己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改變就是引進外資,這跟馬剋思主義是矛盾的,這一點應當說,鄧小平看到了改變。我們雖然瞭解,可是我們不敢說,因為我們是美國來的,就是"資産階級思想"。
我那時候精力充沛,在大學教書,在銀行界工作,還跟幾個有名的經濟學家在上海辦一個刊物,叫《經濟周報》,我每個星期都要寫文章。那時候真正想為國傢做點事情。《經濟周報》辦到1955年,我離開上海了,就停辦了,後來私人不能辦刊物了。《經濟周報》中有吳大琨,他後來到北京,是人民大學的教授。《經濟周報》在解放前就有了,我在美國的時候已經辦了,吳大琨原來也在美國。《經濟周報》解放後最重要的人是許滌新。許滌新跟我關係很好,解放前他辦一個雜志,他是秘密的共産黨員,他爭取我,我就給他的雜志寫文章,那時候還不知道是共産黨的雜志。抗日戰爭時,毛澤東帶着周總理到重慶,我也在重慶,毛澤東待了幾天,周總理就留了很長時間,經常召集所謂的民主人士開會討論問題,我跟周總理很熟,許滌新是周總理的秘書,重慶開會都是他聯絡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序(1) | 第2節:序(2) | 第3節:序(3) | 第4節:一 常州青果巷(1) | 第5節:一 常州青果巷(2) | 第6節:二 育志小學 | 第7節:三 常州中學(1) | 第8節:三 常州中學(2) | 第9節:四 五四運動 | 第10節:五 聖約翰大學(1) | 第11節:五 聖約翰大學(2) | 第12節:六 光華大學(1) | 第13節:六 光華大學(2) | 第14節:七 拉丁化運動 | 第15節:八 妻子張允和(1) | 第16節:八 妻子張允和(2) | 第17節:九 "流水式"的戀愛(1) | 第18節:九 "流水式"的戀愛(2) | 第19節:一○ "舉杯齊眉" | 第20節:一一 四姐妹 | 第21節:一二 連襟瀋從文 | 第22節:一三 留學日本(1) | 第23節:一三 留學日本(2) | 第24節:一四 抗日戰爭 | |
| 第 I [II] [III] 頁
|
|